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燕平,女,1971年12月生,民主促进会会员,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荣获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MPA教师”、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
苏燕平:真情投入助成长
苏燕平,女,1971年12月生,民主促进会会员,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荣获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MPA教师”、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
从教近30年,苏燕平始终坚持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严谨治学、耕耘不辍,助学生乘风破浪,点亮他们灵魂的灯塔。
01
教书育人 杏坛三尺丹心铸
从教以来,苏燕平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传播学””文化事业管理”“古代诗词赏析”“职业生涯规划”等10多门课程。
她热爱教学,对待课堂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讲授“传播学”课程22年来,她坚持每年都重新梳理讲义,补充最新的教学案例,力求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式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注重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她注重研究型教学,将科学研究引入课程学习中,用心指导每个学生小组的课程小论文撰写。她的付出获得学生充分认可,多次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02
真情付出 成长成才知心人
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尽自己所能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学们很信任她,经常与她沟通求教。无论是学习学业发展问题,还是精神心理诉求,只要学生提出来,苏燕平都会努力回答,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曾有一位女生因为家庭贫困和养父母年迈等各种原因,思想压力大,有一段时间经常失眠,这位女生多次向苏燕平求助,她总是热情迎接,用暖心的话语开导她,想出各种办法来帮助这位学生。后来该女生终于放下思想包袱,走出心理阴影。毕业后,她也经常就工作中的困惑向苏燕平请教。
对于学生,她始终相信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力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不因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特立独行而对他们另眼相看。
有位植保学院的学生热爱写作,经常请苏老师帮助修改稿件;有的学生请求她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者暑期三下乡导师;还有一些学生关于未来的职业发展,经常和她探讨……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事情,她都愿意积极相助,支持他们朝着梦想奋斗。
她先后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03
爱心延伸 交流沟通做桥梁
对学生们的关心和关爱,不仅学生在校时候这样,就是学生毕业了,她也一样对毕业生持有一颗爱心。经常有毕业生从远处打电话,请她查毕业成绩或者党组织关系;也有的毕业生在其他高校攻读学位,请她帮助修改论文;还有的毕业生工作遇到难题,向她倾诉困惑和压力……
2010年,公管系组建学生读书社团“耕读会”。2011年初,苏燕平撰写并倡议公管系毕业生向公管专业在校生捐赠购书资金,支持公管系学生阅读经典,提升专业理论基础。公管系先后共筹集捐款上万元,购买图书几百册。
2011年5月,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公管系毕业生郑跃平,经过与苏燕平联络并商议成立“跃平优秀论文奖学金”,鼓励公管系在校生积极展开科研,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跃平优秀论文奖学金”至今已运行12年,奖学金也由最初的2000元增加到10000元,上百位公管系优秀在校生荣获该项奖学金。
这就是苏燕平老师,总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多一点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王淑珍:18年躬耕辅导员一线,
让育人之路“一路生花”
王淑珍,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兼学工秘书、研究生辅导员。曾获陕西高校“十佳辅导员提名”,陕西高校优秀辅导员,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0余项,主持省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中文及教改核心研究论文20余篇。
18年前,王淑珍从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辅导员,源于她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感恩与敬畏,一干就是18年。
18年为何还如此有活力?“因为我能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到光。”正是学生带给她的幸福与成就,激励着她怀揣责任与使命,一直坚守在辅导员岗位上。
01
从“新”开始 润心启智 培德铸魂
工作18年成功化解120余起心理危机,为每一个家庭守住了的幸福线,她的宗旨就是让学生的健康人生从“心”开始,从“我”出发。
王淑珍每月排查学生心理状况,分类制定心理教育方案,建立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她按特长、爱好组团编队,组建“心”能量阳光服务队,“心”时代信息化服务队等,引导他们走进三农、服务三农。
“我想从学生的言语中、思想中、行为中了解到不同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于当下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她总是能准确把握住青年学生工作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困。
02
逐“光”而行 筑基赋能 追求卓越
“谢谢您对我的督促,每周学习汇报让我彻底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不然现在都毕不了业!”领到毕业证的小宋眼眶红红地向王老师说着。“老师您真好,谢谢您为我申请的临时补助,我都不知道如何表达。”带着哭腔的小赵跑到王老师的办公室表达感谢……
像这样的感动时刻时常会出现在王淑珍的工作中,这时候她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阳而生,热情绽放”。她成立向阳花工作室,为同学们提供了寻找“阳光”的方式,帮助有困扰的同学褪去被包裹的暗纱,自信快乐地追光前行。
工作室借力学科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搭建了学情分析诊断系统,分析挖掘学业数据中的内在规律,精准绘制学生学习成长画像,使学业帮扶活起来、动起来、准起来。基于系统,家长、教师、学生和辅导员都能精准掌握学情。
小秦一边要照顾自己残疾的姐姐,一边要忙自己的学业,这过程中充满了艰难。王淑珍在经济上帮扶的同时,与她一起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鼓励她积极学习,帮助她树立信心,在长期的关心和帮助下还引导该生获得了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毕业后也顺利进入知名IT企业开启新的人生阶段。
近三年,王淑珍约谈学生800余人次,其中有75名学业困难学生在她的帮助下成功逆袭,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满意工作。
03
以“身”示范 筑梦深耕 履践致远
“从淑珍初入校园工作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感觉她对这份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从未削减!”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桂玲对王淑珍满满的能量总是赞叹。
王淑珍有一个厚厚的红色笔记本,被大家称为“辅导员宝典”,因为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生个体的特殊信息,学生群体的特征与成长规律,学生工作的难点与痛点、解决方法与策略,每当一批又一批新入职辅导员遇到困惑时,她都会毫无保留为他们“传经送宝”。
从最初的“政治辅导员”发展到“辅导员”,辅导员的职能在增加,责任在变大,但王淑珍的“情怀”依旧。“为人师者,唯有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滋养和教育学生。”
“我们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是总书记的期待和要求,更是辅导员的价值追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来源:焦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