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永远人潮汹涌,挂号机前蜿蜒的队伍如同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河。这座被称为"宇宙第一大医院"的庞然大物,在原院长阚全程的带领下,用十年时间将床位从2000张扩张至1.6万张,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却也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版图上划出一道深
嗨,大家好呀。欢迎阅读薇薇的小县城日记。
我是薇薇,一个热爱读书写作,专注提升成长的90后博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永远人潮汹涌,挂号机前蜿蜒的队伍如同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河。这座被称为"宇宙第一大医院"的庞然大物,在原院长阚全程的带领下,用十年时间将床位从2000张扩张至1.6万张,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却也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版图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当"做大做强"的发展逻辑遭遇"强基层"的改革方向,这场医疗资源的博弈最终指向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局——规模扩张的红利背后,是基层医疗体系的萎缩与政策目标的错位。
首先,郑大一附院作为河南省的顶级三甲医院,规模庞大,患者众多,这确实可能与国家推动的分级诊疗政策产生冲突。分级诊疗的目的是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合理分流,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而郑大一附院的扩张可能吸引了大量患者集中,导致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与政策目标相悖。
政策冲突:规模扩张与分级诊疗的逻辑对抗
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核心,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大医院人满为患,三级医院承担了68%的门诊量,其中70%属于常见病范畴,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资源浪费,与基层医疗机构40%的床位空置率形成尖锐对比。
当三甲医院不再被感冒发烧的患者挤满,医生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癌症患者细谈治疗方案;当社区医生熟悉辖区每位老人的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才能从数据报表变为个性化照护。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