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理精粹

B站影视 2025-01-21 21:34 3

摘要:坠肘老拳谱上说:“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一空,气贯指稍。”无论是出拳或发掌,都必须松肩坠肘才有内劲。坠肘的目的和作用与松肩同。习练坠肘的要诀是,意想曲池穴从肘外下去找少海穴即得。

一、身法

身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包括头、颈,中盘是躯干(又肩到胯),下盘是由胯到脚。共有九点要求:

1、松肩
松肩的方法很简单,即意想肩井穴,肩关节就松开了。在技击中,即便是用肩直接去靠击对方,也必须松煎,那样深沉劲才会释放出来。

2、坠肘
老拳谱上说:“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一空,气贯指稍。”无论是出拳或发掌,都必须松肩坠肘才有内劲。坠肘的目的和作用与松肩同。习练坠肘的要诀是,意想曲池穴从肘外下去找少海穴即得。

松肩、坠肘应时刻注意养成习惯。

3、涵胸(含胸)

例如猫窜,当其胯膝足关节卷曲之后,还必须涵胸,其目的就是要使身弓有弹性。涵胸的诀要也是很简单的,意想锁骨放松即得。

4、拔背
拔背在技击上也属于身弓。其位在大椎处,面积约10厘米见方。拔背的方法就是意想大椎及其周围约10厘米面积的皮肤与内衣一贴即得,不是故意拔,用意大了也不行。拔得太过了身体就会摇晃。在推手发劲时用拔背,即所谓“力由脊发”,就是从大椎这点发出来的。

5、裹裆

裹是包裹的意思,目的是为了收缩括约肌(肛门处肌肉),不使中气从肛门处跑掉。要中气不散,则须“夹起尾巴”来。意想尾闾一收则得。

6、收臀(敛臀,也叫溜臀)

收臀是指臀部不可突出。臀一收,脊柱也就正直了,身体四周面积(场)也就大了。使身体中心微微下移,使臀大肌松弛下去即得,收臀就是为使臀跟脊柱保持垂直一线。突臀则气涌胸膛,溜臀则气沉丹田,所以应该放松臀大肌。

7、松腰

腰很重要,腰字的结构,就是肉月旁一个要字,它是一块重要的肉(部位)。松腰不可想腰,一想腰,腰部肌肉反而紧张,松不开,松腰的诀要是意想收肚脐,腰部的肌肉就松开了,腰部肌肉松开,还有助于溜臀,二者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

8、抽胯

抽胯是补松腰的不足,胯是底盘,能掌握步法的大小一致。如开胯时,则左胯抽一抽,右胯挺一点。反之亦然。腰子(内肾)同时也转动。胯的动作好,则骨盆能托起脊柱来。换步时要注意抽胯,以保持身体正直,既稳定又灵巧。抽胯与松腰、溜臀都有密切的连带关系,三者符合要求,那么“身随步转,步随身换” 也就容易了。

9、顶头悬

首先须做到尾闾中正,“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二目向前平远视,使颈椎七节松开,百会穴微微有点感觉就够了,到此就不再注意它了,若用意过大就不稳了。

以上所讲的九个部位,九点要求,也就是九项规则,这九点互相之间都有连带关系。上述九点都做到了,全身上下也就活了,这样就可以练到摸哪儿哪儿没有东西,叫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修拳要在“似”中求!

这个“似”字,它涵盖了拳中之妙。

这个周日,整整一天,我和父亲没有离开“似”这个话题。晚饭后,父亲依然用“拳要摸”的方法,让我在与父亲的摸劲中,去体认拳中“似”的真实感觉。他自然垂立,让我把他的双手臂连同身体,整个用力抱紧。当我告诉他已经抱紧了的同时,奇妙的现象出现了:明明被我抱死的双臂和腰身,似乎连骨带肉在向内缩,越缩越小,我则越抱越空,脚下开始打晃;可父亲的身形丝毫没有改变。我的双手好像什么也抱不住了,双手没有了抓弄,却更加使劲地抓抱,脚下似乎踏在了万丈深渊的边沿,眼前一片虚空。此刻,即使有一株稻草也会拼命地去抓。这时,只听父亲轻声地哼出一声:“走”!只觉父亲周身一抖,我一百多斤的身体被双脚离地抖起在半空中。

