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因痰作祟,中医告诉你如何祛除五脏之痰

B站影视 2024-11-27 21:00 2

摘要:中医里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从痰治”的说法。这里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它可以随气的上下而游走,无处不到,它有胶结、凝聚的特点,停滞在哪,就会留在那,使身体生出各种疾病来。

中医里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从痰治”的说法。这里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它可以随气的上下而游走,无处不到,它有胶结、凝聚的特点,停滞在哪,就会留在那,使身体生出各种疾病来。

例如痰饮在肺,肺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就会失常,痰浊阻肺,会出现咳嗽痰多的症状;“痰”在脾胃,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水液代谢不出去,痰湿会加剧生成。同时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就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情况;如果痰与气和瘀互结,日久还会引发各种囊肿、结节、增生、肿瘤、癌症等疾病。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与五脏有关,尤其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如何祛除五脏之痰呢?我们必须先弄清痰在哪里,有什么表现?如何鉴别?做到有的放矢,方能彻底除掉。

一、痰在肺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肺为贮痰之器” 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为宗气出入之所,又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调节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虚损或肺受邪侵,则可致肺不布津,津聚为痰;若肺阴不足,阴虚火旺,则虚火灼津成痰;或外感六淫化火,煎熬津液成痰。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有形之痰)、气短乏力、胸闷、鼻塞、易感冒、怕冷、出汗较多,或四肢冰凉等

*调理思路:补益肺气、止咳平喘;肺阳虚者宜补气温阳、温肺益气; 肺阴虚者宜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参考用药:玉屏风颗粒或人参保肺丸(肺气虚),小青龙颗粒(肺阳虚),百合固金丸(肺阴虚)

二、痰在脾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当脾的功能失调,如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或情绪压力等因素影响时,容易导致水湿内停,痰久生痰,并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临床表现:痰多、身体困重、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不成形,有时伴有腹胀,或有水肿,精神困倦,容易疲劳。

*调理思路:健脾化痰、理气和胃、燥湿祛痰。

*参考用药:二陈丸、六君子丸、香砂六君丸。

三、痰在肾

*病因病机: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临床表现:长期有痰,难以咳出,痰液通常较为粘稠,颜色可能偏白或带有泡沫。合并有肾阳虚时,表现有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畏寒怕冷,尤其下肢容易浮肿,又称为寒痰、虚痰。

*调理思路:温补肾阳、行气化水。

*参考成药:金匮肾气丸、地黄饮。

四、痰在心

*病因病机:心为阳脏,位居上焦,属火;肾为阴脏,位居下焦,属水。心火在上宜降,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宜升,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方能阴阳和谐。若心肾不调可积水成饮,聚饮而酿成痰。痰随气升,痰浊上阻,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心痛惊悸、神情淡漠、怔忡恍惚、梦寐奇怪、神志痴呆、哺哺自语、癫狂痫喑、举止失常等。

*调理思路: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散结开窍。

*参考成药:清心滚痰丸、丹蒌片、柴胡疏肝丸。

五、痰在肝

*病因病机:肝藏血,主疏泄,有疏通、舒畅、条达之意。若肝气不舒,疏泄无权,均可生痰;或因七情不遂而伤肝致肝气郁而化火,亦可灼津为痰。

*临床表现:多眩晕头风,眼目歙动,耳朵发痒,麻木瘫痪,为肝经风痰;若情绪抑郁、易怒、失眠多梦、肋间区域疼痛、咽喉异物感为肝郁气滞型。

*调理思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平肝息风。

*参考方药:柴胡疏肝丸、半夏厚朴汤、天麻钩藤饮。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五脏之痰的症状,阻止疾病的进入步发展,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用药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才能选择使用。

来源:石主任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