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患上高血压的人,一定要补充3种维生素,预防脑梗上门

B站影视 2025-02-01 22:43 2

摘要:研究表明,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9)以及维生素B2的缺乏与高血压病情发展紧密相连。适量补充这些维生素,或许有助于我们控制血压,预防脑梗发生。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高血压作为"无声的杀手",是诱发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9)以及维生素B2的缺乏与高血压病情发展紧密相连。适量补充这些维生素,或许有助于我们控制血压,预防脑梗发生。

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可能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该细胞是血管壁的内层,它们不仅具有屏障功能,还参与血管壁张力调节,对于凝血和抗凝之间的平衡也具有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参与血管当中血液炎症反应的调节。

一旦该细胞受损时意味着血管的通透性可能会有所增加,这意味着血液当中的部分脂质物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内部,这种物质会在血管内膜下出现沉积,当他们出现氧化后会吸引单核细胞迁移致血管壁,单核细胞由此转化为巨噬细胞,随后吞噬脂质物质后会形成泡沫细胞组织,这可能诱发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诱发脑梗发生的病理基础因素之一,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血管腔径会出现狭窄现象,这就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会出现紊乱,当斑块不稳定时或者发生破裂时,还会导致血管内部出现凝血反应,这可能诱发血栓发生,这是诱发脑梗发生的另一病理基础。

更重要的是长期病理血压,还会对血液流变速度造成影响,长期病理血压的人群一般都有血压黏稠度较高的现象,这会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出现减慢现象,这种情况更加容易在血管壁内形成漩涡,这种旋涡会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血压不好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进一步加剧脑部血液灌溉不足现象,当血压出现下降时,脑部灌溉量减少明显就容易发生脑梗死。

尤其是脑部一些微小的血管,更容易受到血液灌溉量不足的影响。

长期病理血压还会激活内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过程,本身炎症反应对机体损伤和感染是一种预防性反应,但在高压状态下炎症反应被异常激活,导致白细胞大量释放炎症介质,这种物质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会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这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而且长期病理血压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急反应出现,这种自由基具有高度的活性能力,他能够自主攻击血管壁上的脂质物质,蛋白质或者核酸成分,导致血管壁结构或者功能出现损伤,这可能会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长期病理血压之所以容易引发脑梗,是由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激活以及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促进作用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水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补充三种维生素。

第一种:维生素B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显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携带率达25%,导致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障碍,TT基因型患者Hcy水平较CC型高5倍,脑梗风险增加87%。

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B9能够有效降低脑梗发生的风险。

美国JAMA子刊Meta分析:维生素B9补充可降低Hcy每5μmol/L,卒中风险递减24%。我国也曾经做过相关实验,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显示维生素B90.8mg/d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风险下降21%,维生素B9通过激活细胞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生成,改善内皮功能。

2024年5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血小板活化参数与MTHFR基因型是否协同影响叶酸在首次卒中预防中的疗效。该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视作增加卒中风险的关键要素。

当前,临床指南推荐使用叶酸以降低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进而削减高血压与卒中的风险。

并非所有tHcy患者都能从叶酸补充中获益。

此突变会使酶活性下降,从而致使tHcy水平上升,叶酸利用存在障碍时,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或许会对疗缺乏敏感性。

《柳叶刀》刊载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CC纯合子相比,MTHFR 677 TT基因型可使西方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卒中风险增加26%。

在MTHFR 677 TT基因型个体中识别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叶酸治疗,对于降低首次卒中风险至关重要。

第二种:维生素C

在高血压状态时,血管中的NADPH氧化酶活性会增高,从而产生过多的超氧阴离子。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8-iso-PGF2α比健康人高3倍,与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而且维生素C的多重保护机制对血管有积极效益,它可以中和过氧亚硝酸盐,保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增强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使血管舒张因子半衰期延长40%。

通过TET酶调节表观遗传,以促进DNA去甲基化,进而抑制血管炎症基因的表达。

这些作用机制共同影响导致维生素C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积极效益,对于维护血管壁有积极效益。

第三种:维生素B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研究团队于《Hypertension》发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纳入12,438名基线无高血压的18-75岁中国居民。通过标准化问卷采集生活方式信息,并创新性采用"三次24小时饮食回忆法",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精准计算营养素摄入量。

随访7.8年间,每6个月进行血压测量及健康状态追踪。在调整年龄、性别、BMI、钠摄入量等13项混杂因素后,维生素B2每增加0.5mg/d,高血压风险递减11%。

该研究采用面对面访谈记录连续三天饮食细节,精确到烹饪用油品牌,调味品添加量等细微环节。同时建立动态营养数据库,根据食物产地、季节差异调整营养成分参数,使维生素B2摄入量估算误差降低至8%以内,这项研究结果数据可信度非常高。

维生素B2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与黄素单核苷酸(FMN)之前体,参与三羧酸循环里琥珀酸脱氢酶、酰基辅酶A脱氢酶等关键酶之活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验证实,B2缺乏会导致心肌细胞ATP产量下降18%,迫使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代偿,最终升高血压。

维生素B2能够通过再生谷胱甘肽(GSH)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超氧化物的产生。

这有力地表明,适量补充维生素B对我们的血管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在预防脑梗发生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然,在补充维生素时,我们务必要留意一些问题。

人体对于维生素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不同种类的维生素,每天推荐数量也不同,成人每天推荐维生素C摄入量约为90毫克,维生素B12摄入量约为2.4微克,过多摄入可能会引发机体不适症状,所以我们一定要适量摄入,避免过量。

补充维生素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我们可以检查一下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的维生素才能为身体带来积极效益。

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所以我们保持多样化的饮食是获取维生素的最佳途径,每种食物当中的维生素种类和含量都不同,我们可以了解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并进行合理搭配,在水果当中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全谷物,肉类多富含B族维生素,鱼肝油,蛋黄富含维生素D,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我们通过保持食物均衡多样化,能够有效满足身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如果我们无法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一定要考虑使用补充剂,在使用前应该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维生素补充剂。

在补充维生素的过程中,还应密切监测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可能是补充剂量过高或者个体不耐受,应立即停止补充,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部分特殊人群在补充维生素时需格外留意。

肝肾不佳者,易缺乏维生素C,此类人群或许需及时补充,而重症患者维生素K合成受阻,也应适当补充。

长期服用诸如广谱抗生素、异烟肼等某些药物,或许会抑制维生素的合成与吸收,因此,这类人群亦需依据实际状况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是一项细致且需要长期关注的任务,通过适量摄入、多样化饮食、选择合适的补充剂以及考虑个体差异和定期监测身体反应等方面的努力。

补充以上三种维生素对于长期病理血压人群具有积极效益,还能降低脑梗发生风险,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补充。

1.《Hypertension》2023;81:维生素D与血压调控专家共识

2.《JAMA Neurol》2022;79(5):叶酸基因多态性研究

3.《Antioxid Redox Signal》2021;34(13):维生素C与氧化应激

来源:心内科魏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