接着,父亲又耐心而详细地给我讲解了与人打手时,不要固执眼见为实,切忌以是为是。因为你看见的实有,很可能是似有实无。被你抓住的手,是实,也不一定是实,而是似实非实,因为拳中之实,实则似是而非,实中有虚,实而能虚。你实实在在抓住的手,说实即实,说虚则虚。抓住的实手瞬间变虚手,必跌落虚空之中。虽然每次和父亲摸手,都会体会到落入虚空的感受,然而这一次让我真正明白了其中之妙就在这个“似”字之中。

他又一次给我讲解了拳架中的起势。他说:“起势,起势,妙在似起非起,起中有落。起为形之动,是起势的外在表现。起加上了似,变成了似起;似起就在形起中蕴含了难起之意;难起即为落。起为形,落即意;起为实,落则虚。起现而落藏,起中有落,似起非起,实起虚落,一实一虚,一现一藏,一起一落,起落相合,虚实同一,形意俱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个起势,似起似落,即彰显了拳中之动静开合。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说拳,常用起势为例。但这次的似起非起之论,让我对一开一合即为拳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打这儿以后,我把“在似中求”做为修炼的重要法则。在求中悟,在悟中求,使我越来越体悟到拳中似之要,感受到拳中似之妙。以前父亲反复强调:桩功是修拳之基础,站桩关键在于“似站非站,站似坐。”话虽听过多遍,但并不真能理解“站似坐”之义。总也不明白站怎能似坐呢?在明白了拳中似字的真义后,才真切体悟到站桩中:站为形,为外,为显,为实,为有;坐为意,为内,为隐,为虚,为无;形站而意坐。只有把坐之虚意,坐真了,坐实了,形则实而有虚,意则虚而实之。“虚虚实实神会中”,似站非站,假而修真,似有似无,内外相合,形神俱妙。“实实虚虚功不空”,真正懂得了站桩站似坐之真义,也就明白了用力抱紧父亲身手,虽不用形变,却落入虚空,父亲轻轻一抖,即被发打出去的内涵之理了。

所谓六球,即两个眼球、两个腰子(肾脏)和两个睾丸(女子为两乳头)。眼球为上球,腰子为中球(女子两乳居中),睾丸为下球。

一、人体六球与四肢的关系:睾丸——肩跨:腰子——肘膝;双眼——手足腕踝。

两睾丸的开合管两肩、两胯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睾丸内合向下丹田靠拢时,两肩、两胯自然是松柔无力的;意想两睾丸外展离开下丹田时,两肩、两胯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两肾球(腰子)的开合管两肘、两膝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肾球内合向中丹田靠拢时,两肘、两膝自然是松软无力的;意想两肾球外展离开中丹田时,两肘、两膝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两眼球的开合管两手、两足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眼球内合,看两大眼角,即向上丹田靠拢时,两手、两足自然是松软无力的;当意想两眼球外展,看两小眼角,即离开上丹田时,两手两足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二、六球运用法举例

1.动腿想睾丸。例如,踢腿时,意想同侧睾丸飞扬,则踢腿轻快,且高,心花怒放,连续踢击而不累;提膝时(如做金鸡独立式),想同侧睾丸向上抽提,如此,则连支撑脚亦有离地起飞升空之感。即所谓“独立如日升”是也。因睾丸通阴跷、阳跷二脉,管人体升降;屈膝下蹲时,想睾丸收缩(龟缩),起立时,想两睾丸横开,如此,感觉肩井穴与环跳穴饱满、来劲,于是就立起来了;进步或退步时,想实腿侧睾丸抽提,则另腿会自动进退,当人坐在靠背椅子上,欲要站立起来时,两眼球必须向前移至与睾丸上下成垂直,提一下睾丸,然后往前一看,才能站立起来,否则,任何人都站不起来。

2.动臂想腰子。出手时,意想手是长在同侧腰子上的。谚语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是也。出手后,腰子要跟着手向前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是也。人是手脚并用,意在实侧腰子即可。

3.身体俯仰屈伸、左旋右转用眼球。眼神视线俯视,则身向前俯,仰视则身向后仰,左顾则身向左旋,右盼则身向右转,平视凝视一点,则立身中正,平衡稳定,即如军人队列口令:“立正!向前看”然。身为主体,眼为先锋。谚云“身为主,眼为先,眼神一走周身转”是也。

