未来已来,不!DeepSeek已来,人还能独享语言么?

B站影视 2025-02-03 16:57 7

摘要:第一次听到DeepSeek是龙年的除夕,实际上过去还不到48小时。说它模仿《过秦论》写出了《过美利坚论》,且无与伦比。当时还没有太在意。看了它模仿《讨武曌檄》写出的《讨美帝檄》,我惊愕不已。

第一次听到DeepSeek是龙年的除夕,实际上过去还不到48小时。说它模仿《过秦论》写出了《过美利坚论》,且无与伦比。当时还没有太在意。看了它模仿《讨武曌檄》写出的《讨美帝檄》,我惊愕不已。

接着是,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发表讲话时,对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搅动纳斯达克一事表示,DeepSeek的出现“给美国相关产业敲响了警钟”,美国“需要集中精力赢得竞争”。

还看到报道,DeepSeek崛起,英伟达暴跌!

在微信朋友圈又看到DeepSeek已经在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读到了著名学者用DeepSeek写给另一个著名学者的贺岁诗。

DeepSeek真这么牛么?

我一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于是,就在昨天,蛇年的第一天,果断下载了DeepSeek。可爱的蓝色小鲸鱼Logo与“文小言”“智谱清言”“豆包”“Kimi”排列在我手机同屏。后来我试用的结果是,DeepSeek已把它们远远抛在了后面。媒体说DeepSeek是横空出世,网友用“热泪盈眶”表达自己的感受。

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月27日,DeepSeek在苹果App Store美国区免费应用下载榜上超越ChatGPT,排名第一,在中国区排行榜上同样登顶。此外,DeepSeek在App Store英国区免费应用下载榜的排名升至第二,仅次于ChatGPT,而该App在1月15日才刚刚发布。DeepSeek的出圈如同“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一样,先由国外用户发起。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使用DeepSeek的心得,认为这个应用“非常酷”。

时在大年初一,我就输入“写一首蛇年元日诗”,立即生成,并自带赏析:

蛇年元日

金龙辞岁去,银蛇迎春来。

元日新气象,华夏尽朝晖。

赏析:这首作品以蛇年元日为背景,通过“金龙辞岁去,银蛇迎春来”的描绘,展现了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后两句“元日新气象,华夏尽朝晖”则进一步以宏大的视角,赞美了新年伊始的勃勃生机和华夏大地的繁荣景象,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想知道“唐诗里的蛇”,它用时20秒进行深度思考,给出了答案。其中第三条予以特别强调:

柳宗元《捕蛇者说》(文,非诗,然咏蛇深刻)

文中虽非诗歌,但以“永州异蛇”为引,揭露“苛政猛于蛇”的主题,影响深远。蛇在此象征比暴政更可怖的灾难,体现唐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一强调,证明它真的在用“脑子”思考,不是简单的搜索。

忽然想起来,自己教文学史时曾经布置给学生的一个作业,“比较《梧桐雨》与《汉宫秋》”,DeepSeek深度思考用时25秒,给出了一篇论文的详细结构框架:

《梧桐雨》与《汉宫秋》同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分别由白朴和马致远创作,均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借帝王之悲抒写家国兴衰与人生无常。二者在主题表达、艺术手法、文化意蕴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亦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主题与核心矛盾

1. 《梧桐雨》(白朴)

主题 :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安史之乱的背景,探讨“盛衰无常”与“情欲误国”的双重主题。

矛盾 :个人情感(唐明皇的痴情)与政治责任(君王治国之失)的冲突,最终以“长生殿盟誓破灭”象征繁华落幕。

落脚点 :悲剧根源在于唐明皇的沉溺私情与权力失控,带有对帝王人性的批判。

2. 《汉宫秋》(马致远)

主题 :虚构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故事,借和亲之痛,抒写“民族屈辱”与“帝王失权”之悲。

矛盾 :汉朝国力衰弱与匈奴胁迫的矛盾,帝王尊严(汉元帝)与个人情感(昭君)的双重牺牲。

落脚点 :悲剧源于国势衰微与帝王无力,隐含对元代民族压迫的影射,更具政治隐喻性。

对比 :

《梧桐雨》聚焦帝王个人的情感沉沦与历史宿命,而《汉宫秋》更强调民族矛盾与家国耻辱,政治批判性更强。

二、人物塑造

1. * 帝王形象

唐明皇(《梧桐雨》):

被塑造成痴情而软弱的君主,因宠幸杨贵妃导致朝政荒废。其形象复杂,既有“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深情,又有“马嵬坡赐死”的懦弱,体现人性弱点。

汉元帝(《汉宫秋》):

被刻画为理想化的悲情帝王,对昭君深情却无力护佑,凸显其“失权者”的无奈。他更多是政治牺牲的象征,而非个人过失的承担者。

2. 女性角色

杨贵妃(《梧桐雨》):

传统“红颜祸水”的延续,被动承受命运(如被赐死),形象较扁平,主要作为悲剧的触发者存在。

王昭君(《汉宫秋》):

更具主动性与气节。她为保汉室尊严投江自尽,成为民族气节的化身,突破传统女性“工具化”的窠臼。

对比:

《汉宫秋》的女性形象更富反抗精神,而《梧桐雨》中的杨贵妃仍囿于历史叙事的框架。

三、艺术手法

1. 结构设计

《梧桐雨》:

以“梧桐雨”为贯穿全剧的意象,从长生殿盟誓到马嵬坡兵变,再到秋夜听雨忆旧,结构紧凑,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例:第四折“雨打梧桐”的独白,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交融,极尽凄凉。

《汉宫秋》:

采用“梦境—现实—幻灭”的三段式结构。昭君出塞前夜,汉元帝梦中与她相会,醒来后唯闻孤雁哀鸣,虚实交织,强化悲剧张力。

2. 语言风格

《梧桐雨》:

语言华丽铺陈,善用典故与景物烘托情感,如“翡翠屏开,芙蓉帐暖”极写宫廷奢靡。

《汉宫秋》:

语言凝练悲怆,抒情性强,尤以汉元帝的唱词著称,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以回环句式抒写断肠之痛。

四、文化意蕴

1. 《梧桐雨》:

继承白居易《长恨歌》“情悔”主题,但削弱了“天长地久”的浪漫,更突出“繁华一梦”的虚无,体现元代文人对盛唐幻灭的反思。

隐含对元代社会动荡的隐喻,如安史之乱影射元初战乱。

2. 《汉宫秋》:

借汉喻元,通过匈奴逼迫汉室和亲,暗讽元代蒙古统治者对汉民族的压迫。

王昭君的“投江殉国”被赋予民族气节,反映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精神抗争。

五、悲剧性质对比

| **维度** | **《梧桐雨》** | **《汉宫秋》**

| **悲剧根源** | 帝王个人欲望与历史宿命 | 民族矛盾与政治屈辱 |

| **情感基调** | 哀婉缠绵,繁华幻灭之叹 | 悲壮苍凉,家国沦亡之痛 |

| **历史观** | 命运无常,盛衰循环 | 以古讽今,批判现实 |

| **意象象征** | 梧桐雨(哀愁、追忆) | 孤雁、塞月(孤独、离恨) |

总结

相似性:二者均以帝王爱情悲剧为外壳,抒写历史兴衰与人生幻灭,语言典雅,情感深挚。

差异性:

《梧桐雨》更重个人命运与人性弱点,艺术上以细腻抒情见长;

《汉宫秋》更具政治批判性,通过民族叙事表达文人的家国情怀,风格悲壮沉郁。

二者共同构成元代悲剧的“双璧”,一者向内挖掘人性,一者向外针砭时政,反映了元代文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心态。

应该说,一般本科生达不到这样 的水准。

古代文学教师的最强大对手已经站在了你的面前,任你如何去卷,也必卷不起、卷不动、卷不成。

我索性把自己写过的一篇推文题目《温暖的杜甫》抛给他,想有意为难它。结果是,我的肤浅幼稚暴露无遗,单是起的题目和各级标题,我就望尘莫及。它一定在轻蔑地偷笑。

温暖的杜甫:寒夜中的烛火,人间烟火里的诗心

一、对苍生的暖意:天地间最朴素的炉火

二、对生活的暖爱:困顿中的诗意栖居

三、对人情的暖守:寒夜里的薪火相传

四、对自然的暖望:草木中的永恒春意

五、对文明的暖护:废墟上的文明薪火

结语:温暖是一种选择

杜甫的温暖从不回避现实的冰冷。正是经历过“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锥心之痛,体会过“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乱世苍凉,他的温暖才显得如此珍贵。这种温暖的本质,是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火种,是诗人对人性光辉的永恒信仰。

在当下这个充满疏离感的时代,重读杜甫的温暖,恰似触摸到文明血脉的温度——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温暖,不是温室里的繁花,而是大雪压枝时,依然挺立的青松;不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而是绝境里不灭的星光。

我想最后一搏,输入长期以来内心里的一个结,让它去解开。我承认,它已经钻进我的内心,温暖地窥探一遍,真诚的回答比我自己还要懂我。它说:

这种情绪背后,往往交织着道德责任、情感隔阂与自我消耗的多重张力。

承认情绪的合理性:无需为“不情愿”而自责。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所言:“虚伪的情感比真实的冷漠更具破坏性。”

自我关怀:在责任夹缝中滋养内心

建立情感防火墙:用“有限责任”保护心理能量,拒绝愧疚感操纵。

自我成全、剥离道德包袱;允许自己愤怒:写日记、绘画或运动宣泄情绪,避免压抑转化为内耗。

结语:你无需做圣人,只需做清醒的凡人。

在复杂人性中践行一种“有限度的善良”。你的价值不由他人定义,而在于如何在不完美的情境中,守住自我的完整性与内心的平静。

不可否认,DeepSeek已经对人类占领语言高地并长期稳坐霸主交椅挑战成功。它哪里是人工智能,它就是智能本身。它产出的语言是经过深度思考的语言,不是机械组织、搭配的语言。它不仅 输出语言,更产出思想。

我预感,一场在各个领域即将掀起的革命性颠覆性风暴已在路上,迎接风暴,我想几乎所有人毫无准备,束手无策。

虽然说唯变不变是世界的本相, 变化太快将是已来的未来的真相。

来源:勇者海风R7CM3y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