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社区博物馆 承载历史与乡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6 19:45 5

摘要:西安的每一块地方,几乎都和历史相连。新城区太华南路,一边是一千多年前的“千宫之宫”大明宫,另一边是1935年建厂经历了日机轰炸、见证过西安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大华纱厂,不远处的西安城墙以及陇海铁道线北边的区域又承载着“道北人”集体的历史记忆。当历史

社区博物馆是怎样的博物馆?

和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相比

是否不值一看

如果您这样想,那可就错了

社区博物馆虽小

却不仅和大博物馆一样承载着过往历史

还记录着当代人的集体记忆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返

然而乡愁、记忆、过往的生活图景

在这里却永远是清晰鲜活的

全省今年授牌了12家社区博物馆

其中包括

新城区八府庄园社区博物馆

西安的每一块地方,几乎都和历史相连。

新城区太华南路,一边是一千多年前的“千宫之宫”大明宫,另一边是1935年建厂经历了日机轰炸、见证过西安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大华纱厂,不远处的西安城墙以及陇海铁道线北边的区域又承载着“道北人”集体的历史记忆。

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大明宫以国家遗址公园的形式呈现、大华纱厂变身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新的西安火车站和丹凤门隔街对望,附近这块土地上的村落也一个个化身为城市新肌理。

当村民变居民,住进同一个小区,便有了八府庄园、含元殿、生产村、丹凤门四个社区共在一处的办公地。而八府庄园社区博物馆,更是被四个社区“捧”在C位的独特所在。

走进这四个社区共同的“党群服务中心”就看到,宽阔的楼梯便是博物馆的序厅。展览前言、太华路街道办的历史沿革,以及大明宫、大华纱厂、八府庄村、含元殿村、自强村(丹凤门)等这些凝聚着历史信息和生活记忆的名词,便自然而然地凸显出了背景墙上“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的要义。

展厅在二楼。展陈内容分为铁道人生、年代旧物、生活图景、生产发展、旧貌今颜、太华今貌六个部分。

时间线从1934年开始。陇海铁路铺轨到西安,工业革命的标志物——蒸汽机火车,沿着中国东西最大铁路干线陇海铁路呼啸而来。当铁路修建到西安时,参与建设的铁路工人就把家安在了铁道北边。

1935年6月,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下令扒开黄河花园口,此举不仅没能阻止日军反而形成黄泛区造成河南大饥荒,数百万人沦为难民,逃迁西安成为大量河南人的首选。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饱受灾荒的群众收到老乡已经在西安安家落户的消息,从中原大地迁徙关中平原投亲靠友。朴实厚道的河南人民,从战乱、饥饿、黄河大水里沿着陇海线迁徙到了西安城。

面对大量灾民,西安市国民政府要求道北保甲在荒地搭盖窝,教济迁徙至此的受灾群众。于是道北棚户区密密麻麻,一片接一片。大多数灾民都是赤贫,从火车站扛麻包的工人到街道上拉洋车的伙计,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改变着生活,在原先的窝棚基础上打土墙,盖起茅草屋,再慢慢换成瓦房。

展板上的老照片,静静地展示着这段历史。虽然和电影《一九四二》讲述的历史故事相同,但真实的历史细节对人心灵的触动,并不亚于艺术化的电影。

历史在前行,场景在变换。

第二部分“年代旧物”展陈的老物件有缝纫机、大鼓、铜镲、草帽、铁环、算盘、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老师钟表以及木杈、木锨、竹耙、推耙等农具,墙上的旧物照片有马灯、老式照相机等。

八府庄园社区主任陈建生说:“这些年发展变化得太快了,以前我们村子附近都是耕地。我赶过马车,开过拖拉机,下地干过农活,如今这些都成为了记忆。”

第三部分“生活图景”中的儿时记忆照片踢毽子、跳绳、滚铁环、斗鸡,一下子把人带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不仅是时光的怀旧,也是居民家庭的真实记录。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墙上一张张合影照片中的其中一张说:“这位就是我家长辈,我们就是住在这里的农民,原来这里有很多耕地。”

一张放大至整面墙的红砖房生活区老照片前,立着一根路标,上面是“二马路”“童家巷”“纱厂街”这些熟悉的名称。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立在路标前,让人恍然有一种穿越感。

陈建生说:“来这里参观的居民中上了年纪的人一看到这些场景都特别激动,因为这就是他们曾经的生活。”

“生产发展”部分重点介绍了大华纱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太华路街道辖区内的其他工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发展转型情况。

“旧貌今颜”和“太华今貌”部分用照片和文字,直观展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火车站北广场、太华路立交桥、太华路街景等区域,以及三十八中、八府庄小学的前后巨大变化。

最后一部分是“太华名人”,介绍了西安大华纺织厂创始人石凤翔,育德中学(今三十八中)创始人李涤支,为西安解放和国民经济恢复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革命者朱子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徐正荣和张克勇,易俗六君子之一路习易,秦腔名旦肖若兰,全国劳模于素梅,电视剧《道北人》编剧孙毅安等。

展览结尾处的留言本上,多条留言体现出了的认可和称赞:

“家门口的博物馆,让孩子们有了好去处……赞!”

“道北拆迁了,俺还说河南话。道北老男孩”

“胡辣汤带劲,河南话真中!道北说书人”

陈建生介绍,“道北老男孩”曾在道北生活过,如今在澳大利亚,拍摄制作了许多以道北人为主题的短视频,把“道北人”这个词也传播到了国外。今年2月份还来参观过,在这里写下了留言。

博物馆展厅连着八府庄园社区、含元殿社区的办公室。展厅一侧还有个城市书房,书架上放了不少书。

含元殿社区主任吕婷洁介绍,平时来参观的还是本地居民比较多,有的带着孩子来看。附近的八府庄小学也组织学生来参观过。有了这个社区博物馆,平时居民们来社区办事,顺便就可以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在城市书房静下来阅读。

出了二楼展厅往三楼走,楼道上也设置了展览,主题为“汉字演变发展线”,介绍了从上古“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一直到楷书的诞生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三楼除了生产村社区、丹凤门社区的办公室,大片区域也开辟为了公共空间。有社区老年大学,有举办讲座的地方,有练习书法的地方,还有儿童活动空间。

太华路街道办干部蒋文介绍,这里一楼是养老服务站,二楼、三楼是四个社区办公地,社区博物馆是压缩四个社区的办公空间设立的。无论是二楼博物馆,还是一二三楼整体空间的安排利用,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这种功能空间的活化利用,不仅激活了居民的集体记忆,还把公共服务嵌入其中,成为居民“抬脚即到、参与即享”的文化生活枢纽。作为新城区首家社区博物馆,它串联起了太华路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从唐大明宫的盛世余韵到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从道北棚户区的烟火岁月到现代城市更新的蝶变新生。同时,它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情感的纽带。


来源:西安新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