手与眼神的配合;眼往哪儿看,手往哪儿伸,手追眼神,准是对的。

脚与眼神的配合:眼忘哪儿看,脚往哪儿踢,看准了再踢,不盲动,不妄动。

人体之六球,与八卦之坤卦相对应。即下爻为两睾丸;中爻为两肾脏;上爻为两眼球。坤卦在八卦中的地位为老母,属老阴,性至柔。也就是最为灵活,且活动无常。六球活动,影响四肢百骸。歌曰:“坤属老阴体内长,六球体内动无常,扭转乾坤四球掌,上有两球佐朝纲。”

睾丸为藏精之所,是谓“精”;肾脏为藏气之所(肾气),是谓“气”;眼球为藏神之所,是谓“神”。三者合而谓之“精”、“气”、“神”。人在母体中时,头朝下,其精在上,降生后直立,则精处于下方。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的精、气、神饱满,则身体健壮,精、气、神耗尽,则死亡。人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六球打拳练功,实际就是炼精、气、神,使之常新、常旺。学会运用六球,则长功夫,进步快,健身效果也好。练精则化气,练气则化神,练神则还虚;恰如丹道功夫相近。顺乎自然,身心健康。

三、内劲与发力

1、气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苟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2、走架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

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

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

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3、内功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

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4、练劲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周身横劲为先天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

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此即善化善护之功。气动即轫,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轫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

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集聚吐发,抖绝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5、发力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後才学太极, 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

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内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极。胜败不在招式,只内劲饱满否,问都问不动,才算入门。内家功夫本一,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内劲饱满圆融故出手变化莫测,形意一动即如虎扑羊,一雄狮瞬间扑向鬣狗,一扑及地,鬣狗已颈椎折断。

6、传劲

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意。

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骨劲在身上而不外显,自身身体既是拳头,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剑。变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枪化拳,枪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纯以骨架传劲走劲。身体骨架即是刀枪剑,是最佳最好的传劲工具,不是发劲工具。

既然是传劲,自然是越结实越好。骨架结实就在一个整上,全身整合,周身关节无断之处,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处不能松透之处,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无时无处不是处在自然的整之状态,整劲是指由整的架子传过来的劲。最后打成一个整,打出来整劲等等说法仍然还是在跟自己较劲,全浪费在自己身上了。

枪“滑 ”杆“抖”枪之说,滑者主直劲,劲在脊椎,带周身直进。抖者主螺旋转劲,劲在腰胯,带周身拧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直劲者,直进也,孙存周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伤人,疾打疾进,其威可怖。抖者,转劲也。腰胯左转右转不断相连即成抖。所谓胯骨即是大转子,道理在此。直劲,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

六部剑,顾到上下左右前后,无剑时手臂即是剑。手臂一出就要带锋,这是骨力透体的一种体现。用骨头打人固然是一种修炼心法,也是一种挨打的感觉,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这把剑是真剑,六面带刃,手往那里一摆,六面顾到。不能只会往前打,左右上下来了就只会拨了,上下左右来了照样打,走刀剑诀里的削、带、砍。骨头是带刃的,不能只有拳头有杀伤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剑,剑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练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手臂上不带锋,手臂上挂不上劲不行。

一开始练拳,是手臂挂在身子上,身体是不会动的;后来,是身子挂在手上,手臂小动,身体大动。这时手上才能挂上劲,才能支起三关。但这还不够。最后浑身通透,无所谓哪里挂哪里,这才有成。练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练,一个钻拳出去,在练的时候,不是只冲敌人的下巴,全管。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有的拳师教徒弟,让他们先傻练着,渐渐有体会后,教剑法时,再把这个四维上下的道理点透。

骨,骨髄饱满,骨生棱,常人与之轻触即如铁石轫刀痛入骨髄,此肾气饱满象,其人内劲必暗、必寸微动即可摧人;易筋,真传内家者整身以精气神充满一身如桶,此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气充满整手臂整腿都是无形之筋,周身如一体之韧,周身精气充添全角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极,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气不只充沛更饱满,至无微不至,其气渗入骨髄,饱满骨髄,更饱满上丹田神室,破初关,过重关,由拳入道,而有神鬼灵感与超人之身法,腾挪变化,灵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四、内功之妙,妙在阴阳

