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走基层》连续报道北京协和医院

B站影视 2025-01-24 14:36 2

摘要:2025年1月19日-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连续播出两集“新春走基层·北京协和医院”专题节目,详细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的工作常态,展现了协和通过东城区医联体建设有效分担了大医院的诊疗重负,强基层护佑人民健康成效显著。专题节目在《

2025年1月19日-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连续播出两集“新春走基层·北京协和医院”专题节目,详细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的工作常态,展现了协和通过东城区医联体建设有效分担了大医院的诊疗重负,强基层护佑人民健康成效显著。专题节目在《朝闻天下》栏目首播,在《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多档栏目滚动重播。

2016年起,北京协和医院与东城区医联体内各单位紧密协作,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医联体管理模式,不仅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统筹医疗资源保障疑难危急重症患者救治,还带动了医联体各单位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形成了协和经验,展现了协和担当,贡献了协和力量。

正如《朝闻天下》栏目在1月20日朝闻晨评表述的那样:“在这两天的报道里,一个个急诊科里鲜活身影走进我们的视线。医生们以精湛医术为刃,用无私担当作盾,在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全力以赴。在这场对生命的守护中,医患携手共进,每一位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样子,都深深刻在我们心间,值得铭记。”

冬季气温低,各类疾病进入高发期,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每天都在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赛跑”。

夜晚的急诊室里,有因流感高烧不退的孩童,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有因疑难杂症深陷痛苦的病患,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重病患者。

背着扩音器上班的急诊大夫宋晓,从晚上10时到次日8时,长达10小时的夜班,她要面对六七十名患者的问诊。

记者:你为什么会戴扩音器上班?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宋晓:我喊了一晚上,实在喊不动了,病人听不见,好多老人真的听力不行,就戴上了。

虽然已经足够耐心,但面对病患的各种需求,宋晓常感到无奈。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选择直接挂急诊号,希望借此能在协和看上病、住上院。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宋晓: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就是来奔着住院的,他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当下不能住院,只能靠解释。当医生,救死扶伤,急诊是第一站,没有生命了,肯定后续一切无从谈起了,得先保住命。

8时,忙了整整一夜的宋晓,终于下班了。而在急诊的抢救室里,交班工作刚开始,20多名医护人员要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进行清晰准确的交接,这些患者都是命悬一线,承受不起一丝的闪失。

抢救室里一名66岁的患者突然体内大出血,流血不止,血压一直在往下掉,需要马上手术。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 王维斌:(给家属电话)老爷子这情况很重,你听我说,我们现在就要进手术室了,你同不同意我们做急诊手术?再不切出血位置病人就扛不住了。好嘞,那你尽快赶来。

医院迅速启动了“绿色通道”,为患者最大限度地争取抢救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 王维斌:现在这情况比较紧急,必须得尽快做手术,再不做,病人就更没机会了,现在我们也不敢讲,但是我们必须得尽力。

不到10分钟,病人已被紧急送入手术室。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现在是这样,他情况很危急,可能一麻醉,人就没了,胰管、胆管和胃液三岔的地方可能也会有出血,如果有这个位置的话,就只能够做最大的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那个手术一般做起来时间会很长,他不一定能坚持下来。如果到那一步了,我们就没有选择了。

手术室内,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多学科团队协作,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

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最终成功止血。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我们现在相当于给他极限操作,切到这个位置,让胃和肠再做吻合。今天应该是调了全院的血去救他,好在救过来了,躲过一劫。加油,后面还有一座一座山要过,你加油,你得坚强,知道吗?然后才能鼓励他。

安抚好惊魂未定的患者家属,蔺晨赶紧去隔壁的急诊重症病房,她的姥姥前几天因为重度心衰,经过抢救后,目前仍处在重症监护中。而姥姥经历急诊抢救时,蔺晨正在手术台上,全力抢救另一名患者。

记者:那当时谁打的120?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家人。

记者:你知道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哎呀,我很难受,我感觉每天我都在救人,但是其实自己的家人却……她其实黄疸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是她没有告诉我,她们觉得我很忙,不想麻烦我,像我爸妈他们也都六十多,快七十岁了,他们平时生病都不告诉我的。

蔺晨和许多来协和就诊的患者家属一样,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重症病房里住着把她一手带大的姥姥,而家中还有一个正在发高烧的小女儿。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我闺女也发烧了,烧40℃,女儿电话说你快回来,我吐了。我只能一边淡定地跟大家说,我回家能干什么,我又不是药。

一边是高烧的女儿急需照护,一边是患者亟待救治。身为急诊组长,蔺晨不得不强压内心的担忧与牵挂,保持镇定,稳定团队情绪,全力专注于患者的抢救。

蔺晨说,有的时候她也会遇到病人治疗不顺利,不知道该给病人选择哪一套方案,内心十分焦灼。而这时,女儿却能给她极大的安慰。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有的时候压力很大,也会跟她发泄,我在家可能就哭了。然后她就给我一张纸,她说,你撕,然后我就撕,她就说,你看撕完是不是感觉好一点,特别能解压。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 蔺晨:我的初心就是希望当一名外科科学家,能够成就病人、成就自己。比如说像昨天那个病人,他被拉进去的时候,血色素很低,整个人跟纸一样白,最后成功止住血的时候,当时就觉得这条命稳了。

这一天,蔺晨和团队共同完成了7台手术,直到晚上11时才结束。

记者手记

急诊之急,是生命之急,每一秒都充满了未知与紧迫。在蹲点的这段日子里,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没有黑夜与白昼,这里只有一个时间:那就是为生命赛跑的时间。

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如同医疗一线的特种兵,每日与生死较量,既见证生命的顽强,也面对人性的脆弱。他们是万千急诊医护人员中的一员,默默守护在生命的边缘,用专业与爱心,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带去希望。

进入秋冬季,各种疾病高发,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大约有800名患者,每一位患者都希望能够尽快看上病,治好病。如此庞大的就诊量,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如何应对?

