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干预和治疗能力 探索精准防治新模式——辽宁多措并举加强艾滋病高水平防治

B站影视 2024-11-28 07:07 6

摘要: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形成强大合力,携手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近年来,我省坚持不懈巩固防治成效,

省艾滋病确诊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HIV相关检测。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图

核心提示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形成强大合力,携手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近年来,我省坚持不懈巩固防治成效,坚持目标导向,探索艾滋病防治新模式,提升核心能力,多措并举加强艾滋病高水平防治,推动“终结艾滋病”尽早实现。

目前,我省共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651家,今年前10个月累计筛查539万人次;设立艾滋病治疗定点医疗机构19家,覆盖14个地市……我省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整体保持低流行水平。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吁:防控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行动,每个人都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持续凝聚部门合力 优化调整防艾宣传

艾滋病是世界各国普遍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2014年提出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也就是说要在2030年前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积极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级政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遏制艾滋病传播为目标,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及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关怀的政策,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近两年,按照《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围绕高质量宣传教育、高质量综合干预、高质量检测筛查、高质量治疗关怀、高质量母婴阻断五方面内容,各部门落实、落地、落细各项防治措施,逐步扩大防治措施覆盖面,提高防治质量。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格局。

鉴于当前艾滋病缺乏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且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行为习惯紧密相关,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我省不断优化调整防艾宣传策略,将其作为实施“健康辽宁”建设重要举措之一,提升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科学有效性,倡导各方共同承担艾滋病防治责任,遏制艾滋病传播。将重要节点主题活动和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和大众性科普宣传相结合,深入开展艾滋病系列宣传活动。持续推进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挖掘当前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载体,线上线下有机整合,向全社会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营造共同参与、反对歧视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高危人群干预 促进感染者早发现

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高危人群的干预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易受艾滋病传播的人群,比如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以及性工作者等。

我省持续加强针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通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开展“互联网+”干预和动员检测工作,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提高艾滋病检测率。

为了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近年来我省逐步完善检测策略、扩大检测服务。一是不断扩大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覆盖面,提高服务可及性。目前我省自愿咨询检测点数量已达204个,为有需要的群众免费提供咨询和检测。今年1月至10月,全省接受艾滋病自愿检测咨询8.1万人次。二是持续对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我省目前设有60个艾滋病监测哨点,今年共监测6万余人次。三是逐步完善全省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全省市级疾控机构全部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目前全省共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651家,其中艾滋病检测确证中心实验室1家,确证兼筛查中心实验室14家,确证实验室5家,筛查实验室631家。截至10月底,今年全省累计筛查539万人次。

为保护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我省持续深入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工作,省卫生健康委制订印发了《辽宁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版)》,全面、规范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为全省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并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性行为指导、免费抗艾滋病药品、感染症状和体征监测、营养与心理支持以及安全助产等连续服务,为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感染症状监测及治疗随访等干预服务。2023年,全省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9.9%,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的综合干预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艾滋病治疗体系 提升治疗可及性和成功率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以免感染者自身病情加重,同时尽量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

我省不断完善艾滋病治疗体系,提高艾滋病治疗的可及性和成功率。目前,全省设立艾滋病治疗定点医疗机构19家,覆盖全省14个地市。积极推动符合治疗条件的新报告感染者和病人,30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加强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追踪和治疗转介,进一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规范随访比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及治疗成功率。

同时,我省还持续优化药品管理流程,实现了药品计划、供应、保管及使用全周期信息化管理,保证了艾滋病药品的及时、安全和持续供应,有效避免了二线药品滥用,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总体效果。

我省积极推动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关怀、支持和服务,对艾滋病患者门诊和住院治疗、检验与用药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还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生活互助及健康咨询等服务。

一直以来,我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干预、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服务、关怀救助等领域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将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全省艾滋病防治战线工作计划。同时,我省依托国家基金项目支持,围绕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等多个领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积极探索精准防治模式 推动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挑战。比如,随着互联网和交友软件的广泛应用,艾滋病传播方式更加隐蔽;还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还需加大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筛查力度;存活感染者人数不断增加,治疗随访干预压力持续加大等,艾滋病防治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防治工作职责,压实“四方责任”;因地施策,探索精准防治模式;抓住主要环节,推动防治工作高质量开展。

针对全省各市不同的艾滋病疫情特点和流行趋势,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和手段,加大艾滋病防治政策、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一地一策”“一人群一策”模式。根据各地主要艾滋病流行趋势,加大相对应的高危人群监测力度,开展综合干预等重点工作。结合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区试验田作用,探索艾滋病防治新模式。

我省还将继续扩大HIV检测覆盖面,提高检测效率。完善检测策略,促进风险识别和主动检测,动员有易感染危险行为者及时检测。强化医疗机构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策略,提升医疗机构重点科室主动检测、筛查的服务能力。推动艾滋病自我检测等新检测方式,促进检测服务可及性,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同时,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人群综合干预。高质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专题调查和重点人群筛查等工作,探索HIV病例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调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作用,推广HIV暴露前后预防工作。探索利用“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技术”策略,对高风险人群实施精准干预,有效阻断传播途径、预防HIV新发感染。

持续优化随访治疗管理,加强医防协同与融合。我省将重点加强对失访感染者、未治疗者、未检测病毒载量者、未治疗成功者精细化随访治疗管理。加强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完善治疗转介流程,不断提高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及性。探索艾滋病、性病、丙肝等感染性疾病“多病共防”模式。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防控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网络,提升预防母婴传播服务能力,推动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先天梅毒发病率和乙肝母婴传播率等指标达到控制水平,保护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