一、松分阴阳、先后

内家功夫,练的时候缓慢悠长、状若半醒,但用起来,与人生死斗,却是天下最快、最刚猛的。何以能如此,全因分了“阴阳”。“人身处处是阴阳,总此是一大阴阳”,“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一拳打前,倾全身之力以赴,无羁无绊,等这一拳出去了,“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正好回来打后面,中间只要腰胯一转,想打哪就打哪。全身就象弹簧连着的两个铁球,弹簧压紧,一放,一个铁球不动,另一个铁球就冲出去;冲出去的铁球不动,原来那个铁球就跟上来;跟上来一压,又能再冲出去。

肌肉只须在弹簧一压一张时加把力,象荡秋千一样在一起一落时蹬一下,就能保持能量不减,两个铁球便能如此往复,永世不竭。内家拳打斗时,全是以阴阳为本,气往下行,劲向上走,一开一合,一沉一浮,根催梢,梢领根,前后左右,势如连珠炮,挑打八方,内力生生不息,以一敌万。别人看得惊心动魄,自己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所以不累,盖因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休息得好,一举一动没什么亏欠。

松并非无力,不能全身都懈了,每时每刻总有一处肌肉在紧张做功,也只有一处。与做功的肌肉相连的骨骼和肌肉是静止的,为得是让做功的肌肉使上力,下个时刻便轮到这块肌肉工作,刚才的那块就可休息了。每块肌肉只工作一点点距离,只增加一点点速度,一动就歇,全身从脚、膝、腿、腰、肩、到手,一节节上来,加起来速度就大得不得了,还一点都不累。此所谓“节节贯串”是也。太极处处分阴阳,两块肌肉决不同时运动,总是有先有后,你推我,我拉你,都动却都不累,合力还最大,阴阳之妙,一至于此。

二、松而不懈

内家拳处处讲“松”,李雅轩更是说要“大松大软”, 松得如“皮里包骨”。但松和懈,有何区别,却没人知道。分阴阳才是松,全身处处的肌肉都要轮流工作、轮流歇着才是松,松的时候必须还有一点紧的苗子在里面,就象一蠕虫,从头到脚运遍全身;如果肌肉全都紧或者全都歇了,就是懈。紧和懈是一回事,没人是超人,谁都得休息,连休息都不舍得,要不了多久就该全玩完了。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关节、肌肉都分了阴阳,用上力了,不须很多就那么一点点,加起来自然就力大无穷。所以,内家高手平时看着都是懒懒的,满脸平静,从不动怒,一但下了决心,则动如脱兔,立取首级!

三、松开腰跨上的肌肉

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都感觉不到,怎么能命令它松了。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我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丹田的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勇敢可不是凭空来的!

四、松从力中来

松软也是一把力气,是分了阴阳的力气,松要从力中来,这是不传真诀。李雅轩的“大松大软”那是说给入了门的听的,是功夫上高档次的手段。入门的时候可以搞点乱七八糟的东东,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软”才是正道啊!李雅轩是个老江湖,什么都讲,偏就不讲最基本的入门练法,不过入门也的确讲不出什么普适性的东西,全看个人悟性和机缘,入门的练法得因材施教。

五、意在劲先

内功力大且持久,更妙的是反应奇快,与人斗每每站尽先机。何以能如此,全是“意在劲先”之妙。意和劲也是一对阴阳,有先有后,互为因果补充。内家拳劲去如射箭,有去无回(回的时候已经是第二箭了),对方在躲避这一招时,我的“意”已经在根据他的动作准备下一招了。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这下一招,用的就是刚才那招回头的劲力,正好来的急。拳经上讲“往复须有折叠”,就是说靠关节的转换把这回头的劲变个方向再打出去。内家拳以懂劲始,等有了劲力了,再往上全是练敏感,练观察,练这个“意在劲先”。

内家拳,劲意分阴阳,敌人只逮得到过了时的“劲”,永远也逮不到因敌而动的“意”。内家拳敢号称不败,全在于此。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一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此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道家哲学和内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阴阳!

五、练拳需体悟

晚练拳,忽然明白了“蛟龙归海”一式的用法,一个字,狠!两个字,真狠!

