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师范院校应顺势而为,统筹谋划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育家培养,以全局视野审视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师范人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源源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输送堪当大任的“四有”好老师与厚植教育情怀的“大先生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师范院校应顺势而为,统筹谋划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育家培养,以全局视野审视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师范人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源源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输送堪当大任的“四有”好老师与厚植教育情怀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一论断高屋建瓴,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新使命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未来教育家的摇篮,师范院校如何高效助力并积极参与深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卓越教师,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的共识性问题。
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变革理念,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实践性,以及引入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连接知识世界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具体内容与举措上,课程教学改革着重推动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审视问题,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改革还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旨在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力扛师范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责任,需要积极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师范院校应成为新课程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前沿教育理论,帮助师范生深入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同时,鼓励师范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其次,师范院校应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和交流,拓展师范生的实践平台。通过实习、见习等方式,让师范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再次,师范院校可以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为师范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进一步强化其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最后,师范院校还应发挥科研优势,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创新。通过开展教育科研项目,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打好师范教育应变的“组合拳”
师范院校要将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作为全方位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携手创建一流师范院校的创新探索,以更强担当、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实现师范教育提质增效,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要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引领,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主力军作用,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推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改革,系统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政治品格、师德师风、专业素养等,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夯实“强师”基础,服务“强教”发展,支撑“强国”建设。立足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第一职责,以教育家精神为统领,实施教师教育提质增效的全方位、全领域改革,培养新时代师范生。
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高水平教师教育者队伍。首先,着力提升理论取向教师教育者的实践指导力。师范院校需加强这些教师与中小学的紧密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实地教学观摩、参与教学研讨或直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使他们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鼓励教师教育者积极参与教学案例的编写和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教学情境,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其次,补充实践取向专兼职教师教育者队伍。师范院校应积极吸引取得较高学位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的教学指导。师范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研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明确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教师。培养方案应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次,优化课程设置。依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增加与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引入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拓宽师范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鼓励教师教育者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再次,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与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
完善师范生职业素养发展保障体系。首先,建立师范生素养测评体系,定期评估师范生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其次,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和互动学习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其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再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中小学紧密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积累宝贵的一线经验。最后,实施“理论+实践”双导师制,配备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师范院校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顺势而为,通过建设“理论+实践”高水平教师教育者队伍、研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以及完善师范生职业素养发展保障体系等措施,打好“组合拳”,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谋划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育家培养,以全局视野审视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师范人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源源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输送堪当大任的“四有”好老师与厚植教育情怀的“大先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22日 第03版
作者:桑国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