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受邀来到杭州。在“中外音乐家对话”平行论坛上,他呼吁,中国当代音乐的创演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勇攀“高峰”的同时,树立“经典意识”,塑造当代的中国音乐精神,进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顺应时代需求、贴近人民情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
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受邀来到杭州。在“中外音乐家对话”平行论坛上,他呼吁,中国当代音乐的创演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勇攀“高峰”的同时,树立“经典意识”,塑造当代的中国音乐精神,进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顺应时代需求、贴近人民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
李心草,记者 徐文迪 摄
11月26日,李心草全天都在参加“中外音乐家对话”平行论坛,在看到记者提交的采访提纲后,他欣然答应接受采访,并提前做了准备。这位已在音乐领域深耕30余年的中国音乐家,希望把自己对中国当代音乐精神的思考分享给更多人。
20岁担任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助理指挥,22岁就在全国首届指挥大赛一举夺冠,此后多次奔赴世界各地用音乐展现东西方文明的交融。2022年,他从专业舞台走向三尺讲台,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对李心草来说,无论身处哪个位置,当指挥棒抬起的那一刻,把中国音乐、民族精神传播到全世界,让越来越多人听到,是一份使命使然。
当然,他希望做到的还有更多,“不仅要让世界人民听到、喜爱我们的音乐,还要让他们能保留、上演中国的作品,把我们的文化留在各个国家和地区。”
这很难,但并非无法实现。比如,今天全世界都在演奏贝多芬的乐曲;又比如,讲述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梁祝》已蜚声海外。
“像这样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我们有,但还不够多。”李心草告诉记者,这是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音乐家们以及更多音乐爱好者等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也坦言,要达到这样的成绩,需要一代代音乐工作者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努力。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能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
“我认为是那些真正能触及到人们的情感和灵魂的作品。”李心草说,究其根本,在于创作能力、创作理念以及作品质量。他相信,那些入脑入心入魂的音乐作品,随着时间推移,一定能传播到更广阔的的天地。
“我们常说,一场好的音乐演出就是一场音乐盛宴。”李心草用“盛宴”一词进行类比,希望告诉大家,就像是能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一定会使人乐于品尝,音乐亦是如此,创作时要遵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这些作品是要真正写给观众去听的。
当下,李心草还注意到,部分创作者会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创作。他表示:“如今从政策等方面来看,国家对文艺工作者有很多的扶持和鼓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以音乐的‘人民性’展现时代风貌。”
这份对音乐的追求和初心,李心草在舞台上运用至今。现在,他又用在了校园课堂里。
2022年11月16日,是李心草去中国音乐学院报到的日期。从院团到学校,从舞台到讲台,从“背对”观众到“面对”学生,两年的执教经历让他对音乐的创作、传播和教育有了更多感悟。
他欣喜于看到学生在舞台上展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风采,他说:“这比我从前所获得的个人成绩更有成就感。”
今年是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他们复排了作曲家金湘创作的歌剧《原野》,推出了《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创作了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等等,既弘扬经典、也与时俱进。
这是音乐传统在当代回响的生动写照。
“此次借助‘良渚论坛’举办的契机,我们站在良渚文明的发源地,五千年来从未断流过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带来了充分的文化自信,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李心草说,中国的音乐作品要在时代发展中传承、传播,被世界听到、留住,同样要守正创新,根植传统文化,继而塑造时代经典。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