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过年,很多地方在宣传某些人一心为公,多年在岗位工作不回家。连吃了一口老母亲的饭菜都哭,在现代社会,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不值得赞扬,而该反思。
大过年,很多地方在宣传某些人一心为公,多年在岗位工作不回家。连吃了一口老母亲的饭菜都哭,在现代社会,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不值得赞扬,而该反思。
从系统论和现代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没有岗位是绝对离不开特定个人”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合理性。任何健康的组织体系都应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冗余来避免对个体的过度依赖。以下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冗余机制的必要性
现代军事、航天等高危领域普遍采用“AB角制度”(如战斗机双飞行员配置)和“三备份原则”(关键设备三重冗余)。若某个岗位因人员伤亡或调离立即导致系统崩溃,证明该组织存在致命设计缺陷。例如NASA的航天任务中,每个关键岗位都有经过同等培训的替补团队。
二,知识管理的去人格化
成熟的军队会通过标准化操作手册(如美军ATP系列野战条令)、作战案例库和定期轮岗制度,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二战期间,德军“闪电战”依赖隆美尔等名将,但美军通过《陆军野战手册》实现战术标准化,使普通军官也能执行复杂任务。
三,组织病理学视角:依赖个体的风险
2权力垄断与制度失效
当个体长期垄断某岗位,可能形成信息黑箱和权力寻租空间。例如清朝“军机处”依赖少数重臣决策,最终演变为效率黑洞。现代管理学称之为“彼得悖论”:个人能力越强,越可能阻碍组织进化。
四,人性化管理的悖论
1. 道德绑架的实质
“这个岗位离不开你”的话语常包含双重陷阱:
- **对组织**:暴露管理层的懒惰(未培养替代者)或控制欲(害怕权力分散)
- **对个人**:将责任伦理异化为精神枷锁(如日本“过劳死”文化中的“公司即家族”叙事)
2. **可持续性挑战**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连续高压工作的有效期限通常不超过2-3年。十年坚守要么伴随效能递减(决策失误率上升),要么依赖非常规手段维持(如药物刺激),这已在中情局审讯官研究中被证实。
五、替代方案的现实路径
1. **技术赋能**
-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可降低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如美军“Project Maven”用AI分析战场数据)
- 区块链技术实现权限分布式管理(如核武器发射的多重验证机制)
2. **制度革新**
六、历史教训与未来启示
- 比如: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通过《1791年操典》实现战术动作标准化,使新兵经3个月训练即可替代老兵。
- :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某些特种部队因过度依赖个别指挥官,导致其阵亡后整支队伍失去战斗力。
---
:从“人治”到“机制”的文明跃迁
宣称“某个岗位离不开特定个人”,本质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的否定。健康的社会应通过:
1. **系统冗余设计**(如至少培养2名同等能力者)
2. **知识体系化沉淀**(避免经验私有化)
3. **人性化轮换制度**(遵循生理心理极限)
来确保任何个体的离开都不会威胁系统存续。当组织以“离不开”为由要求个体无限牺牲时,我们需要警惕这背后隐藏的制度性缺陷与道德风险。
一个人,为了工作和事业,多年不回家,不应该成为事迹,最终他会后悔的。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