临近春节,急诊科比平日更加忙碌。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总值班 杨刚:小林,我们现在晚上要“爆炸”了,需要你先到抢救室参加一个胆囊有可能破裂的老太太的多科会诊,我现在在急诊留观室看一个孕妇病人,你过去先顶着。

这位自称快要“爆炸”的大夫,是当晚急诊外科的总值班杨刚。他一边在做手术前的准备,一边赶往两场多学科会诊,其中一个是危在旦夕的孕妇。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孕妇整个肠道的受累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她可能肠子很快就会穿孔。

晚上10时40分,近10个科室的值班大夫赶到急诊科,经过会诊讨论,孕妇应该立即进行手术,但是家属却希望等到第二天再做决定。

孕妇家属:明天家里边商量商量再决定。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到明天早晨起来,等待商量的过程当中,肠子爆掉怎么办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大夫 刘雯静:如果她需要平开手术,ICU现在也没有床,咱们再给家属5分钟时间做决定。

家属的迟疑不决,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上周刚刚讨论了一个死亡病例,跟她情况很类似,一定是尽可能地为她争取到最大的生存质量。

家属最终决定,尊重医生的意见,当晚手术。杨刚和各科室的大夫们紧接着去会诊另一位危重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总值班 杨刚:现在是有一个病情比较重的老太太,准备让抢救室去评估能不能把她收进去。我本身要去做手术的,有一个穿孔的病人,还有两个肠坏死的病人,现在正在安排手术,但是手术室现在都是满的。

北京协和医院从2020年8月开始,全面开展急诊外科手术。这一举措得到多个科室的全力支持,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抢救更多的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团队总值班 杨刚:一到了过节的这个时候,有些地方也的确是没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很复杂很重的病人,就会说建议你去协和,他都不推荐说你去上级医院。这种病人我们只有接着,我们要不接,病人没地方去了。

杨刚说,一些病症如果能在患者当地得到及时救治、及早干预,远比在协和排队等待诊疗的效果好很多。一边是满负荷运转的手术,一边是不断涌入的病人,每一位患者都希望能够尽快住上院、看好病。医生既要治病,还要为患者想方设法协调病床。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急诊室永远会少那么一张床,就特别是协和医院的这个区域,因为我们的诊量太大了,我确实是很难能够满足我们每一个病人留在协和医院里面来完成全部的诊疗。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如果血止住的话,就可以回你们张家口那边去完成后续的治疗了,好吗?

史迪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她是内科医生,还是急诊科的大管家。她坦言,急诊是一盘活水,需要稳准狠地诊断患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流。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如果每天的600到800的病人全部在这的话,后面的病人是不可能进来接诊的,真正的急危重症、生命危险的患者,他得不到救治的。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我的最大限度是帮您联系医联体的医院转诊,让病人也能休息,至少我们有张床,让他能够接受治疗或者有监护治疗的条件。

为了增加救治力量,同时带动周边医院共同发展,北京协和医院从2016年开始,与附近的北京隆福医院等六家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紧密协作的医联体。

1月2日,史迪值完夜班后,我们跟着她来到北京隆福医院,这里距离北京协和医院仅2公里,每年接收约4000名从协和医院转诊的患者。

北京隆福医院院长 彭堃:从协和转过来,病人信任吗?怎么保证诊疗质量?我们的医务部、门诊部、护理部,这些重要的管医疗的部门负责人和他们的骨干都是要去协和轮转的,你无论什么样的病人来了,我都接得住。

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轮转培训提升医联体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保障患者的就诊需求。

患者转到医联体后,协和医生团队依旧会动态跟踪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诊疗方案,这是对患者健康的责任延续。

患者家属:当时来医联体,我们还有挺多顾虑,毕竟对医联体这个名词,我们特别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医生就说完全可以放心,你们就先来。来了以后,觉得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患者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逐渐建立信任并最终认可,这样的变化,是协和医院与医联体单位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 史迪: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职业,特别是急诊大夫的成就感,一个夜班拯救了那么多条生命,让他们能够活下来,那是非常不一样的。

记者手记

在急诊室蹲点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被一种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包围着,既感受到了病患和家属的焦虑与期盼,也看到了医护人员在忙碌中的坚守,这里的每一张急诊床位都意味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在这个挑战面前,依然有无数医护人员站在最前线,每一夜的坚守,每一场紧急的抢救,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选择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默默承担着每一个生命的重托。

朝闻晨评:你的样子 我会铭记

在这两天的报道当中,一个个急诊科里鲜活的身影,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比如急诊科大夫宋晓,扩音器陪伴着她穿梭在忙碌的科室里,基本外科急诊团队组长蔺晨,家中也有病人需要照料,一句“我又不是药”,满是坚守岗位的坚定。基本外科急诊团队总值班杨刚,直面压力,坦言自己“快要爆炸”。还有被称为急诊科“大管家”的史迪,默默地打理着繁杂的事物等等。

镜头当中,还有更多的医护人员,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却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医生们以精湛医术为刃,用无私担当作盾,在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全力以赴。

我们也看到,医联体的建立,有效分担诊疗重负,大幅提升救治效率。

在这场对生命的守护中,医患携手共进,每一位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样子,都深深刻在我们心间,值得铭记......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