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体观是中医学及养生学最根本的宇宙观。在“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导下,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有变化才产生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呼?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正确地
(以下内容做了压缩删减规整)
整体观是中医学及养生学最根本的宇宙观。在“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导下,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有变化才产生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呼?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正确地认识到地球是悬挂在太虚之中,是受大气的举托。其运动变化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由于一升一降之中,阴阳互交而万物因之以生。人是生物之一,也是生存在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交错的“气交”之中。也就是说,人也是由于在天地的不断运动变化中,才有生命的存在。
在2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经了解到大自然是有节律的变化,也认识到大自然与生物的相应关系,《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尺蠖之诎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宇宙万物的运动都存在着周期规律。太阳系由于星体的运动,而使地球出现年、月、日的节律,年节律为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春、夏、秋、冬的四季周期;月节律为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而致朔、望、盈、亏的节律;地球自转一周形成昼夜节律。太阳黑子活动是十一年一个周期。这些都说明太阳系的星体运动存在着周期节律。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生活在宇宙之中,宇宙大自然的各种周期,必然给地球生物带来影响,诸如四季、朔望、昼夜。还有宇宙星体的运动,其引力、磁力、辐射,甚至遥远太空传来的脉冲力等因素,无不影响着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人体上各种周期,都可能同宇宙“脉冲”相一致。
(一)自然节律、节气与生命运动的节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发现创造的。最初,主要服务于农事活动,而后逐渐伸延到医学上,为诊治疾病和养生服务。
二十四节气的更迭,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这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反映。人类居住、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正好运转一周,通常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360°,二十四节气,将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15°,太阳每移15°,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太阳每走完一段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上的日期几乎不变。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以年为周期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着,它反映了大范围内气象变化的总趋势,因而,可以预知,可以服务于养生。每个季节,均有自己的主气。风为春季的主气;暑为夏季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燥为秋季的主气;寒为冬季的主气。它们都是正常的气候因素,这些在地球上自有人类以前,它们都早就存在。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所以说,人体生命打上它们的烙印,人类必须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才能生存。根据中医脉象学说,体内脏腑也对应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肝木旺于东,肝气通于春;心火旺于南,心气通于夏;脾土旺四时,脾气通于长夏;肺金旺于西,肺气通于秋;肾水旺于北,肾气通于冬。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一定的脏腑就表现出与相应时令、气象相一致的特征,以维持体内脏腑与自然界的平衡。古人根据四时的变化规律,又把它归纳为6种主要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气候的规律变化,又是一个互为消长的过程。《内经》所说六气的演变是“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所以,机体的变化,也是对四时六气的反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万物之外,六气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为之上下。”说明四时六气的变动与人体生理的改变息息相关。表现在脉象上有春弦、夏洪、秋毫、冬石的规律变化。《灵枢》也说到:“天暑厚衣,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胱膀,则为溺与气。”这也是机体对外界气候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一种表现。再如疾病与气候的关系,某些宿疾,每逢节气或季节的变化而发作,一般重症痼疾,多发于“二冬”、“二至”,在一日之内,疾病也有规律的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二至”,在一日之内,疾病也有规律的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指出一般疾病大都有早晨清醒些,白昼保持安宁状态;黄昏时加重,夜间更加厉害的规律。
风、雨、雷、电,都是指一时性的气候变化,反映到人体亦有某些与之相应的生理、心理的显著改变。天有一时之风,人有暂时之怒。怒为肝志,风通于肝,故人之怒气类同于风;雨乃水气,阳气蒸动地之水气而上为云,然后才能下雨。在人体则有阳气鼓动津液外泄肌肤而为汗,但人体津液由肾总管,故汗之源头出于肾,而肾又外通雨气,所以,人身之汗像天之雨水。雷电是为火气所发,在人则火气通于心,心火太盛,使人狂暴,故人之心火与雷电相通。
可见,由节令转换而带来的气象物候的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同时,也影响心理活动。换句话说,节令变化有周期性,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也具周期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因为人就是生活在同一星屋下的大自然。二十四节气是体现大自然节律的、最具代表性的“摆”,人体的节律也同步于这个“摆”。现代医学的研究证实,环境的周期变化与人体内周期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体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几十种周期节律,按中医学论点,认为“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有人做了经络穴位的电位值测定,在早晨、中午、夕阳西下、半夜的不同时间里,所测得的每条经络穴位的电位值是不同的。同时,在每条经络的盛衰时间里,其有关穴位的导电量与旁的经络相关穴位也不相同。又如尿的节律变化,白天肾小球滤过速度加快,尿量增加,尿中钾、钠、氯离子及17酮类固醇含量显著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是清晨最高,而后逐渐下降,到半夜达最低值。但在南极过冬的人,就出现长时间的降低现象。从人体细胞分子水平来看,也存在着周期节律,在昼夜间,CAMP与CGMP呈现节律的变动。人体的许多周期,产生于月亮圆缺周期。月经周期为28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23天,体力周期为33天。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月经净后阶段,雌性激素逐渐增加,这段时间,身体感到肢体沉重,人懒发困;到月经前的阶段,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孕酮水平增高,感觉肢体轻松、灵活、兴奋,这说明在一个周期内的阴阳消长存在着节律变化。从以上可以看出,自然界的大宇宙同人体的小宇宙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节奏合拍,呼吸与共的密切关系。这种生物周期是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逐渐形成与之同步的节律。这种适应节律,通过基因遗传下来,代代相传。
(二)地土方宜与人体健康关系
