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医药在妇幼保健、老年病诊治及慢病管理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已开设中医类临床科室,中医药参与妇幼健康管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同时,超过90%的三级中医医院
在国家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医药在妇幼保健、老年病诊治及慢病管理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已开设中医类临床科室,中医药参与妇幼健康管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同时,超过90%的三级中医医院已设立老年病科,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及膳食营养指导。对医院管理者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新趋势,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值得深入思考与规划。
妇幼健康是各级医院重点关注领域,随着90%以上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增设中医门诊和病房,“中西医结合”成为提升整体医疗品质的关键手段。一方面,中医在孕期调理、产后康复和儿童常见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在院内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可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融入妇幼保健流程,为孕产妇及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对于医院管理层而言,适时增加中医人才队伍配置,拓展针灸、推拿、食疗等特色项目,将有效提升医院在妇幼保健领域的口碑与竞争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群体对慢病管理与康养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超过九成的三级中医医院已开设老年病科,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案为老年患者提供全周期、个体化的慢病诊疗及康复护理,凸显了中医对养生、调理和预防并发症的独特价值。对于综合性医院而言,借鉴中医医院的成功经验,设立或完善老年病科,深度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有助于应对老年慢病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扩大医院在社区、养老机构等外延服务的覆盖面。
家庭医生团队是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抓手。当前,各地大部分家庭医生团队已经具备提供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有力促进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药服务。此外,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门诊建设也在全国广泛开展,通过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指导医务人员为相关慢病高危人群提供健康调养、膳食指导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可通过强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优化双向转诊机制,推动住院与家庭医师管理相衔接,从而在慢病管理和康复环节形成完善的服务闭环。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多样化,近视、肥胖和脊柱侧弯呈显著上升趋势。在部分试点地区,通过耳穴压丸等技术手段,已有效干预了大量近视及相关亚健康人群。未来,中医药在青少年健康管理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对于医院而言,拓展中医特色项目、联合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防控项目,不仅能满足社会日益旺盛的需求,也能为医院培育新的增长点。
除了临床应用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样在全国范围持续升温。各地在社区、医院内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健康文化知识角,让民众随时随地接触并体验传统医药文化。同时,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也被积极纳入医体融合的范畴,有助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对医院管理者而言,通过引入“医体融合”服务模式,可在院内开展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特色活动,既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提供新契机。
多学科协作与人才培养:中医与西医、康复、营养等领域的联动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医院需系统规划跨学科培训及团队建设。服务链延伸与多点布局:在妇幼、老年病以及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等领域整合中医资源,强化院内外联动,让患者在不同就医阶段获得连续性服务。政策对接与学科发展:积极关注国家及地方层面的中医药政策红利,利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医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渠道。信息化与精细管理:通过数字化平台,将中医特色诊疗方案、康复训练数据等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效能提升。霍尔斯医疗管理咨询不表示,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广大医院管理者来说,仍有巨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可供挖掘。整合中医药与现代诊疗技术、护理手段及数字化管理工具,将成为未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把握住政策机遇,稳步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与影响力,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深入思考与行动。
来源:冰冰健康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