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人都知"喜丧"是老人善终后的盛大祭奠,可谁能想到,在山东枣庄的一个小山村里,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心寒的"喜丧"。86岁的林郭氏,在被送往敬老院前的那个夜晚,悄悄服下了一把老鼠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老人的葬礼上,她的儿女们不但没有痛哭流涕,反而笑着鼓起了掌。这
世人都知"喜丧"是老人善终后的盛大祭奠,可谁能想到,在山东枣庄的一个小山村里,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心寒的"喜丧"。86岁的林郭氏,在被送往敬老院前的那个夜晚,悄悄服下了一把老鼠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老人的葬礼上,她的儿女们不但没有痛哭流涕,反而笑着鼓起了掌。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庭,竟让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选择了如此决绝的离去?而她的儿女们又为何会对母亲的离世如此"欢天喜地"?
一、母亲的坎坷人生
1951年的那个秋天,村里人都说林郭氏命苦。35岁守寡,只剩下一间低矮的老房子和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大的才13岁,小的还在吃奶。
那时的枣庄,煤矿事故频发。林郭氏的丈夫就是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丧生的。死后连尸骨都没能找到,只留下一顶沾满煤灰的工帽。
"改嫁吧,带着这么多孩子,日子没法过啊!"邻居王婆不止一次地劝她。可林郭氏总是摇头,她说:"我死了没人管,可孩子们还活着呢!"
日子艰难,可总得过。林郭氏挑着个竹篮,带着最小的孩子,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要饭。大点的孩子就在家照看弟弟妹妹,煮一锅稀粥,等着娘回来。
那时的枣庄农村,遇到红白喜事,总有分饭的规矩。林郭氏就带着竹篮,挨家挨户地等着。有时运气好,能分到几个馒头,她都留给孩子们,自己就着咸菜喝粥。
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人说她不知羞耻,可更多的人却说:"这个女人,比男人还要硬气!"
1956年,大儿子考上了师范学校。林郭氏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对银手镯,供他念书。那年冬天,她的手冻得裂开了口子,可她却说:"儿子有出息了,这点疼算什么!"
一晃就是十年。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大儿子在城里当了教师,大女儿嫁到了省城,老三开上了小轿车,老四跑到了上海,就连小女儿也在县城开起了杂货铺。
眼看着日子该好起来了,谁知林郭氏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先是得了脑血栓,后来又摔了一跤,连自理都成了问题。
村里人常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可林郭氏的晚年,却成了一出让人心酸的戏。
六个子女,轮流赡养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却难。大的不在身边,小的推三阻四,一个月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让母亲长住。
"你们看看,这老太太多可怜,一辈子就为了孩子!"邻居王婆叹着气说道,"当年我劝她改嫁,她说什么也不肯,如今…"
日子一天天地过,林郭氏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她开始轮流住在子女家中,可每到一处,总是住不长久。
1985年冬天,六个子女终于又聚在了一起。他们商量着要把母亲送进敬老院,说是那里有人照顾,其实是谁都不愿意再管了。
就在这个寒冬,林郭氏做出了那个决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话:"我养大了六个儿女,却养不活自己的晚年。"
二、子女家中的遭遇
1985年腊月,林郭氏被送到了老二家。这是一处坐落在镇上的二层小楼,比起村里的老房子,条件确实好了不少。
二儿子在镇上开了个小卖部,儿媳妇则在家带孙子。刚开始那几天,二儿媳端茶倒水,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这背后,却另有隐情。
"妈,您看这老房子年久失修,不如卖了吧?"二儿媳一边给林郭氏捶腿,一边说道。原来他们早就盯上了村里那间老房子,想把房子卖了换钱。
老二家的日子也不宽裕。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连个电话都不打,倒是把自己的孩子扔给了老两口带。眼看小儿子快要结婚了,二儿媳打算把自己的房子留给小儿子,自己跟老二搬到老太太的房子去住。
"这房子我早就说好了给小道,"林郭氏一句话,打破了二儿媳的如意算盘。小道是老四的儿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这话一出,二儿媳的态度立马变了。
"家里孩子这么多,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要伺候一个老的!"二儿媳整天念叨着这句话。没过多久,林郭氏就被送到了老三家。
老三在县城买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在村里人眼中,他是最有出息的。可林郭氏刚到家,三儿媳就把家里的碗筷分成了两套。老人用的碗又黑又小,家里人用的却是崭新的白瓷碗。
有一次,林郭氏洗了手帕,想擦擦自己的碗。三儿媳却用镊子把手帕丢了出去,还说:"这么脏的东西,以后别往厨房拿!"
