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给我家分了15亩荒地 我坚持种了8年 如今成了县里的百万富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2 16:20 2

摘要:说起我这个”百万富翁”的称号,村里人现在都笑着叫我”王百万”。其实我心里清楚,论实在的,我顶多算个”十万富翁”,那百万里至少有九十万是人们的夸张和我自己的虚荣心凑出来的。不过,这些年从那片荒地上真真实实刨出来的钱,确实也让我们这个曾经揭不开锅的家翻了身。

说起我这个”百万富翁”的称号,村里人现在都笑着叫我”王百万”。其实我心里清楚,论实在的,我顶多算个”十万富翁”,那百万里至少有九十万是人们的夸张和我自己的虚荣心凑出来的。不过,这些年从那片荒地上真真实实刨出来的钱,确实也让我们这个曾经揭不开锅的家翻了身。

那是2016年冬天,我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雪,脚下的泥巴路又湿又滑。村主任黄老四骑着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一摞纸,在村里挨家挨户送文件。轮到我家的时候,他叼着烟,眯缝着眼睛说:“老王,给你家分了块地,15亩,在龙尾山那边。”

“龙尾山那边?那不都是石头窝子吗?”我有点不满地嘀咕。

黄老四吐了口烟圈,“嫌石头多?那要不要我给你换成别人家的水田?”他这嘴上虽然开我玩笑,但脸色已经有点不悦了。

我赶紧陪笑:“哪能呢,分给我就分给我了。”

“往后山区搞开发,政府要规划生态农业带,你那块地虽然条件差,但有水源,离公路也近。”黄老四不紧不慢地解释着,“我寻思着你小子虽然没出息,但干活儿还算勤快,就给你分了这块。别嫌烂,烂地出好人。”

我当时只是随口应了,心里其实一百个不愿意。那块地离村子有五里地,荒了至少十几年,杂草比人还高,石头比拳头还大,就是给我也没用。村里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我因为照顾年迈的父母才留在村里,靠着几亩水田和外出务工的妻子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那摞文件里有一张是”精准扶贫农业项目签约表”,黄老四让我签字画押。我问:“这是啥项目?”

“中央扶贫政策,县里配套资金,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黄老四看我还在犹豫,突然压低声音说,“老实告诉你,这块地原本是分给我侄子的,但他进城做生意去了,不要这地。我看你家困难,就给你了。签了这个,每年还有三千块补贴呢。”

听到”补贴”二字,我立马签了字。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改变我命运的一个决定。

签完字的第二天,我专门去看了那块地。没想到比传说中还要糟糕。荒草比我想象的更高,野藤缠绕着半人高的荆棘,几棵歪脖子枯树孤零零地立在中间,地面看起来像是被什么东西炸过一样坑坑洼洼。

我蹲在地边抽了一根烟,心里直犯嘀咕:这鬼地方能种啥?

晚上回家,我把情况跟老父亲一说,没想到他眼睛一亮:“那地方好啊!以前那里有水井的,水质特别好!”

老爷子说的对,第二天我带着锄头铲子再去探查,还真找到了一口老井,虽然已经被杂草掩埋了大半,但井水清澈见底。这让我心里升起一点希望。

那时候农村土专家不少,我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支着拐杖,带着我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去那块地”踩点”。

“你看,这边土壤偏黄,是黏土,保水性好;那边石头多的地方,土质反而更肥沃,适合种根茎类农作物;最边上的一片像是沙土,疏松透气。”老爷子边走边讲,“这块地虽然看着不起眼,但这三种土壤类型都有,其实是个宝地。”

听爹这么一说,我倒是来了兴趣。回去后,我四处借钱,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手头实在紧,东拼西凑才借到五千块,妻子下个月的工资也提前支了两千。

正月刚过,我就开始动工了。先是清理杂草,找了村里的张二狗帮忙,他开着一台老旧的小型挖掘机来回折腾了三天,才把最粗的活干完。期间挖掘机还陷进去两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来。每次张二狗把挖掘机陷进去,我都在旁边急得直跺脚,那可是按小时收费的啊!

