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美植善于未然

B站影视 2025-01-20 17:56 3

摘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学生成长环境变化大,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对此,有人认为应建立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队伍,鼓励或强制教师参加心理培训,掌握干预技巧,以便在学生心理异常时给予支持。然而,仅在孩子显现心理异常时才应对,效果或难如人意。建议学生工作以“防未病”为导向

潮新闻客户端 谢远欣(衢州高级中学)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学生成长环境变化大,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对此,有人认为应建立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队伍,鼓励或强制教师参加心理培训,掌握干预技巧,以便在学生心理异常时给予支持。然而,仅在孩子显现心理异常时才应对,效果或难如人意。建议学生工作以“防未病”为导向,预防为主。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浸润日常生活,种美植善,或能为孩子生命成长提供新可能。

2022年,9月9日赵海亮校长和季根寿局长、孔令立先生、周晓天书记一起种植从孔庙移植的银杏

“种美”就是通过环境美化、活动浸润等形式,注重美感氛围的营造,在学生心中种下美的种子,触发他们真实的感受,点燃他们对美的追求,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植善”就是积极构建以善育人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存善心、扬善迹、行善事、做善人,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培养他们善良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很多人看来,高中生的生活因为被分数裹挟,是单调的、贫乏的、缺乏内涵的、毫无意趣的。当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不管是晨读的书声琅琅还是跑操的朝气蓬勃,不管是一面有故事的涂鸦墙,还是能触手可及的一树繁花,还是在已枯死的树下撒下花种后攀爬的凌霄,都能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与生命力的世界。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说:“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准,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深处。”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也说:“只要你有活泼的心灵,你有一个善感的充满了对宇宙万物赏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都是生活的情趣,处处都是你生活的理想。”所以,在日常校园生活、特定的节庆日,注重氛围的营造,将美与善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包蕴在这种精神、文化、审美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浸润其中,自然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充满意趣的、美好的,人间是值得的。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重路径,培植美善的沃土,打造向美向善、文明高雅、充满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浸润,受到濡染,进而保持心理的阳光,感觉到人间的值得。

一、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将美种在学生心里,让他们时刻徜徉在美的领地。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之美,把更多的审美因素纳入校园空间的打造,使空间成为校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场域。譬如“芳华间”这一师生休闲吧,本来只是一个项目建设,但因为有了“芳华”二字的加持,有了文学社成员齐心协力的布置,有了“陌生人同写一首诗”的诗歌接龙活动,便让这个普通的休闲吧有了文化的意蕴。芳华间内挂着学生书写的“负暄之乐”书法作品,很容易人想起大诗人白居易的《负冬日》:“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而此休闲吧靠南,四面皆为玻璃幕墙,室内通透,空间开放,师生们在此小坐,实为惬意,尤其是冬日,三五好友课余之际,携上一本心仪的书,在此读书、谈心,背对南墙,让阳光打在脸上,便有种难以言说的美好。打造一千多平米的美术展厅,用艺术作品点燃师生对事物的敏感,培养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音乐餐厅用音乐为师生佐餐,周一到周五中午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体验一边听音乐一边就餐的优雅。收集学生笑脸,制作笑脸墙,放置在醒目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微笑的力量,让笑容成为高中三年的美好印记。鼓励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在春天,师生共同种下一棵树,新种的银杏树树形优美,枝丫茂盛,洋溢着青春的蓬勃与热情,它和周边的古樟、桂树,形成一个景观带,成了校园南门的点睛之笔。师生一起养护绿植,并撰写班级幸福日记,用植物的生长启示学生静待花开。将两棵樱花树移植在学生必经的连廊处,学生伸手便可触碰到它的枝丫。花开之时,学生只要愿意,即可拥一树繁花入怀,紧张的学习生活便多了份诗意与浪漫。这些美景不仅美化了校园,更是把美种在了学生的心里。随着学校的搬迁,梧桐大道、四季花海等“衢高十景”虽只能成为文创产品的素材、衢高学子的记忆,但无可否认的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美的熏陶。还有像迎春课本剧、美食节、艺术节等各种节庆日活动,是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校园生活,活动中,学生们超越了日常的严肃性和功利性,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生活“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充满幸福的狂喜,“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当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校园审美之中,那么,他就在心里和这所学校建立了最真实的关系,而最好的疗愈就是走进一段关系。