唯一让老人感到温暖的是孙女平平。这个十六岁的姑娘,常常给奶奶洗头、捶背,还会偷偷地把自己的零食塞给奶奶。可好景不长,平平去了浙江打工,三儿媳认定是林郭氏怂恿的,没等林郭氏住满一个月,就把她送到了小女儿家。
小女儿家开着个杂货铺,虽然房子小,但小两口对老人还算和善。女儿常常给母亲按摩,女婿也会给老人加个鸡蛋。可一次店里少了五十块钱,他们都怀疑是老人偷的。
"妈,你是不是拿了钱?"女儿问道。林郭氏从包袱里掏出五十块钱,这是她多年的积蓄,本想给女儿添补家用,却不想落了个偷钱的罪名。
就这样,林郭氏在子女家辗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老房子。只是这时的老房子,已经成了二儿子的家。二儿媳嫌弃老人住在正屋里碍眼,把她赶到了牛棚里住。
林郭氏的床褥被卷成一团扔在角落,连她日日祭拜的石菩萨都被摔碎了。每天给牛喂食的时候,二儿媳就顺手扔给老人一个馒头。
就这样,一个养大六个子女的母亲,在晚年却连一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这一切,不正是人们常说的"养儿不防老"的写照吗?
三、村里人眼中的林家故事
在枣庄这个小山村里,林郭氏和邻居王婆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每天清晨,两位老人都会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王婆总会从口袋里掏出几个自家烙的玉米饼,分给林郭氏一半。
"你说这林家的后生们,咋就这么不懂事呢?"王婆常对过路的村民说,"当年要不是林郭氏,他们哪有今天?那时候,她天不亮就去镇上要饭,晚上回来还得给六个娃娃洗衣做饭。"
村里人都记得,1962年那个大旱年,林郭氏为了给孩子们找吃的,走遍了方圆十里的村庄。有一次,她在回家路上晕倒了,是王婆发现后,用自家仅存的一把红糖水救活了她。
"那时候我就劝她,把老大送给别人家算了,可她说什么都不肯。"王婆说起往事,眼眶都红了,"如今倒好,老大在城里当了教书先生,连个面都见不着了。"
在山东农村,"喜丧"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按照当地的传统,老人活过七十就算"喜丧",葬礼不能哭,要请戏班子唱戏,放鞭炮,图个热闹喜庆。这是对老人善终的一种祝福。
可村里老支书却说:"真正的喜丧,是儿女们尽孝道,让老人安享晚年。像林郭氏这样被折腾的,就算活到一百岁,也算不得喜丧。"
1984年冬天,村里修路,要拆掉几户人家的围墙。其他人家都闹着要补偿,只有林郭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她说:"修了路,大家都方便。"村民们都说:"这老太太,一辈子都在替别人着想。"
谁知没过多久,林郭氏的儿女们却因为这堵墙吵了起来。二儿子说既然墙拆了,老房子也该卖了。老三说房子是祖产,凭什么卖。最后还是村支书出面调解,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你们看看,这些人争得面红耳赤,可有谁想过老人家的感受?"村里人都在议论,"一块破墙都能吵成这样,更别说赡养老人了。"
就在林郭氏被送进牛棚住的那段日子,王婆每天都会偷偷给她送些吃的。有一次,被二儿媳发现了,还被骂了一顿:"要你多管闲事!"
王婆气不过,当着全村人的面说:"你们几个不肖子,就不怕遭报应?你们娘把你们养这么大,容易吗?"
可林郭氏却拦住了王婆:"别说了,都是我的命。"这话传开后,村里人更是对林家的子女避之不及。老支书说:"这种人,就是村里的败类!"
