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名片】“榔头蒸鳝鱼”:匠心薪火续菜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8 10:55 4

摘要:黄龙湖的晨雾还未散尽,榔头总支副书记、村长万永江站在“榔头蒸鳝鱼”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窗明几净、饮食文化浓厚的工作室里,望着那口肖氏家族祖传的篾制蒸笼出神。

黄龙湖的晨雾还未散尽,榔头总支副书记、村长万永江站在“榔头蒸鳝鱼”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窗明几净、饮食文化浓厚的工作室里,望着那口肖氏家族祖传的篾制蒸笼出神。

这只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蒸笼,此刻正与泛黄的《沔阳府志》《马鞍乡志》遥相呼应——

清末民初,荆沔汉、洞庭湖一带商人取道汉口,顺水泛舟,漂入九十九道汊的黄龙湖,便舍船登陆休整,改旱路走蔡甸、汉阳、汉口。斗转星移,贸易繁荣,榔头也逐步成为鄂西南、湘西北物流中心。人烟日益稠密,茶馆酒店兴起,旅店货栈应运而生。

天沔商人郑相雄一叶扇舟顺水来到榔树头登陆,船系在百年榔树上,常在店主肖秀林临街瓦檐下的灶台边品酒尝鲜打尖儿,再前往汉口打理生意。一来二往,日久生情,郑相雄将沔阳蒸鳝鱼的制作厨艺传授给肖秀林,后又经肖进一步发扬,最终让这道菜在汉江与黄龙湖水域夹岸地榔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此食客络绎不绝,历经百年,名扬川阳,久负盛名。五世秘传至今,香味洞穿千秋!

“万书记,您看这鳝鱼要选黄龙湖底栖的‘金线鳝’。肖军龙将刚捕捞的鳝鱼放入水缸中,黄鳝在晨光中泛着金色般的光泽。作为第五代传人,他熟知每道工序的玄机:鳝鱼捕捞后要放入砂缸里,经三次换水的“醒肉”过程,让鳝鱼吐出污泥浊气,辅以榔头地区特有的自制米粉,方能在蒸汽中激发出独特的回香,勾起舌尖上的记忆。

肖军龙说,榔头蒸鳝鱼醒肉、宰杀、切段、粉叠、调料、炮蒸、勾芡的工艺都十分独特:宰杀后先剔除内脏,然后用榔树木槌平敲鳝鱼,使之肉质蔬松,再去头尾和骨刺。秘法腌制是关键,炮蒸火候是重点,勾芡淋醋是灵魂。

因手工厨艺流程讲究,经济效益一般,学习周期长与经济回报低,有些厨师粗制滥造,简化操作方法,偷工减料,随意改换配料,增加调味品,使这道名菜佳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特色,百年传承下来的“榔头蒸鳝鱼”平淡无味了。

2018年年终厨师大会上,万永江目睹了令人心惊的一幕:有些酒楼的“创新版”蒸鳝鱼用速冻鳝片代替活鱼,大蒸笼一次十碗八碗蒸好备用,再回笼蒸热上桌,替代“小蒸笼”的一热三鲜的基本理念。当年轻厨师们争相讨论:如何缩短流程时间?加快流程节奏,倾心于向便捷、快速发展,迎接饭点客流,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的非遗美食的追求日益减少,这使得非遗厨艺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非遗厨艺的精湛流程简化,口感流失。此时“汉川工匠”肖运奇的儿子肖飞正蹲在灶台前,盯着烈焰上冲天的气浪说:这是老辈人总结的秘诀,火候差之毫厘,便失去了百年风味,现代厨具的操作更要火候精准,否则“生则难咽,烂则如泥”,失去了“油而不腻,劲而不烂,箸夹微弹,入口爽滑,满嘴留香,荡气回肠”的感觉。

前几年又有几位老师傅走了。肖军龙看着爷爷肖秀林的老蒸笼发呆,那些承载着郑相雄、爷爷、肖秋、肖运奇等先辈的厨艺老蒸笼的暗香在嗅觉中若隐若现。万红江望着非遗工作坊里的砧板、蒸笼和厨具突然意识到:当传统厨艺沦为快餐时代的牺牲品时,消失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条文化血脉。