清理完杂草后,我开始平整土地。这活儿可不轻松,石头太多了,小的捡出来,大的埋深一点。我和村里另外两个闲汉干了整整两周,晚上回家浑身都是酸痛的。

平整完地,接下来就是修水渠。我爹说过,那口老井水质好,可以引过来灌溉。我们花了一周时间,挖了几条简易水渠,把井水引到各个地块。

忙完这些已经是三月中旬,春种的季节。我把地分成了几块:三亩种玉米,是我家的口粮;五亩准备种蔬菜,当季卖钱;剩下的七亩,我爹建议种些药材试试。

“人参、黄芪那些名贵药材咱不敢碰,技术要求高,投资也大。”爹说,“不如试试黄精、何首乌这类耐旱的药材,四五年能见效益。”

第一年的收成不理想。

蔬菜因为我经验不足,管理跟不上,病虫害严重,只卖了不到两万块钱,除去成本,净赚不到一万。种的药材刚栽下去,看不出什么名堂。更糟的是,玉米地里闹了一场鼠灾,收成只有预期的一半。

算下来,第一年投入近两万,回本都没做到。村里人背后议论纷纷:“老王是不是傻了?那块破地,费那么大劲,还不如进城打工挣得多。”

我媳妇也不理解,大冬天的电话里哭诉:“你这是干啥呢?家里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你倒好,全砸地里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天不亮就骑着破三轮上山,天黑透了才回来,累得腰酸背痛却看不到希望。有几次真想放弃,但看到父亲期待的眼神,又硬撑下来了。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夏天。

那天下了场大雨,我怕水渠堵塞,冒雨去查看。没想到遇到县里来的一个农业专家组,他们正在周边考察。

领头的是个五十来岁的女专家,姓林,据说是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她看了我的地,一下来了兴趣:“这块地条件很特别啊,有高有低,土质多样,非常适合套种立体农业。”

我一脸茫然:“啥是立体农业?”

林专家耐心解释:“就是充分利用空间,上中下三层同时种植不同作物。比如地里种药材,上面搭架子种葡萄或猕猴桃,中间可以套种一些喜阴的菌类。这样一亩地的产出可以翻好几倍。”

她还说我种的黄精和何首乌选择得很好,适合这里的环境,而且市场前景不错。最后,她留下联系方式,说可以帮我申请一些农业项目补贴和技术支持。

我心里像是点燃了一盏灯。

回去后,我立刻翻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写下林专家的建议,然后开始规划改造方案。没想到这一写,思路就打开了,写了整整五页纸。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三轮车去了县城农业局,找到了林专家。她见我这么积极,很是高兴,直接带我去了她办公室,帮我完善了方案,还联系了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说可以给我提供一些种苗和技术指导。

两天后,合作社的人真的来了,带来了一批葡萄苗和香菇菌棒。他们手把手教我如何搭建架子,如何管理葡萄,如何培育香菇。

那一年,我像是打了鸡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回来还要学习农业知识。家里电视积了厚厚的灰,我却订了几本农业杂志,没事就翻看。

葡萄架子搭起来后,我又在三亩地里挖了几个小池塘,养起了泥鳅和黄鳝。林专家说,这叫”农渔结合”,池塘的水可以灌溉药材,泥鳅吃虫子,粪便还能肥田。

晚上回到家,我爹看我规划的图纸,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眼神:“你小子开窍了啊。”

村里人依然笑话我:“老王种地还搞出架子来了,真是笑掉大牙。”

那时候我也不辩解,心里想着:笑吧笑吧,等我成功了再说。

第二年秋天,葡萄挂果了,虽然不多,但个头饱满,味道甘甜。我拉着一小推车葡萄去镇上集市卖,没想到半小时就卖光了。

“这葡萄怎么这么甜?”买的人都这么问。

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是有机种植,不打农药的。”

香菇也开始出菇了,我每天早上采摘,中午送到县城的几家餐馆。因为新鲜,价格比市场上的高出一倍,却依然供不应求。

小池塘里的泥鳅和黄鳝也长起来了,虽然量不大,但卖相好,价格高。

更让我惊喜的是,药材地里的黄精已经开始冒新芽,长势喜人。林专家说再过两年就能收获了。

那一年,我纯收入有了三万多,虽然离发家致富还远,但已经看到了希望。

正当我干劲十足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差点击垮了我。

201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场暴雨引发了山洪,我的水渠被冲毁了大半,几个鱼塘也被淹了。更糟的是,我爹不慎摔断了腿,住进了医院。

那段时间,我真的绝望了。每天早上天没亮就去地里抢修水渠,中午赶到医院照顾老爹,晚上再回地里继续干活,有时候累得就在地里搭的窝棚里睡一觉。

连着一周没回家,胡子拉碴,衣服上全是泥巴。医院里遇到熟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仿佛我是个疯子。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林专家的电话,她听说了我的情况,专门来看望我爹。

“困难是暂时的,”她安慰我,“你已经走上正轨了,不要半途而废。”

