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博士研究生的逐年扩招,越来越多的硕士能够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提升学历。然而,博士并非想读就能读的,读博不是从“0”到“1”的线性过程,这一路上遍布荆棘。你可能会遇到无良的导师、难以相处的同门、死磕了许久也难以产出的课题……
Hello!
这是你与「大学生科研竞赛」的第 1598 次相遇。
随着博士研究生的逐年扩招,越来越多的硕士能够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提升学历。然而,博士并非想读就能读的,读博不是从“0”到“1”的线性过程,这一路上遍布荆棘。你可能会遇到无良的导师、难以相处的同门、死磕了许久也难以产出的课题……
考上博士只是开始,能够最终顺利毕业才是终点。而大量的“普通学生”一拥而上,造成读博这条道路“拥堵”,有的人在这条路上成功卷赢了其他人,而也有的人从此沉沦一生。
图源:知乎
01
“普通人读博=赌博?”
从万众瞩目到“万人嫌”我花了7年……小A(来自中西部城市的小镇做题家)
我16年从某双非院校考入985高校读博,本以为能4年顺利毕业后可以进入到高校,没想到这一读就是7年。
延毕自然有导师的原因,但更多还是自己的原因。7年间没有出国联培,成果只有两篇一区,蹉跎了7年早已身心俱疲,毕业后又由于‘学科性质+大环境不好’没有找到合适的对口工作,至今仍在家待业。
从父母本引以为傲的博士生,被冠以各种称号——“家族的第一个博士生”、“全村的希望”,到现在成为他人口中议论纷纷的对象。
“读了7年才毕业咧。”
“听说现在还没去上班呢!”
“打算什么时候成家啊?都老大不小了。”
“听说隔壁老王的儿子读完博都去当大学老师了!”
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人生小B(来自某高考大省)
大四时,考研低分飘过,上岸了一所普通211。勉强读到了博士,经过不断的实验推翻重来和N遍论文修改的洗礼,发了三五篇论文,勉强达到毕业要求。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导师终于松口同意让我毕业,拿到毕业证书的那天我喜极而泣。
毕业时我已经30出头了,同专业中我的背景不算特别优秀,年龄上也没有太多优势,也没勇气再出国读博后,只能瞄准老家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城市疯狂投简历。最后在为数不多的offer里挑挑拣拣,好不容易上岸了老家省会城市的某二本院校教职。
工作不久就开始谈婚论嫁,结婚,买房,按部就班。现在我已经是个二胎爸爸了哈哈哈。我觉得我的生活可能就是大部分普通博士生的缩影。未来的日子估计也会继续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与大家共勉。
识时务者为俊杰小C(出生于某二线城市的普通家庭)
我自小属于心态特别稳的人,高考时超常发挥,去了一所普通211。在某专业课上有幸加入了任课导师的项目组,参加了一些比赛,靠团队拿到了一些奖项。靠着最后一个保研名额顺利保研本校。
研究生继续跟着本科的导师做科研,因为比较熟悉了也不需要太多磨合,很快就有了产出。三年发了两篇论文。后来在导师的介绍下到某985高校的项目组继续读博。
读博期间身边很多优秀的人,我在课题组里属于平平无奇的那一类人。为了能顺利毕业,我努力拉近和导师的关系,借机抱大腿,让导师带我发了很多文章,最后导师也没有卡我,让我顺利毕业了,毕业后还帮我介绍工作,给我避坑。
回顾我的求学之旅,我并不是同龄人中最优秀拔尖的人,但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所以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算顺利。
我命由我不由天!小D(双非出身,完美逆袭人生)
高考失利,我最终去了一家双非院校。我心有不甘,大学期间疯狂刷绩点,蹭课题,和老师打好关系。最终保研上岸某985。
读研期间我基本一周6天都在泡实验室,每天早九晚十,就为了产出更多的成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毕业时我手握3篇SCI和多篇再投论文顺利上岸TOP 3继续深造。
从博一开始我就一直在研究如何申请CSC联培,我花了一两年时间说服导师、套磁海外导师、准备文书材料和申请,最终成功上岸,在美国度过了充实的两年联培生活。读博期间顺利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一篇CCF。
求职期间,我投了几百份简历,其中也有因为我本科院校原因拒了我,好学校基本都要非升即走,最终我选择去华为,拿80w年薪。
一路走来个中苦楚只有自己明白,遭过别人白眼,也有人觉得我太拼太卷,但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不愧于自己读的那么多年书。
02
“普通人想读博,要做好什么准备?”
>>>>充分了解到读博期间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正如前文所说,读博不是简单的努力就会有回报,很多时候甚至努力没有回报,或是努力的回报甚微。这种情况会非常影响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最终选择退学或是心理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定不要简单地认为读个博就能成为“人上人”,就会找到好工作。读博是一场修行,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同时也是增加个人见识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做好当下,享受读博的过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尤其对于想要到海外读博的同学来说,离开自己生活20多年的国家,脱离熟悉的文化,使用非母语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建议大家在读博之前多去刷一刷社交媒体,看看目前在读博士生的真实感受。虽然有时候人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很难感同身受,但多多了解也总归是好的。
除此之外,可以寻求身边相关朋友、老师的帮助。例如,对于硕士生来说,硕导其实就是很好的了解渠道。绝大部分的硕导都拿到博士学位,深知读博过程的不容易,TA们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给出评估,并且提前打好预防针。
本校升学的师哥师姐也是不错的咨询资源,大家曾经的教育背景相似,未来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图源:知乎
>>>>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博士的本质是探索领域内知识的未知边界,重点在于创新。所以如果想要读博,在硕士乃至本科期间就要有所准备。
现在很多高校的本科生都能在一区Top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拔苗助长或者不合时宜,但实际上,尽早发表论文、接触科研能够清晰地知道科研的难处,为自己将来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任何大科学家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第一篇成果就发表在顶尖杂志,大家都是由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过程。因此如果想要读博,至少在本硕期间就要有相应的规划,让自己尽可能熟悉一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产出多的成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好领悟科研的酸甜苦辣,也能够让自己上岸更好的学校。
图源:知乎
>>>>注重学术社交,扩宽交际圈
随着科研的难度越来越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未来科研发展的方向之一。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这就要求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因此,闷头做科研出成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交流和合作才是未来科研的主旋律。
还记得在北美读博的时候,课题组有一位实力非常强的学姐,教育背景非常好并且编程水平高,然而到了博士第五年也没有一篇论文发表。接触之后才发现学姐一直独立做科研,基本很少和人沟通交流,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所以导致进度非常慢。
而同实验室的另一位师兄,特别乐于和别人交流,而且和国内建立了较多的科研合作关系,最终师兄手握多篇成果毕业,回国后短时间内拿到了名校的教职。
所以学术社交不仅对于读博,更是对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源:知乎
写在最后
普通人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而回报却是未知的。有的人读到最后会觉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有的人却能凭借博士学历迎风而上,获得更好的发展,甚至实现阶级跨越。
虽然整个读博的过程很艰难、痛苦,但是读博也能带来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繁重的科研任务让博士生逐渐成长为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专家。
而巨大的学术压力让博士生学会了调整心态、应对挫折和压力,每位博士生都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抗压能力。
博士从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高校教职也不是博士唯一的出路,博士完全可以凭借学历优势向下兼容。在读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毕竟提升学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想掌握更多竞赛、科研、论文写作的一手资讯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