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再生——比气候工程更自然的解决方案 | 海洋与湿地·前沿

B站影视 2025-01-23 10:42 2

摘要: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最热的一年。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全球各地的天气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从热浪、暴雨到干旱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可能都感受到了,尤其是那些直接受到气候影响的地方,像海岸线、农业区,还有一些生态环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约2700字,阅读约6分钟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最热的一年。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全球各地的天气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从热浪、暴雨到干旱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可能都感受到了,尤其是那些直接受到气候影响的地方,像海岸线、农业区,还有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和各国政府也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其中有一种叫做“气候工程”,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干预地球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不过,最近有一项新研究出来了,指出了气候工程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更加自然、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法——恢复地球天然的气候调节能力。这项研究表示,可能只有通过这个方法,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失控。该研究于2025年1月21日发表在Sustainable Earth Reviews上,作者是列支敦士登战略发展研究所的Peter Droege。

【什么是气候工程?】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气候工程”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气候工程就是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来改变或调节地球气候。比如,有些科学家提出,可以通过释放气溶胶进入大气层,反射一部分阳光,来降低地球的温度。还有人提议,可以改变海洋表面的特性,让海洋更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或者通过“碳捕捉”技术,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抓住并存储到地下。总体上,这些技术的目标就是减缓全球变暖,从而应对气候变化。

听起来是不是挺高科技的?但问题是,这些技术并非没有缺点。

例如,向大气中释放气溶胶,虽然可以降低温度,但也可能打破全球气候的平衡,导致一些地方干旱,另一些地方降水量过大,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分配。另外,很多气候工程的技术目前还没有经过足够的验证,搞不好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而且,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减缓温度上升,往往忽视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虽然这些问题同样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气候再生是指通过恢复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碳吸收、温度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并促进全球气候稳定。与依赖技术干预的气候工程不同,气候再生侧重于利用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其在气候调节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为气候变化提供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恢复被破坏的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增强它们的碳储存能力,并保护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能够在气候变化压力下自我调节。气候再生不仅关注短期减排,而是致力于恢复自然系统的健康,利用自然力量减缓气候变化,确保地球环境的稳定性。


【比气候工程更自然的解决方案】

相比气候工程,这项新的研究更看重“气候再生”。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比较柔和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恢复地球天然的气候调节能力。其实,地球本身有很多自然系统能帮助调节气候,像森林、海洋、湿地这些生态系统,它们都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温,维持气候稳定。气候再生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保护和恢复这些自然生态系统,让地球恢复它原本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保持气候稳定。

举个例子,森林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保持水循环。而海洋则是地球的“碳汇”,它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所以,保护现有的森林、恢复被破坏的森林,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气候再生的关键。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缓气候变化,还能够提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适应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

而且,气候再生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手段。比如,要恢复土壤的健康,发展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推动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这些都是“气候再生”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依赖单一的技术,而是通过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来增强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的建议

作者提出,应当将气候稳定视为一项“气候防御”行动,如同国家应对重大威胁一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此,作者提出了十项关键的政策建议,包括:


重新设定气候目标: 摒弃不切实际的“净零排放”目标,将目标转向大幅度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并设定更严格的温升控制目标。

建立气候防御预算: 将一定比例的国家预算用于气候防御行动,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依赖等。

开展气候和平外交: 倡导国际合作,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气候冲突,促进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建立再生金融机制: 鼓励绿色投资,推动金融体系向支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对化石燃料征收重税: 对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费征收重税,并逐步禁止其开采和使用。

推动化石燃料产业转型: 支持化石燃料行业向可再生能源领域转型,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

加强自然碳汇: 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强自然界的碳汇能力。

发展工业二氧化碳捕获技术: 探索和发展工业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推动就业转型: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帮助工人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

应对气候移民: 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

【命运共同体】

这项研究还特别强调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气候应对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各个国家的应对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治理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各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气候政策。比如,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加脆弱,需要在气候适应和减缓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同时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支持。

不过,光靠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努力还不够,社会各界也得参与进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企业要更多地关注绿色创新,发展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文化转型】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气候变化的应对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是经济问题,它还关系到我们的文化。现在的全球社会,基本上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很多决策都围绕着短期的经济利益来做。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很多人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问题,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的损害。

不过,如果我们想真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得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我们需要从一个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转型为一个“文化社会”,就是要把气候保护和生态恢复纳入到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再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关注长远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思维的转变,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这项研究的作者强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牵涉到生物、化学、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要应对这一挑战,光靠单一的技术或者政策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既要发展先进的技术,又要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既要加强国际合作,也要推动社会文化的转型。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Droege, P. Beyond Paris: emergency imperatives for global policy and local action. Sustain Earth Reviews 8, 2 (2025). https://doi.org/10.1186/s42055-024-00100-y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Sustain Earth Reviews
编译 | 王昆山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王昆山.气候再生——比气候工程更自然的解决方案.海洋与湿地.2025-01-23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气候变化下的“海岸卫士”——滨海湿地如何应对?复旦大学贺强团队最新研究发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将于2025年2月底在中国杭州召开

微小生物的“碳封存”潜力巨大!海洋粪便或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与藻类激增:非洲博茨瓦纳大象死亡事件的新发现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