我国古代曾把天象与地上的分区联系起来,把天上的某一部分星宿和地上的某一地区对应起来,把天上的某一部分星象的变化,用来预测对应地区人间的凶吉。现在看来,这种分法显然太简单、生硬,不具什么科学性。这种观点,当然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不过,对“天”应该理解为人体以外的整个自然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也要产生影响。
我国地土辽阔,自然环境相差悬殊。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环境。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土环境中,对生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产生不同体质和生活习性,具备特有的适应一定生活环境的能力。
根据中医的认识,水土环境的不同与天气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王冰说:“地体之中,凡有六人,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这些都说的是地气本乎天气之理。拿我国情况来说,虽然地居温带,而南北已接近热带和寒带。西北地区,气候寒冷,高寒多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湿多痹,所以,人们的生理和病理亦异。
鉴于近代医学的发展,由于水土引起的地方病及环境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的高发区,在认识上已大大提高。有些癌瘤,如消化道癌,从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存在着高发区,有资料认为人类恶性肿瘤的80% ~90%是由于环境所致。缺碘的地区,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高氟地区,流行地方性氟骨病;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都带有地区性。除上述外,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等,都密切关系着人们的健康。
(三)社会因素对生物节律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生物节律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枢》五十营记载:“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并提出人的呼吸次数,一昼夜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比现代人的呼吸次数慢得多。为什么天体的运转速度没有大的变化,而人的呼吸次数加快了约一倍?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的紧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因素,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使呼吸加快。
心理因素对生物节律有着重大的潜在影响。同一宿舍的女性,月经会渐趋同步。同一环境的人,起居周期也会在无形中趋向同步。以上说明了生物节律不仅由于宇宙天体的因素,而且社会、心理等人为因素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用控制生物节律和应用反向运动律以达到健身延年目的
中国养生学,在前述自然观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到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必须去适应自然,而后才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久长,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意思是了解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的体质、性情及生活等情况,这样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处理一切,这样去养生,寿命自然久长。相反,如果“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矣”。养生若不遵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地土方宜之理,那就不能健康地生活,就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要人们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去效法自然,支配自然,最后去改造、征服自然。就像《内经》所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气合,名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就是说,人的生命,由天地之气和合而成,人能应顺四时气候,则生命就可得到健全。天地就等于父母,生我育我,人能明了一切事物,则万物皆为我所用,就等于天之儿女,享受父母的庇荫。
前边说到,宇宙万物都有与大自然相适应的周期节律,这样的周期节律,关键是在于维持一定的消长周期,并不一定要与宇宙合拍,可以在维持消长周期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节律进行。事实证明,生物存在着自律。尤其是发现了人体存在着控制生物节律的装置以后,更证实了生物可以有自我节律。生物在经过长期进化,一方面存在着与宇宙相适应的周期节律,同时,也存在着自我节律。现在科学家从冬眠动物中提出叫B-内非肽及抗B-内非肽物质,前者有贮能作用,对冬眠动物冬眠有意义;后者相反,起去冬眠作用;证实了生物体内存在着调节周期节律的物质基础,提出生物周期是可以改变的。如地球自转所致的昼夜节律,大部分生物均呈现同步节律。白天兴奋、活动,夜晚抑制、睡眠。但有些人夜晚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晚间工作,不但社会干扰减少,而且,来自宇宙太阳的不利因素也减轻,会获得烦乱白昼所收不到的效果。人在背离了遗传下来的昼夜节律后,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节律也很快颠倒过来,生命同样可以照常进行,说明人有惊人的背离昼夜节律的适应能力。可见,在立足于一定的节律周期基础上,人们可以按照养生和工作需要,自己选择节律。人类的寿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漫长周期。如果,人们能在生长期阶段控制细胞分裂次数或延长细胞分裂周期,这样,人类就有可能延缓衰老的到来,寿命就可延长。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指出了反向运动,也是事物的运动规律之一。
意识也存在着反向运动。它对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意识的反意识的反向运动,能使显意识态反向到潜意识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显意识主要由左脑控制,潜意识主要由右脑控制。反向到潜意识态,可以使人重新获得人类早期的潜意识功能。佛家修持多年的人,有的会突然开悟慧生,也是这个道理。人的教育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重演过程。重演是为了获得前人的信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再发展。重演过去,做思维的反向运动,在获得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
在我国几千年以前,在养生上最早有记载的《老子》,就谈到精神意识的返还,主张以无欲、无知、无为的清养,回复到婴儿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指通过清静无为的训练,返回到婴儿时期的真朴精神状态,是老子真朴意识的高境界。胎息功是道家气功功法之一。它是仿效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部进行呼吸的一种锻炼方法,是气功修真息的要求。道家认为,通过练功,气从脐部出入,如此则能“重返婴儿,再立胎息”。能专气抱神,一团纯阳,可返老还童也。
综上可见,“天人相应”的自然观,它正确地认识到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人类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形成和发展。所以,每一机体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经常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又不断作用于机体,机体不断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维持着机体与环境以及机体内脏腑之间的阴阳动态平衡。“天地”是代表着自然界,“相应”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作用于人体,人体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来适应自然的不断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自然观。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历代养生学家创立了许多养生、健身理论和方法。科学的发展,今后有可能在维持一定的消长周期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节律和控制节律,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
来源:青姐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