1、拳要看,要听

拳要看。看什么?看人家是怎么起势的;看从起势到收势,是否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看是否总须完整一气;看一举动周身是否轻灵;看一举手前后左右是否全无定向;…… 总之,内观神意气,外看筋骨皮;看门道,看气势,看神韵。

把前辈盘拳走架揉手听劲时的举手投足与形意神韵,深深印入脑海,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拳要听。“内劲有得,先要听得。”让在身上各个部位去听:听劲的来去,听劲的轻重,听劲的转换……。太极拳的内劲看不见,却听得到。当然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身心感受去听。“拳论中的'着熟’非'招熟’也。”太极拳真正的修为在内不在外,在心不在体。

2、重势不重式

“杨家自己练,与教别人练,在方法上是不同的。杨家自己练拳是要'势’而不重'式’!这才是内家的根本。”

起势要有起有势,如用扁担挑起水桶。如果起势仅有形体的动作而没有挑起重担之意,就是有起无势。起是外在之形,势则是内里之意。名为起,要有落;欲起先落,落中寓起,起中有落。

太极之妙,妙在鱼眼。太极拳修炼就是要能在黑鱼中寻到白眼,在白鱼里点出黑睛;如此才能动中有静、静中寓动,阴极生阳、阳极归阴;这白眼与黑睛,即动静相生之机,阴阳变转之始。起势中,上起之形如为白鱼,则下落之意即为黑睛;变手时,下落之形若为黑鱼,则上起之意就是白眼。这真是:一起一落即太极。虚实不分是双重;有分无合也是双重。有形无意是双重;形意无差更是双重。

3、劲从力中来

太极拳所求之整的“五不”法则,即:神不外溢、意不显形、形不破体、气不上浮和力不出尖。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既然不用力,既然没有力,何言力不出尖?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既然不用力,那气与力合之力又是指什么? 力不是劲、劲和力二者具有对立关系。力与劲除了不同而对立的关系,还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劲由力生!如同先炼铁,再由铁炼成钢;铁是钢的原料。同理,力是劲的原料!也可以说没有力就没有劲!

因此,把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理解为太极拳不要力、没有力,这是非常错误的!太极拳神奇的内劲,实质是力在神、意、气的中和作用下,经过变性的锤炼过程而生成的一种新的能量元素。许多修炼太极拳很多年的人不得内劲入门,不是僵力周身,就是疲软懈松,正是他们对力与劲的关系上理解得不全面所致。

4、要完整不要僵整

拳论所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六面皆俱,统合而一,即为立身。这是拳谱立身须中正安舒所论立身的深一层含义。立身更深层含义还有气立、意立和神立等不同层次。

“六面俱合不是周身一块;'屈伸开合听自由’是周身一家。要完整而不要僵整!”“太极拳就是至大至极而无极限!你把自己融进了这无极限中,才会感悟到拳的无极限之妙。”人身犹如一列火车,是由一节节的'车厢’连在一起的,这颈、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九大关节就是人体车厢的主要连接处;人体各个部分各自相对独立而灵活地连接在一起,再在神、意、气有机统领下,协调一致,动则俱动,静则俱静。这才是太极拳所求的完整。《拳论》言: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六、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指为第三之宾辅。

1、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腰为二肾之府,为太极源动之处,为劲之枢纽,其功用如「十三势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十三势论」记载:「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之「用武要言」战斗篇言:「腰要竖起,丹田要运起」。陈长兴认为发劲时,腰要竖起,丹田也要配合的运起,方能将体内之劲打出。为何要「竖起」,作者解释之:含胸时腰脊成微弓,此时臂在弯屈蓄劲。当拔背时,腰脊转动拉直,臂趁机「屈中求直」,配合「腰要竖」打出。

先贤有所谓「观师诀」,即「观师默相」。意为从师习武,虽老师传你习武要领,但你在从师首日起,必随时留意观察「观师默相」,反复注意老师身背言行等,并从其身影体会太极味觉。老师怎么练,你就怎么练。初期学其形式,进而学其神采,师范老师之味道,时日一久,老师动作神韵烙入脑里,深植大脑中。某日老师离开了,你摆起架子演练套路,一想起老师就有了「老师味」,举手投足之规矩准绳,自会如影随形,练出功夫。

2、猴头为第二主宰

「猴头」又称「百会」。拳经所言:「虚领顶劲」,将头部上顶直竖,能提挈一身之精神。头颈端正,则身形自然不偏不倚。而其功用如陈鑫所言:「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以此为向背」。