拥一树繁花入怀

衢高古樟

二、凸显“植善”育人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擦亮有温度的教育品牌。积极创建让幸福流淌的育人环境,传播善念,弘扬美德,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善的种子。王宏伟老师很不起眼,人称“老王”,他个头小,歪头,干的是后勤送水之类的活,但他无偿献血多年,曾获得“衢州市无偿献血香樟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对于这样一位用热血帮助他人但容易被人忽视的典型,学校在各种平台上宣传他的事迹,弘扬他的精神品质,以此来营造一种乐善扬善的氛围。午休期间,一老师在校园小路上拍到一个抱着购物车行走的男生的背影,并将其发到工作群,于是,便掀起了一场在全校范围内“寻找抱着购物车行走的男孩”的活动。男孩之所以抱着购物车是因为担心购物车摩擦地面的声音影响同学们的午休,他的举动是用最真实最热切的方式爱着身边的人,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愿意为他们付出。而校园寻找活动就是为了传播男孩的善举,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导向:一切美善之举皆值得我们敬仰。于是,帮助老奶奶推车、为需要的乘客让座、为受伤的同学买饭、在公共自行车篮里拾到手机等候机主过来认领等等便成了学子们的自觉之举。蒲公英生命种子小分队冒着严寒酷暑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园区工厂、火车站等人流集中场所的应急救护公益宣讲与示范活动,那是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每一个生命的关切。而杨子铖同学用学校所学的急救知识救助溺水老人的事迹更是让“善”有了具体的面相。39面涂鸦墙,39个温暖故事,已成为“植善”的重要案例。讲故事,润色故事,然后齐心协力画故事,把校园围墙用作讲述温暖故事、传递脉脉温情的舞台。我们在涂鸦墙前驻足,我们欣赏它,我们被它感动,但感动我们的绝不是技巧,而是画面关心的是什么,传递的是什么。这个物化的有温度的涂鸦墙成了温暖和谐师生关系的明证。如今,涂鸦墙已经迭代升级,水泥墙变成了玻璃幕墙,但不妨碍我们对生命成长的永恒追求。继续和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韩济生院士的缘分,视频连线种植“济生梅”,将韩济生院士大济苍生的社会责任感植根于校园,成为这种学校的精神气韵。当学生们将“善”字铭记,外化于行,就是在构建自己和他人的一种积极的关系。这样的人生,还会是没有意义的吗?

抱着购物车行走的男孩

温暖墙绘

三、以美善为基,重塑“以文化人”的校园环境,用心打造文化育人场。重新提炼校训,重新设计学校logo。校园搬迁之后,采用叶朗教授“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建议。新校训意为探究天地间的美好,去通达万物生成发展的道理,突出美育和人生教育。而新的logo则以新校训为出发点,将世界、人、生命与孕育万物的太阳进行互联。新校训和新logo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的辨识度,以它们为基础的衍生产品,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校级荣誉体系正是以“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命名,各类奖项将校园文化石包蕴其中。以柯山大讲堂为主阵地,从2013年第一场大讲堂起始,10年举办近80场名家讲座,商传、叶廷芳、黄朴民、王开岭、金晓峰、周子清、骆献跃、方利民等名家大咖为学生带来精彩的讲座,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打造古樟文化台,讲好古樟的故事,以它的智慧,教育、启示学生如何在风雨中屹立。将古樟周围进行清理、修筑,青蓝结对、古樟音乐节就在此举行。由此,古樟不再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而被定义为一棵有故事、有底蕴、充满生命张力,并教会我们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的教育资源。从南孔家庙移植过来的一棵小银杏树,配以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题写的“呼风唤雨石”,看似普通的树与石头落地衢高,却将南孔文化根植于校园。着力让每一堵墙、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通过一些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凝视这些看似普通的景致,挖掘它们的文化内蕴,感受和校园的深度联结,进而触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环境的依恋与不舍。

校园的呼风唤雨石

总之,尽管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天天重复,显得单调、平淡,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但如果我们以预防为导向,在他们未病之时,种美植善,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人生,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发生碰撞,去赏爱和关心这一切,那么它们就会生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溢满美与善的世界,让他们时时被濡染,时常被感动,进而爱上这个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

校园美食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