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老师微微点了点头,思索片刻后,开口说道:“阴阳两虚,顾名思义,是指体内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的表现。这种体质的人,既怕冷又怕热,尤其是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怕热。因为阴阳失调,身体的阳气和阴气都不足,所以会感到冷热难耐。”
谢老师抬起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说吧,小王,今天有什么问题?”
“老师,最近在学习‘阴阳两虚’的辨证,我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您能帮我详细讲讲吗?”
谢老师微微点了点头,思索片刻后,开口说道:“阴阳两虚,顾名思义,是指体内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的表现。这种体质的人,既怕冷又怕热,尤其是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怕热。因为阴阳失调,身体的阳气和阴气都不足,所以会感到冷热难耐。”
小王迅速拿出笔记本,快速写下谢老师的话,同时在心里默默琢磨:“既怕冷又怕热,阴阳失调。”他低声自语,努力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谢老师继续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进补时需要阴阳并补。可以采用养阴温阳、滋阴壮阳的补法来调节。其实,这个阴虚阳虚辨证是通过分析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结合阴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判断一个疾病是否存在阴阳虚损的病理本质。”
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导致温暖、推动、气化等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等虚寒症状。
阳气不足可能是由于长期患病耗损阳气,或者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甚至过多服用寒凉食物或药物,导致阳气被伤。也可能是年老体衰,命火逐渐消退造成的。
由于阳气不足,体内失温,表现为畏寒、四肢冷、尿少、大便稀薄等。
阳虚证常与气虚共存,还容易受到寒邪侵袭。若阳虚症状加重,可能发展为亡阳证,甚至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体内阴液亏损,导致滋润、濡养功能减弱,或阴不制阳,阳气过亢,主要表现为口渴、心烦热、盗汗等虚热症状。
阴虚证通常由长期慢性病、情志过度、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所致。
由于阴液不足,身体失去滋润功能,表现为消瘦、口干、大便干结等。阴虚还会导致内生虚热,表现为心烦热、潮热等症状。
阴虚证常见于不同脏腑,如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也可能与气虚、血虚、阳亢等症状并存,甚至导致动风、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阴阳两虚的治疗
如果阴虚和阳虚同时并存,出现阴阳两虚,那么我们如何治疗?
其实,阴阳两虚的治疗一般有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按这个思路来分:
第一种是阴虚为主,阳虚为辅。也就是说,患者最开始出现的是阴虚的症状,比如潮热、盗汗、手脚心发热、面色红、舌头红,失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阴虚越来越严重,导致了阳虚的表现,比如腰膝酸软、怕冷等。这个时候,治疗的重点是滋阴为主,同时兼顾温阳。常用的方子是知柏地黄汤,主要是用来清阴火。如果患者有明显的阳虚症状,可以在方子里加点温阳的药物。
第二种是阳虚为主,阴虚为辅。这个情况是先出现阳虚症状,比如四肢冰凉、大便稀、小便多、舌淡苔滑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阴虚的症状,比如潮热、心烦等。治疗重点是温阳为主,兼顾滋阴。这个时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再加些药物来清虚火,帮助调理。
所以,阴阳两虚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调整治疗策略。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