2023年惊蛰,在榔头非遗餐饮文化中心里,一场特殊的盟誓仪式在热烈的交流中一诺成盟。万永江与肖家传人共同宣告“榔头蒸鳝鱼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成立。这个由政府、酒楼、传承人三方共建的平台,很快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在古镇榔头核心区打造的“非遗传承保护万红江工作室”,不仅复原了清代灶屋、桌椅、餐具,更建立了榔头蒸鳝鱼配料数据库。厨师个个上阵施展厨艺,从“色、鲜、香、味、形”量化评比,学徒们能“穿越”到80年代的肖运虎酒店的时光,洞察感受到郑相雄演示“活鳝去骨”的绝技。

当汉川融媒体的镜头对准肖飞手中的一碗蒸鳝鱼时,厨师们交口称赞,这才是真正的榔头三蒸:蒸鳝鱼、蒸肉、蒸素菜。肖飞成为第五代传人的“勺把子”,外地食客慕名而来,而今的榔头古镇可谓门庭若市。

在黄龙湖畔,由非遗技艺带动的“榔头美食一条街”撬动了一个新型的产业链,构建了马鞍“一线三区”的文旅格局。游客不仅能尝到榔头的美食,更能体验双山映衬的黄龙湖自然风光,步入“七里庙”领略香火文化,走进甑山小镇了解汉川第一个古县城的沧海桑田,让远方的游子记住乡愁,倾听乡音!

如今的榔头镇,清晨五点的小巷依然回响着肖家传人的吆喝声,但这份声音已不再是孤独的坚守,万永江组织本地十六家餐饮主体、七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两家家庭农场、三位农业经纪人组成的餐饮产业联盟都走上了经营的岗位,迎接八方来客。大学生回乡创业,带着直播设备穿梭在鳝鱼市场。万永江工作室的墙上,框挂着餐饮联盟制定的“鳝鱼文化研学基地”“非遗美食”等未来的蓝图:2013年-2024年投资160万元完成“榔头蒸鳝鱼”“非遗文化空间”,注册了“榔头食客、甑山榔头、来者必鳝、膳者必来”等十六类商标。十年的艰辛传承与保护,迎来了如此殊荣:2013年“榔头蒸鳝鱼”被评为孝感市十大地方名菜;2021年万永江被评为年度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第四代传人肖运奇被评为“汉川工匠”;2023年在汉川首届美食节上被评为“汉川十大名菜”;2024年入选孝感市第六批非遗产品录;2025年完成孝感“老字号”的认定,力争产品进景区、超市、园区。2026年进一步扩大产品知名度,登陆大武汉,做成武汉的招牌菜,输送技艺传承人入驻武汉各大酒店,2028年省外连锁经营,走向全国。

当夕阳再次染红黄龙湖,万永江站在“非遗餐饮文化中心”前,望着玻璃展柜里那把跟随肖秀林走过抗战烽火的篾制蒸笼,“三头一垴”的红色历史将永远激励着榔头地区的后生们砥砺前行,做好一个产业,“一道菜,一辈子,带动榔头大家子”。突然想起身边艰辛传承的肖军龙:“这道菜的魂不在鳝鱼,而在代代相传的匠心。”

远处,新一代学徒们正在灶台前练习“段鳝叠粉”的技法,蒸腾的热气中,百年厨艺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万书记远眺华灯初上的古镇说道“鳝鱼的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榔头人的水乡记忆。”随着“一道菜振兴一方经济”模式越来越成熟,榔头古镇从一个单一的美食地标变成了文化体验综合体。这可不只是一道菜的传承,更是楚文化在当代的新发展,让千年水乡的烟火气,继续温暖着每个来寻味的人。榔头蒸鳝鱼的百年坚守,本质是江汉平原饮食文化基因的延续。当肖飞的蒸笼热气与万永江的蓝图重叠时,这道菜已超越味觉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正如非遗餐饮文化中心的楹联所言:“鳝鱼褶皱藏水乡记忆,匠心薪火续楚韵长歌”。

来源:江畔草hh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