近代太极名家吴图南与熊养和,均将「猴头」称之为「喉头」。喉头有准,即喉头勿抛。

3、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地心」原指「涌泉」,但此处之「地心」,应视为「心地」,方为贴切。心地坚毅,心地有恒,正是习武成功之要诀。

4、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丹田为人体「真元」贮存处,为气海凝聚之重地,亦是男子精囊及女子产门所在。

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

王宗岳着「十三势行功歌诀」中之「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王宗岳着之歌诀要后人刻刻留心腰间之转变,并使腹部松凈,使气能转化行走。陈长兴「用武要言」中「丹田须运起」清楚表达发劲时丹田须配合身躯之转动。武禹襄在其「太极拳论要解」,更明白提到:「腹松,气敛入骨」。武禹襄认为腹部松凈,方能气敛入骨,行于四肢骨节。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说明以发「哼哈二气」配合「丹田」之收缩来发劲。

尾闾是修练内家人士必须十分注意的关窍。李仲轩老人就有惊尾椎子的说法。尾闾中正神贯顶也是说明尾闾的重要。

这里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气沉丹田是习练时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而人体生理机能的最重要支撑就是人体的脊柱。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不要以为这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

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万不可忽视,也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

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一定层次,就可以在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

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

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

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只要功夫做对了,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也会受益无穷。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来。

七、再说尾闾

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

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

“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喜欢酝酿许久了,下笔(其实是敲键盘)仍有些踌蹰,总怕有误人之弊。然不吐不快,权当是醉人疯语,勉为一阅吧。

此点或为“妙点”,其点妙在何处?先看肚脐,肚脐是人身上最为明显的“点”。肚脐之妙,妙在0.618。前文已述,人的身高约合七个半头高。从头至肚脐恰三个头高,算来正是0.618位置。此点就是黄金分割点。所以肚脐之重要不能小觑。所谓妙点,就是指黄金分割点。

关于黄金分割点,张志俊先生有所论述。(这是偷懒的做法,或可说是“借人之力”吧。)

人体的重心线是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由于两腿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当人体双腿并立时,两腿承重均匀,重心线与中心线相吻合。

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时,即成为虚实步时,这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一般来讲我们称那个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按照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

这个"约三分之一强"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618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即重心线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说大于了0、382,就会出现虚腿过虚,实腿倾斜的现象。当一条腿支撑全部身体的重量时,这时的重心线自然是沿这条承重腿垂直向上。

以下引用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有“四段五点”之说,引用如下:

在盘拳架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五点的具体位置是: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至第三点之中为第二点,第三至第五点之中为第四点。如在做弓步时,意念落于第二点处,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虚步时,意念落于第四点处,就能使后腿不滞。立身中正时,意念落于第三点处,周身内外便会不偏不倚、松静自然。(引用毕)

这第二点和第四点也正是0.618位置。这是横向的0.618。或可称之为横向“妙点”。横向妙点之用,就是确定发力的时机。当我之重心落在前后两个0.618范围之内,也就是我的重心相对稳定,而对手的重心落在两个0.618范围之外,重心相对不稳定时,就是我出手的恰当时机。横向妙点之用在“我”。

有横向妙点,就有竖向妙点。横向妙点在我,竖向妙点在“他”。

竖向五点为:顶点、上死点、灵活点、下死点、下垂点,是从喉到档的一条生死线。

以下引用汪氏论述:

1、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间。

3、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

4、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

5、下垂点:位于两胯之中。

各点的性质和作用:

l、顶点:乃点穴之门,故又称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对方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3、灵活点:是人身旋转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4、下死点:由于受钟锤下坠的影响,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5、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因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间都有连带关系。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两个点又都含有灵活性。一旦被击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后,其顶点就会僵滞,此时应向顶点击之。若下死点转变灵活后,灵活点就会僵滞,此时须向灵活点击之。由于各点是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上下两个点,垂直线也会因而变为弧形。此时要迅速脱离已经形成弧线的所在,使之恢复垂直状,再向死点击之。

横向妙点决定出手的时机,竖向妙点决定出手的靶向。通俗地说,横向妙点说明什么时候出手,竖向妙点说明出手时打哪里。应该说明的是,竖向妙点只是我们打击的“意念”靶向,我们的意识的“落点”。实际操作中要和“接点”区别开来。

来源:古法练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