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者 | 全球首个在实体瘤中开展的CAR-T细胞疗法,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且安全可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5 01:47 9

摘要:《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项关于自体CLDN18.2靶向CAR-T细胞疗法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II期试验结果,旨在探究 satri-cel 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4家医疗中心开展,

《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项关于自体CLDN18.2靶向CAR-T细胞疗法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II期试验结果,旨在探究 satri-cel 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4家医疗中心开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沈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是全球首个在实体瘤中开展的CAR-T细胞治疗随机对照试验。satri-cel治疗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这些结果支持将satri-cel作为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患者的新三线治疗方案。

背景

Claudin-18.2(CLDN18.2)已成为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G/GEJC)中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satri-cel,也称为CT041)是一种自体CLDN18.2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在既往治疗过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的Ⅰ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本研究报告了Ⅱ期关键临床试验(CT041-ST-01)的主要结果,旨在评估satri-cel治疗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这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入组患者为CLDN18.2阳性(免疫组化表达强度≥2+,阳性肿瘤细胞≥40%)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且对至少两种先前治疗耐药。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satri-cel组或医生选择治疗组(TPC)。satri-cel组最多接受3次输注,每次剂量为2.5亿个细胞;TPC组则由医生选择使用标准治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或阿帕替尼)。若TPC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药物不耐受,符合条件者可继续接受satri-cel治疗。主要终点为意向治疗人群中由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本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NCT04581473),现已停止入组新患者。

研究结果

在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7月29日期间,共筛选266名患者,最终156人被随机分配至satri-cel组(104人)或TPC组(52人)。satri-cel组中有88人(85%)接受了研究药物治疗,TPC组则为48人(92%)。在satri-cel组中,有28人(27%)曾接受过三线或以上治疗,72人(69%)有腹膜转移;而在TPC组中,10人(19%)接受过三线或以上治疗,31人(60%)有腹膜转移。

根据反向Kaplan–Meier法,satri-cel组的中位PFS随访时间为9.07个月(95% CI: 6.21–13.01),TPC组为3.45个月(95% CI: 2.89–无法估计)。在意向治疗人群中,satri-cel组的中位PFS为3.25个月(95% CI: 2.86–4.53),TPC组为1.77个月(95% CI: 1.61–2.04)(风险比HR 0.37,95% CI: 0.24–0.56;单侧log-rank检验P

在安全性分析中(所有接受至少一次研究药物的患者),satri-cel组的88名患者中有87名(99%)出现了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TPC组中为30名(63%)。satri-cel组中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淋巴细胞减少(86名,98%)、白细胞减少(68名,77%)和中性粒细胞减少(58名,66%)。satri-cel组中84名患者(95%)出现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解释

这是全球首个在实体瘤中开展的CAR-T细胞治疗随机对照试验。satri-cel治疗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这些结果支持将satri-cel作为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的新三线治疗方案。END

基金支持

CARsgen Therapeutics

利益冲突声明

ZL, DY, YW, LG, and WG are employees of CARsgen Therapeutics (Shanghai, China). All other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s.

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4家医疗中心开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沈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刘畅博士、彭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摘要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论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860-8

来源:巴哥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