她还帮我联系了农业保险公司,因为我前一年参加了农业保险,竟然获得了一笔不小的赔偿金。这笔钱不仅够修缮水渠,还能支付老爹的医药费。

转机就是这么神奇,当你以为一切都完了的时候,希望又出现了。

修好水渠后,我决定扩大规模,又租了隔壁的10亩荒地,种上了猕猴桃和蓝莓。为了提高效益,我还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业培训班,学习了果树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的知识。

培训班上,我认识了周边几个和我情况类似的农户,大家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小型合作社,共享信息,抱团销售。

那年冬天,我们合作社的产品打出了”龙尾山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在县城几家超市设了专柜,反响不错。

2020年初,疫情来袭。

很多产业都遭受了重创,但我们的农业反而迎来了机遇。

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大增。我们的有机蔬菜、新鲜水果和药材成了抢手货。特别是药材,订单比往年翻了一番。

那时候物流不便,但我和合作社的几个伙伴自己开着三轮车,每天往返县城几趟,专门给那些小区送货上门。

虽然辛苦,但收入却是前所未有的好。

更幸运的是,我种的黄精和何首乌终于到了收获期。第一批收获的药材,通过林专家的关系,卖给了一家省级制药企业,价格比市场高出三成。

那一年,我的纯收入突破了十万元。

村里人不再嘲笑我了,反而有人来问我经验,甚至有人想加入我们的合作社。

黄老四也来看过我的地,他笑着说:“老王,你这运气真不错,当初要不是我侄子不要这块地,哪有你今天?”

我心里清楚,这哪是什么运气,分明是汗水换来的。不过我也没反驳,只是笑笑:“是啊,多亏了老四你慧眼识人。”

去年年底,县里举办了一个农业成果展,我们合作社的展位前人头攒动。

林专家专门带着一群外地考察团来参观,我被请上台分享经验。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么多人,我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民竟然有点紧张。

“我没什么经验,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了八年……”我结结巴巴地说着。

台下有人喊:“老王,听说你现在是百万富翁了,是真的吗?”

我笑了笑:“那是夸张了,我就是个普通农民,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

其实,算上地里的葡萄园、药材基地、养殖场,再加上合作社的股份,我的资产确实接近百万了。但这些都是固定资产,真正能流动的现金,其实没多少。

不过,比起八年前揭不开锅的日子,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天壤之别。

老爹的腿早就好了,现在每天乐呵呵地在药材地里转悠,指导我种植;妻子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帮我管理合作社的账务;儿子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放假回来还能给我提供专业建议。

前几天,县电视台来采访我,问我有什么致富秘诀。我想了想,说:“没什么秘诀,就是不怕苦,肯钻研,有耐心。荒地也能变成金地,关键看你用不用心。”

记者还问我有什么未来规划。我说:“我想把合作社做大,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再把产品质量做好,让城里人吃上放心的农产品;将来儿子学成回来,我就把摊子交给他,自己安享晚年。”

采访播出后,我在村里可算是出了名,大家都叫我”王百万”。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也乐得接受这个绰号。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去了地里。

八年前的荒山野岭,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场。葡萄架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实,药材地里的何首乌藤蔓缠绕,池塘里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

我站在小山坡上,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成就感。

这时,手机响了,是林专家打来的。她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县里准备把我们这个区域打造成农业观光园,下个月会修一条旅游专线直达这里。

“老王,你可要做好准备,以后你的地不仅是种地的地方,还是旅游景点了!”林专家笑着说。

我一时有点懵:“啥是农业观光园?我还要干啥?”

林专家解释说,就是让城里人来体验农耕生活,采摘水果,品尝农家饭,学习种植知识。县里会提供资金支持,帮我们改造基础设施。

放下电话,我不由得感叹命运的奇妙。

八年前的那个雪天,当黄老四把那张纸递给我时,谁能想到一块石头遍地的荒地,会变成今天的”聚宝盆”?

人们都说我运气好,遇到了好时候。但我知道,所谓的运气,不过是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

那个被村里人嘲笑的”傻子”,如今成了他们眼中的”百万富翁”。虽然这个称号有些夸张,但我心里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数字,而是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心。

站在地头,看着满园的丰收景象,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期待。感激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我想,这大概就是农民的幸福吧。

种下的不仅是作物,还有希望;收获的不仅是果实,还有尊严。

黄昏时分,我骑着电动三轮车回家,车斗里装满了刚摘的蔬菜和水果。路过村口的大槐树,看见几个老人正在乘凉闲聊。

“王百万回来了!”他们冲我招手。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清楚,这个”百万”里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的,但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那块被人嫌弃的荒地,在我的坚持下,真的变成了”聚宝盆”。

这,就足够了。

来源:默默Mo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