在林郭氏离世前的那个晚上,王婆还给她送了一碗热汤。两个老人坐在牛棚里,说起了年轻时的往事。王婆走的时候,林郭氏递给她一个布包,说是还她当年的救命之恩。打开一看,是那对她一直舍不得卖的银手镯。
四、悲剧的转折
1985年深秋,林郭氏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村医说这是"笑病",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从那以后,林郭氏时不时就会突然发笑,笑声在村里的小巷子里回荡。
"这老太太怕是被逼疯了。"村里人私下议论道。每当林郭氏笑起来的时候,二儿媳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生怕邻居们听见。
那时候,林郭氏已经被赶到牛棚里住了整整三个月。牛棚里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就只剩下一个残缺的石菩萨头像。这尊菩萨像,是二儿子摔碎后留下的。
笑病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有时半夜三更,牛棚里都能传出林郭氏的笑声。村里人说,那笑声听着比哭还要难受。
一天夜里,二儿子突然来到牛棚,手里拿着一封信。"敬老院有床位了,"他说,"明天一早就送你过去。"林郭氏听完后,又笑了起来。
就在这天晚上,林郭氏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她先是仔细地洗了把脸,用那把缺了齿的木梳梳了梳头发。然后,她从破旧的枕头底下翻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样东西:一张全家福照片、一对玉镯、几张皱巴巴的钱。
她将玉镯交给了二儿媳,又把钱分给了几个孙子孙女。最后,她跪在那个残缺的石菩萨头像前磕了三个头。
"保佑我的孩子们。"这是邻居最后一次听到林郭氏说话。当夜,林郭氏从衣兜里掏出一包老鼠药,一仰头就吞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敬老院的车来了。可打开牛棚的门,大家才发现林郭氏已经走了很久。她的脸上还带着笑,就像她得的那种病一样。
在她的枕头底下,还压着一张纸条:"我走了,别为我哭,就当是喜丧吧。"这是她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二儿媳发现老人走后,第一件事就是翻看老人的布包。可那对玉镯却不见了,原来林郭氏早就把玉镯送给了王婆,算是还了当年的救命之恩。
全家福照片被小道偷偷藏了起来。这张照片是1980年春节时照的,那时候林郭氏还能住在正屋里,六个子女也都在身边。
"这事闹得,怎么跟村里人交代?"二儿子急得团团转。最后,他们决定把这个"意外"变成一场"喜丧",还特意请来了戏班子,要让大家都以为老人是寿终正寝。
可那天晚上,牛棚里的笑声却一直回荡在村民们的耳边。有人说,那笑声里藏着说不尽的心酸。
五、事件的后续影响
1985年农历腊月十五,林郭氏的葬礼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举行。按照当地的习俗,八十多岁的老人去世,本该是一场庄重的"喜丧"。可这场葬礼却处处透着怪异。
戏台上,一个穿着艳丽的"舞娘"正扭动着腰肢。台下,林郭氏灰白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摆在中间,她的子女们披麻戴孝,却笑着鼓掌。这场景,让看热闹的村民们议论纷纷。
大儿子和大女儿依旧没有露面,只是寄来了一些钱。倒是几个孙子孙女不知所措,看着自己的父母又笑又鼓掌,只能跟着学。
葬礼刚结束,白布还没撤,子女们就急着分遗产。二儿子拿着老房子的地契,说这是母亲生前答应给他的。老三和小女儿不干了,闹着要分家产。最后还是村支书出面调解,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林郭氏走后,村里人开始议论这个家庭的种种变化。二儿媳成天乐呵呵的,说终于不用伺候老人了。可没过多久,她就在老人曾经摔倒的地方滑了一跤,摔断了腿。
"这是报应啊!"村里人都这么说。从那以后,二儿媳走路总是绕着那个地方走。
小女儿家的杂货铺生意也每况愈下。有一天收摊时,女婿不小心打翻了钱盒,发现里面有一张皱巴巴的五十块钱。这正是当年怀疑老人偷的那张钱。原来钱一直都在,只是被压在盒子底下。
至于小道,他拿着在杂货铺打工攒的钱,终于踏上了去上海找母亲的路。临走前,他特意去了趟牛棚,在墙角找到了奶奶藏的那张全家福。照片上,林郭氏正笑眯眯地看着镜头。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县里民政部门专门下发了一份《关于加强农村养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村建立"孝道评议制度"。
1986年春节,村里人在祠堂前贴出了一份"孝道榜",专门记录全村孝顺父母的好人好事。而林家的事,则成了大家口中的反面教材。
每年清明,王婆都会去林郭氏的坟前上一炷香。她说,林郭氏临走前给她的那对银手镯,她一直舍不得戴,就供在了佛堂里。
有人问王婆:"你说这林家子女,会不会遭报应?"王婆摇摇头说:"这事啊,自有天知道。"
就这样,林郭氏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开来。人们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养老问题的种种困境。
从那以后,每当村里有人说起"喜丧"这个词,大家总会想起林郭氏离世那天晚上,牛棚里传出的那阵阵笑声。
来源:英明果断原野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