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关节、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通过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最终使患者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甚至残疾,为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RA的全球发生率为0.5%-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关节、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通过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最终使患者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甚至残疾,为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RA的全球发生率为0.5%-1%,在我国发生率高达0.42%,且呈逐年递增趋势。RA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至关重要[1]。
目前RA的主要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2]、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糖皮质激素及中药治疗等。但目前所常用的药物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抗炎作用,但在控制RA发展方面作用微乎其微。甲氨蝶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一线药物[2],可延缓和控制疾病的进展。但发挥作用慢,需1-3个月,不具备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的使用有增加感染、发生肿瘤、心血管和血栓发生等风险。中药中有效成分如雷公藤多苷等植物制剂治疗RA具有明确的生殖毒性,禁用于备孕、妊娠、哺乳患者,慎用于有生育需求的RA患者。因此寻找一种治疗效果更佳的、副作用更少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为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来福音。
肠道因其聚集大量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细胞而常被人们冠以“人体最大免疫器官”之名。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由黏液层、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组成,具有免疫监控功能,在抵抗肠道菌群侵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肠道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黏膜屏障损伤、诱发炎症,有害菌占领高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肠道局部的免疫激活甚至会通过免疫细胞转移到其他器官从而诱发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从免疫学角度阐释肠道菌群与关节之间的联系(“肠-关节轴”)近年来逐渐为研究热点,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菌群结构和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肠道内乳杆菌和肠杆菌等定植菌群异常会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造成重要影响,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诱发炎症并降低机体免疫力,从而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既然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由此可推,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和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可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而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作为RA的潜在治疗靶点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后,使众多患者终身受益。
1免疫调节
2炎症反应
1动物实验
肠道菌群移植(FMT)是通过引入有益的共生菌来逆转肠道菌群失调和恢复免疫功能。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种主要是厌氧菌,如拟杆菌、卟啉单胞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研究表明,给患有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大鼠给予干酪乳杆菌菌株移植治疗,与对照组大鼠和用吲哚美辛治疗的 CIA 大鼠相比,大大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增加了IL-10的生成,并改善了关节炎评分[7]。使用干酪乳杆菌治疗减少了 CIA 大鼠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且干酪乳杆菌治疗组大鼠关节中的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程度与用甲氨蝶呤治疗组的大鼠保持相似的水平。这些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FMT治疗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和进展降低,这与炎症细胞因子如IFNg、IL-17和TNFa的产生减少以及抗胶原抗体产生的减少相关[8]。
2临床试验
Tehran University 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接受FMT治疗的RA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如IFNγ、IL-17和TNFα)的产生减少,而具有抗炎作用的白介素10因子(IL-10)增多,其关节压痛和肿胀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减轻[9]。另一项由KAUMS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将乳酸杆菌酸和双歧杆菌胶囊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研究结果显示: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在益生菌治疗组显著降低;然而,疼痛和肿胀关节评分并未降低,但通过多重免疫分析测定,益生菌组血液中的GMCSF、MIP1a、TNFa、IL-6、IL12p70、IL-15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10]。
3FMT能够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4临床案例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各种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RA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进而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方面不仅应综合患者一般状况及关节受累情况,更应考虑其合并的疾病情况。随着对肠道菌群和RA关系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移植(FMT)或可以成为新的治疗手段。医学正在走向个体化,FMT治疗也是如此。未来,FMT治疗将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定临床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为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元奥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