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核心矛盾,为什么难以统一?

B站影视 2025-02-03 04:14 2

摘要:早在17世纪,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定律的诞生,为人类理解天体运动等宏观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学的发展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从对宏观世界的认知到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推动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早在17世纪,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定律的诞生,为人类理解天体运动等宏观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力,麦克斯韦进一步完善了电磁理论,经典物理的大厦得以构建。


在这个大厦中,牛顿力学描述引力,麦克斯韦理论描述电磁力,物理学呈现出一种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似乎只要知晓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初始状态,就能预测未来任何时刻的宇宙状态。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无法精确预测,只能用概率来描述

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原子核中的弱力和强力。在四大基本作用力中,量子力学表明,电磁力通过光子交换实现,弱力通过 W 和 Z 玻色子交换实现,强力通过胶子交换实现,唯独引力显得格外特殊。


引力似乎没有通过任何传播子交换,这使得微观尺度上的引力效应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在对引力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引力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力。依据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的阐述,物质会使时空弯曲,而时空的弯曲则决定了物质的运动,引力的传播并不需要引力子。

这种观点认为,引力是时空的背景,就如同一块布,物质是布上的画,布的弯曲呈现出引力效果,而作为背景的时空,不需要所谓的引力子来传递引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引力,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应运而生弦理论将引力场分割成两个向量,为引力在量子尺度上的描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该理论认为,空间并非可以无限分割。圈量子引力理论则认为,空间在普朗克尺度上被视为由网格构成,这些网格上会出现闭合的旋转结构,它们代表了引力场的量子激发。


在低能量条件下,这些结构表现为引力子。然而,由于这些现象发生在极小的普朗克尺度上,当前的实验技术难以直接观测到,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量子场论认为,基本粒子是场的激发,费米子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玻色子场作为媒介来实现。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引力应由引力场描述,且引力场会激发出引力子,物体间的引力通过引力子的交换来实现。

但对于“引力并不是力”的观点持有者来说,他们对这一概念提出了异议,这使得引力子的存在与否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让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统一变得困难重重。

广义相对论在物理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它成功地通过日全食精确预测了光线经过太阳时的弯曲,还解释了水星的进动问题。

2015 年,引力波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广义相对论在宏观尺度上的强大解释力


然而,广义相对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微观尺度上,它无法有效描述引力现象。

同时,对于宇宙加速膨胀所引发的暗能量问题,广义相对论也暂时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各种理论都在不断演进和完善。牛顿力学在低速、宏观、弱引力的情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高速、强引力场和微观尺度上存在局限性。

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的速度限制,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拓展了物理学的适用范围。然而,微观尺度上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这促使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期望找到更加完善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粒子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引力的进一步思考量子力学明确指出,观测粒子的本质是波,波函数是描述粒子波动性的工具

在实验中,粒子在抵达屏幕前处于波态,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直到抵达屏幕,波才演化为粒态,形成点状图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粒子在抵达屏幕前的引力效应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粒子的引力也像波一样,同时存在于多个空间位置,那么当我们通过干扰使粒子失去波动性,表现出具体的粒子性时,由于粒子具有质量,会弯曲周围的时空。


如果不干扰,粒子处于叠加态,那么引力造成的时空弯曲是否也会随之叠加呢?这些问题,广义相对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总之,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未知。

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探界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