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移动端”越需要“大屏”,传统电视对网络新媒体的绝地反击

B站影视 2024-11-27 14:08 2

摘要:“万物相生相克”,福祸相倚相伏,不仅在事物之间,即使在同一事物内部也同时并存着相生相克的力量,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消亡,共生于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中。这既是老子的道,也是唯物的辩证法。深谙其中的精髓,就不难为互联网新媒体“围剿”之下

“万物相生相克”,福祸相倚相伏,不仅在事物之间,即使在同一事物内部也同时并存着相生相克的力量,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消亡,共生于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中。这既是老子的道,也是唯物的辩证法。深谙其中的精髓,就不难为互联网新媒体“围剿”之下的传统广播电视业觅得突围之路、重兴之策,而不是一路被动地为互联网带着节奏,一筹莫展,除了乏善可陈的“瘦身”(缩减频道频率)、裁员、减薪,没有任何绝地反击的能力。

互联网新媒体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以来,经历了从文字传播到影音传播、从向单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从电脑固定端传播到手机移动端传播的几次重大迭代升级。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中,互联网新媒体一直秉持着自身“草根化”、“碎片化”和“互动性”这三大法宝,而后又利用移动端的技术进步而附生出了第四个法宝——“便捷性”。这四大法宝直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弱点和技术弊端,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逼到了绝境。互联网媒体覆盖人群的激增与广播电视开机率的急骤下降,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然而,物极必反。事物某种因素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同时意味着与其对立的相克的因素也会随之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即所谓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于互联网这个无边的市场与无限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互联网越是“移动端”,用户越需要“大屏奇观”。想当初,电视作为二十世纪新兴媒体对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传统电影业的冲击,不可谓不严重。即便在中国,电视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实现家庭化普及,但也同样直接冲击到了当时电影的票房。直到九十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业终于找到了对付电视冲击的有效办法,那就是走“奇观化”路线,以超大屏幕、数字高清视觉影像、杜比环绕音响,甚至于3D效果,构建居家的电视观赏环境所无法达到的奇观化观影环境;强调宏大的场景、弦酷的动作、震撼音效,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视听体验,为此甚至不惜弱化电影的故事性与艺术性。然而,这一努力收效无遗是显著的。奇观电影生生把观众从家庭、从电视机旁,重新拉回了电影院,古老的电影业终于摆脱了电视所带来的困境,为自己迎来了第二春。

以此为鉴,如今互联网作为一种更新的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广泛的互联互通、自由的社交、便捷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颠覆,将大众媒体传播带入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崭新时代。

而互联网新媒体所依赖的草根用户、引以为傲的互动功能,以及垂涎于的用户碎片时间,都注定会将这一崭新的媒体时代最终要导向手机移动端。但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向传统电视业出让了大屏领地,由此便提供了传统电视对于网络新媒体绝地反击的机会。

如今,数字技术已经使家用电视屏幕最大可以达到120英寸,同时各式便携式的投影设备以及影院式音响设备也广泛应用于家庭观影。声画呈现的硬件配置的不断迭代升级应该说为传统电视业通过制造视听奇观,对网络新媒体发动绝击反击,创造出了有利的地形。所缺乏的是与之相匹配的高清化的且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奇观”内容。

而大型体育赛事、大型文艺演出的转播、电视剧集、纪实类节目、时事报道等传统电视节目样式都不乏奇观化的潜质,加之传统电视几十年的发展所早已驾轻就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经验,这些都是传统电视业走奇观化的道路的有利武器,需补齐的只是高清化的技术实现手段,而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奇观化的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互联网条件下的观众的最新口味和最大需求。

因此,即便是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基础原则并没有改变,“内容为王”。这也就是说,从受众视角来看,媒体无所谓新等旧,谁拥有优质内容,谁能提供最佳呈现方式,谁能更好满足需求,谁就可以置身于不败之地。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