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健康知识,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在获取这些信息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轻信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说法。而药物的使用更是关系到身体健康的大事,一旦盲目跟风,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我们就通过刘阿姨的亲身经历,来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健康知识,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在获取这些信息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轻信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说法。而药物的使用更是关系到身体健康的大事,一旦盲目跟风,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我们就通过刘阿姨的亲身经历,来深入探讨一下阿司匹林这一常用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敲响警钟,让大家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刘阿姨,一位年过半百的普通女性,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她时常会在网上浏览一些养生、保健的文章,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最近一周,刘阿姨的身体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状况。一开始,她总是莫名地感到腹痛,那种疼痛虽然不是特别剧烈,但却持续不断,隐隐约约地折磨着她。她本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吃坏了肚子,毕竟日常生活中,因为饮食不当导致肠胃不适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她没有太当回事,只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自行服用了一些治疗肠胃炎的药品。她想着,吃了这些药,腹痛的症状应该很快就会缓解。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刘阿姨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天过去了,她按时服用着肠胃炎的药物,可腹痛的症状却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这让她开始有些担心起来,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怎么吃了药还不好呢?难道不是吃坏肚子这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腹痛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了她的正常生活。刘阿姨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医院里,刘阿姨挂号、排队,好不容易见到了医生。她详细地向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症状,从腹痛开始的时间,到疼痛的程度和频率,再到自己服用过的药物。医生听了刘阿姨的描述后,也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一般来说,吃坏肚子引起的腹痛,在服用相应药物后,症状应该会有所缓解。可刘阿姨吃了药却没有效果,这背后肯定另有原因。于是,医生为刘阿姨安排了一系列的检查,其中包括胃镜检查。
当刘阿姨躺在检查床上,看着医生操作着胃镜设备,心里既紧张又害怕。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结果。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刘阿姨,她竟然出现了胃出血的情况。这个消息让刘阿姨和医生都感到十分意外。刘阿姨自己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她一直以来身体都还算不错,尤其是胃部,从来没有什么大毛病,甚至连胃痛都很少发生,怎么会突然胃出血呢?
医生也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于是开始详细询问刘阿姨的过往病史和生活习惯。在与刘阿姨的交流中,医生终于找到了导致胃出血的 “元凶”。原来,几个月前,刘阿姨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称吃阿司匹林可以软化血管、延寿防癌。刘阿姨看到这篇文章后,心中一动。她想着自己年纪大了,血管肯定会慢慢老化,要是能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那该多好啊。而且,文章中还说阿司匹林有延寿防癌的功效,这更让刘阿姨心动不已。于是,她没有多想,也没有咨询医生的意见,就自行去药店购买了阿司匹林,开始服用。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按时服用阿司匹林,就这样,已经持续吃了 3 个多月。而正是因为她这种滥用阿司匹林的行为,导致了胃出血的发生。
刘阿姨听了医生的解释后,心里充满了疑惑,她自言自语道:“不是说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吗?怎么还吃出来胃出血了?” 相信很多人在听到阿司匹林时,都和刘阿姨一样,觉得它是一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帮助的药物,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它可以软化血管、延长寿命。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正确吗?我们不妨来深入了解一下。
所谓的 “血管变硬”,在医学上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脂上升,大量的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这些胆固醇就像是堆积在血管里的 “垃圾”,会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让原本通畅的血管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堵塞。一旦血管堵塞,大脑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出现功能障碍,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来看,真正能够 “软化” 血管的药物,应该具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然而,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它并不能直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起到 “软化” 血管的作用。所以,那些认为服用阿司匹林可以软化血管的说法,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此外,对于一些本身没有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担心年纪大了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想要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的发生。但这种做法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少研究都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风险远远大于获益。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对于没有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阿司匹林所带来的益处根本不足以抵消它的副作用。这项研究进行了长达 7 年的随访,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仅仅只能将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 12%,但同时却会让大出血的概率增加 29%。
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本身没有心血管疾病,真的不要盲目服用阿司匹林来防病。首先是年龄大于 70 岁或小于 40 岁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的人。其次是出血风险较高的人群,比如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或者有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病史的人。还有病情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过敏者以及长期饮酒的人。这些人群如果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他们又会担心,吃的时间长了会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呢?该如何平衡服药的获益以及出血风险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刘梅林教授等研究人员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对年龄在 60 岁以上且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这些患者中,有 165 人每天服用 50mg 的阿司匹林,有 261 人每天服用 100mg 的阿司匹林。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服用 50mg/d 的患者相比,服用 100mg/d 的患者总出血风险增加了 67.1%,轻微出血风险增加了 73.8%。但令人意外的是,小剂量和大剂量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却是相似的。这就意味着,对于老年人来说,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更加安全,而且治疗效果和大剂量差别不大,所以更推荐老年人选择小剂量服用。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谢年谨指出,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对于曾经有心梗发作、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绞痛以及做过心脏搭桥 / 支架等患者来说,他们必须长期服药。而对于 70 岁以上没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盲目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这类人群没必要服药。介于这两类人群中间的人,如果有粥样斑块,是否需要服药则需要遵医嘱。比如 40 - 70 岁、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用药物,很多长期服药的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难道要一辈子服用阿司匹林吗?这个药能不能停呢?一般来说,服用阿司匹林后需要长期服用以维持效果。因为一旦停药 48 小时,其预防血栓的效果基本就会消失。而且,体内的血小板会不断更新换代,短期服药对新生的血小板功能无法起到抑制作用。只有规律、长期地服药,才能持续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第一种情况就是在服药后出现了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对胃粘膜的损伤,很多患者在服药后会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严重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停药。第二种情况是年龄超过 70 岁的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凝血功能会逐渐下降,对于超过 70 岁的患者来说,服用阿司匹林所带来的获益会与出血风险相互抵消,而高于 80 岁的人群则不建议再服用阿司匹林。还有一种情况是近期要做手术的患者。由于阿司匹林会减弱身体的凝血功能,所以需要手术的患者一般需要提前 1 周停用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想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有 3 点细节一定要注意。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剂型。服用阿司匹林应从小剂量开始,一般每日的剂量保持在 75 - 100mg 为宜,但具体的服药剂量一定要遵医嘱。阿司匹林肠溶片最好放在饭后吃,这样可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而普通片对胃部的刺激性可能更大,同样也建议放在饭后吃。至于早上吃还是晚上吃比较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服用就可以了。
其次,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在服药期间,要特别留意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阿司匹林与维生素 B1 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物双香豆素联用容易导致出血;与降糖药 D860 联用容易引起低血糖;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联用容易引起溃疡;与利尿剂同用容易导致水杨酸中毒。所以,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
最后,要做好定期监测。大部分患者服用的是肠溶片,但即使是肠溶片,还是会在胃内溶解一部分,这就有可能刺激胃粘膜导致出血。所以,在服药期间,患者要注意定期检测,一般建议 1 - 3 个月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它的作用和效果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但它毕竟是药物,对于身体没有适应症的患者,千万不可盲目购药服用。刘阿姨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正确认识和使用阿司匹林,让药物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服务,而不是成为健康的威胁。
来源:清河区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