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钥” 启迪青年学生文化之魂

B站影视 2025-01-25 03:01 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过10余年的探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推动思政教学体系创新发展,让思政教育有抓手、党建工作有载体、对外交流有纽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开学典礼上表演佾舞。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生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过10余年的探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推动思政教学体系创新发展,让思政教育有抓手、党建工作有载体、对外交流有纽带。

2012年起,学校以非遗为载体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学习传承灯舞、佾舞、咏春拳、掐丝珐琅、麦秆剪贴、鱼皮粘贴、金石传拓等非遗项目,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打造“文研、文教、文创、文旅、文娱”为一体的非遗协同创新中心,构建“融于舞(武) 游于艺 践于行”的非遗文化育人体系,让非遗“宝藏”在青年学子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借非遗瑰宝润心铸魂

非遗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基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12年起,学校深刻认识非遗瑰宝的珍贵价值,并于2014年印发《“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2017年,学校创办首个佾舞传承班。佾舞是独具特色的祭祀舞蹈,是儒学文化的载体,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在非遗进校园展演展示首场活动中,佾舞传承班学生穿戴蓝衫花顶、手持翟龠,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庄严而古雅的音乐声中入场,让这一濒于失传的古老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佾舞传承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传统技艺,引导学生在诗礼乐的熏陶中成长为善良、正直、有礼的优秀青年。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是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校大力传承这一非遗技艺,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开设相关课程。年逾80岁的非遗传承人坚持按时到校传授技艺,每天往返近百公里。在学习与体验中,青年学生不仅掌握非遗之技、感受非遗之美、领悟非遗之神,也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目前,学校成立的非遗类社团超20个,社团学生人数累计超过20000人。青年学子在学习、传承中理解非遗的价值,并将其作为理解文化、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实现“文而化之”“润心铸魂”的效果。

学校还以非遗为载体创新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社会实践及书院专题活动,铸牢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传统文化育匠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学校多次邀请“袁氏剪纸”传承人、满绣传承人到校教授非遗技艺,指导学生党员完成党建主题非遗作品,用红色非遗作品讲述党史故事,以非遗的魅力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学校围绕非遗打造学生党员教育“点线面体”模式,形成“弘扬传统 锤炼党性”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志愿精神、创业精神,弘扬传统、锤炼党性、铸就党魂,获得广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

以非遗之魂打磨匠心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校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将培养更多“金牌工匠”、“大国工匠”作为重要育人目标,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2021年11月,学校印发《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先后引进“鹏城工匠”、非遗传承人、绝技绝艺大师等人才,建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50余个企业真实项目,依托专业型社团实施项目化课程,“真刀真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在非遗传承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亲手体验麦秆剪贴、景泰蓝制作等传统工艺的魅力。“刮、推、烫、剪、刻、编、绘”,“上胶、捋丝、掐丝上珐琅、点蓝”,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景泰蓝画在学生手中诞生。与非遗技艺零距离的接触,让各年级学生深感意义非凡。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舞台上,学校以非遗技艺为引擎,激发新的动能与活力。学校依托非遗协同创新与研究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创新性转化发展,形成“文化赋能、课创融合、市场连接”的创新创业实践品牌,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武术”慕课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保护活动”获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物成务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创新工作室。此外,合作企业与校友共同捐赠发起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基金、传统文化传承奖学金等。

搭非遗桥梁远传近播

深港两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学校以非遗为载体,定期与香港高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两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发起的手绘非遗实践活动已入选教育部港澳台办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

学校坚持“以非遗传播非遗”的核心理念服务社会、辐射社区,组织学校师生利用景泰蓝、麦秆剪贴等传统工艺制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作品,在深圳书城、社区、中小学开展移动式非遗作品展,将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知识完美融合,展现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以非遗为载体,学校形成“传播非遗 弘扬传统 培育文明”的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参与街道社区文化建设,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学校志愿服务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传承保护志愿服务活动”获广东省“立志 修身 博学 报国”活动一等奖。

学校还以非遗为载体,与传承人合作研发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学生带着中小学生一起做木工、学剪纸、领略唐三彩的精湛技艺,让非遗之薪火得以延续,加深青年学生对非遗的理解,有效提高综合素养。学校还组织多支非遗类“双百工程”突击队,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社区,开展非遗课程支教和社会实践活动,将非遗之美带到偏远地区和需要帮助的群体之中,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并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组织青年学生向来校的国际青年展示我国非遗的独特魅力,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风貌。

“非遗·匠心·铸魂”项目开展10余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实现了育人目标精准化、组织实施体系化、育人形式多样化,让非遗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让非遗“活”起来,增强青年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让非遗“火”起来,提高青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非遗“红”起来,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让非遗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多彩。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