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必须“所见即所得”吗?

B站影视 2025-01-26 12:40 3

摘要:1839 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摄影最初的使命便是记录。早期的摄影技术虽简陋,但却能将现实场景以影像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保存记忆、记录历史的有力工具。像是历史上那些记录战争、重大事件的照片

摄影的历史,是一部从单纯记录现实到多元艺术表达的进化史。

1839 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摄影最初的使命便是记录。早期的摄影技术虽简陋,但却能将现实场景以影像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保存记忆、记录历史的有力工具。像是历史上那些记录战争、重大事件的照片,它们是时代的切片,让后人能直观地感受过去发生的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革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摄影的表现力愈发强大。摄影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现实,开始向艺术领域迈进。摄影师们开始运用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融入自己的创意与情感,使照片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画意摄影流派的兴起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追求绘画般的艺术效果,模仿绘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为摄影的艺术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摄影的众多领域中,新闻摄影对于真实的坚守堪称绝对。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它的镜头是时代的见证者,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当下事件最直接的记录。其真实性,犹如生命线一般,维系着新闻的可信度与社会的公信力。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民生百态的市井,新闻摄影用真实的影像为大众呈现世界的模样。在战争冲突地区,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照片,让人们跨越时空,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这些照片不仅是新闻的载体,更是历史的档案,为后人了解过去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料 。

一旦新闻摄影背离了真实,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张虚假的新闻照片,其负面影响会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扩散,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舆论生态,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与混乱。

与新闻摄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摄影为摄影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在这个领域里,真实不再是唯一的准则,它更像是创作的基石,承载着摄影师无尽的想象与表达。

艺术摄影的目的并非单纯地复制现实,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图和对光影色彩的独特运用,传达摄影师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挖掘现实背后的深层意义 。

在艺术摄影的世界中,摄影师们常常突破传统真实的限制,对现实进行大胆的加工和创作。

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莱茵河 2》堪称经典。在这张照片中,古尔斯基对画面元素进行了精心的取舍与调整,去除了河岸边的杂物、船只等元素,只保留了纯净的河水、天空和两岸的草地,使得整个画面简洁而富有秩序感。从现实的角度看,这并非莱茵河某一时刻的真实原貌,但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它却以一种更为凝练的方式展现了莱茵河的宁静与壮美,引发观众对自然与环境的深刻思考。

这种对现实的 “不忠实”,恰恰是艺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让摄影师能够超越平凡的视觉经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视觉景观。

在大众摄影的领域,摄影的意义更多地回归到生活本身,成为记录日常点滴、传递情感的工具 。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些照片或许没有专业摄影作品那样精湛的技巧和完美的构图,但它们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这些日常的记录,它们的真实性体现在对生活最本真的还原,不追求完美,只在乎情感的真挚。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照片,这些照片或许画质普通,或许构图简单,但它们却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因为它们展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与经历。

大众摄影中的真实性,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它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好,记录感动,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变得有意义。

在数码摄影时代,后期处理技术如 Photoshop、Lightroom 等软件的出现,让摄影的真实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争议 。

后期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摄影师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工具,它可以对照片的色彩、对比度、亮度、饱和度等进行调整,还能去除瑕疵、添加元素,甚至改变画面的构图与内容。这些操作使得照片的最终呈现与原始拍摄状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摄影真实性的质疑。

合理的后期处理,是摄影创作的延续与深化,它能够弥补拍摄过程中的不足,提升画面效果,使照片更接近摄影师最初的创作构想 。

在拍摄风景时,由于天气、光线等因素的影响,相机所记录的色彩可能不够鲜艳,对比度不够强烈,通过后期对色彩和对比度的适度调整,可以让风景照片更加生动、壮观,更好地展现出大自然的魅力;在人像摄影中,适当去除人物面部的瑕疵,调整肤色,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美观,同时也不会改变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场景的真实性。这种基于真实影像的后期优化,是对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它并没有破坏摄影的真实性,反而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然而,一旦后期处理过度,就可能走向造假的边缘 。

在一些商业摄影和网络传播中,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或达到某种特定的宣传效果,出现了大量过度篡改照片的现象。比如将人物的身材比例过度拉长、将产品的外观进行不切实际的美化,甚至通过合成技术制造出完全不存在的场景和事件。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误导了观众对现实的认知,破坏了摄影艺术的公信力。在时尚杂志的封面拍摄中,对模特的照片进行过度修图,使得模特的皮肤光滑如瓷,五官比例完美到不真实,这不仅让普通消费者对自身外貌产生焦虑,也让人们对照片所传达的真实信息产生怀疑。

后期处理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对摄影的真实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摄影师需要在创作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明确后期处理的边界,以确保摄影作品在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坚守真实的底线。观众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学会欣赏真实而有内涵的摄影作品,不被虚假的影像所迷惑。

摄影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议题,它在不同类型的摄影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与意义 。

新闻摄影以真实为生命,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成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艺术摄影则在真实的基础上,突破现实的束缚,用创意与想象展现艺术的真实,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大众摄影回归生活,用真实的记录传递情感,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变得珍贵而有意义;后期处理技术的发展,虽然给摄影的真实性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摄影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真实与创作之间的平衡。

摄影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以多元的方式呈现真实 。

它既可以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记录,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也可以是摄影师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让我们透过镜头,感受到摄影师内心深处的触动与思考。

在摄影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实与虚假,只有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无论是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摄影,还是充满主观创意的艺术摄影,亦或是记录生活点滴的大众摄影,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现着摄影的魅力与价值,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摄影艺术世界。

作为摄影爱好者和观众,我们应尊重摄影的多元性,欣赏不同类型摄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感受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来源:摄影研习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