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演义故事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能成功全仰仗瓦岗英雄帮忙。然而,我们仔细研读史料会发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唐朝公爵级别的“瓦岗七雄”无一人现身现场,他们神秘“不见踪迹”的缘由颇为复杂。探究他们消失的复杂缘由,也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有人在背后出
倘若没有发生玄武门之战,唐高祖李渊不会这么早就将皇位禅让出去,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或许依旧庙号为太宗,不过名字可能是建成而非世民。
在演义故事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能成功全仰仗瓦岗英雄帮忙。然而,我们仔细研读史料会发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唐朝公爵级别的“瓦岗七雄”无一人现身现场,他们神秘“不见踪迹”的缘由颇为复杂。探究他们消失的复杂缘由,也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有人在背后出谋划策,有人在一旁坐山观虎斗,而秦琼和程咬金的态度,史书中的记载也让人捉摸不透。
在隋末唐初那个时期,各方势力纷纷崛起,说有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烟尘都算少的了。当我们仔细研读《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就会发现,那时起兵反抗的绿林豪杰以及拥兵割据的军阀,即便没有一千家,也有八百家之多。其中,闹得最有声势的,要数太原留守李渊、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江都通守王世充、瓦岗的翟让和李密,还有世代以务农为生的窦建德。
和评书以及演义小说存在差异,在正史里,宇文化及在篡弑之前,其官爵并不显赫,也不存在一个名叫宇文成都的儿子。实际上,他原本连成为奸臣、权臣的条件都不具备,隋炀帝对他也颇为厌恶。“大业初年,隋炀帝驾临榆林,宇文化及与弟弟智及(担任将作少监)违反禁令和突厥开展贸易。隋炀帝勃然大怒,将他们囚禁数月。返回至青门外时,炀帝打算先将他们斩首再入城,都已经让他们脱下衣服、散开头发(这是斩首前的准备),但因为公主的缘故(杨广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过了很久才将他们释放,还把他们兄弟俩赐给宇文述(宇文化及三兄弟的父亲)为奴。宇文述去世后,隋炀帝想起他的功绩,便起用宇文化及担任右屯卫将军。”
宇文化及虽没有像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那般骁勇的子嗣,却曾险些将瓦岗军一举歼灭。若不是秦琼力挽颓势,李密恐怕早已被践踏成泥:“李密与宇文化及于黎阳童山展开激战,李密被流箭射中,落马昏厥。其身边随从纷纷逃散,追兵即将赶到,唯有秦琼独自守护着他,李密这才得以幸免。秦琼又收拢残兵与敌军奋力拼杀,宇文化及这才退兵。”
秦琼,字叔宝,《旧唐书》采用称字而非直呼其名的方式来提及他,这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敬重。像李密,字玄邃,徐世勣,字懋功,史书在记载他们时却都是直接称呼名字。
在正史记载里,秦琼的实力比演义小说所描述的更为出众,极有可能性是隋末唐初时期的头号猛将。关于尉迟敬德归唐的缘由,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被秦王李世民围困在介休城,陷入绝境;另一种是他被秦琼活捉,为了保住性命而选择投降。
尉迟敬德同样是凌烟阁功臣,和李世民关系极为亲近,因此后世撰写史书时,会对他的一些败绩加以淡化处理。然而,秦琼后人的墓志铭却表明,尉迟敬德确实曾被秦琼生擒。尉迟敬德在与秦琼联姻后(秦琼之子迎娶了尉迟敬德孙女),辈份有所提升。倘若生擒之事为假,是不会被记载到墓志铭中的。
尉迟敬德与程咬金并非如隋唐英雄系列小说所描绘的那般又黑又壮且略显憨态,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他们都展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智慧,不像魏征那样站错了队伍。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瓦岗昔日将领魏征为建成、元吉谋划,打算借着出征的时机除掉同为瓦岗旧部的秦琼、程咬金(在必杀人员名单里秦琼位列首位)。而程咬金则暗中劝李世民尽早决断,除去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育有四个嫡子,老三叫玄霸,字大德)。
玄武门之变彰显了瓦岗英雄的政治谋略,我们惊喜地察觉到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在玄武门前杀得昏天黑地、刀枪相向的,李世民阵营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李建成和李元吉阵营有薛万彻(贞观十八年迎娶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后来因参与房遗爱谋反之事,于永徽四年被唐高宗李治处死)、谢叔方、冯立,而在背后出谋划策的魏征和程咬金并未冲锋在前,秦琼更是踪迹难寻,还有徐世勣(当时已获赐姓改名为李世勣,后来为避太宗名讳而称作李勣)。
侯君集并非瓦岗英雄,他自始至终都是秦王府的一员,未曾做过偷窃之事,也不具备轻功。据史料记载,唐初出身于瓦岗军的公爵至少有七位,这七位瓦岗英雄均未参与玄武门之事,因此太子建成的主要谋士魏征未受到任何惩处,反倒获得了李世民的重用。
咱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是聊一聊这七位瓦岗英雄之中哪一位更为聪慧机智。这七位瓦岗英雄分别为:侍中、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以下均依据生前最高官爵介绍),洛州都督、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左屯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卢国公程咬金,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琼,左武卫大将军、琅琊郡公牛进达,右武卫将军、濮阳郡公吴黑闼。
仔细查阅隋唐时期的史料,能够发现有七位出身瓦岗英雄的唐朝公爵。其中,秦琼、程咬金、牛进达和吴黑闼属于同一阵营。而李勣、张亮和魏征之间,连最基本的战友情谊都不存在。他们不仅在玄武门之变时立场各异,后来还相互攻击,关系恶劣到如同水火不容。贞观二十年张亮被杀时,李勣正因为大败薛延陀而荣耀加身,然而他并未出面搭救张亮。
张亮在瓦岗军时是李勣的下属,之后和李勣一同归唐。他获得李世民的信任,也是因为李勣的举荐:“军中有人谋反,张亮告发此事,李密认为他极为忠诚,让他代理骠骑将军一职(若表现出色便正式任命),隶属于徐勣;李勣带着黎阳归附,张亮大力协助。后来房玄龄、李勣觉得张亮洒脱且有智谋,将他推荐给太宗,太宗任用他为秦府车骑将军。张亮逐渐受到厚待,被当作心腹倚重。”
在瓦岗七雄里,最是愚笨却还佯装聪慧,最终弄巧成拙的,正是这位瓦岗骠骑、秦王车骑。他因检举侯君集而获任刑部尚书,后来又遭他人告发谋反,被押往刑场。
和张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进达与吴黑闼始终紧紧追随秦琼,行事低调,逐步晋升,最终分别成为十六位大将军之一,获封郡公之位。他们不抢福运之先,不惹灾祸之始,最后都得到了颇为优厚的追赠与谥号(一个为忠,一个为壮),并且都陪葬于昭陵,最终也未与秦琼、程咬金分离。当初他们加入唐军,是在程咬金的提议、秦琼的拍板下,于两军阵前从容地离开了王世充,面对他们离去,王世充的千军万马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拦。
良禽跟随鸾凤能飞得高远,人若与贤德之人相伴自身品德也会提升。牛进达和吴黑闼都有善始善终的结局,程咬金的结局同样十分圆满。作为李世民亲家的他,成了唐初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在七十岁高龄时,他以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等同于一军元帅)的身份,带领苏定方(前军总管,类似于正印先锋官)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
程老将军在最后一场战役中取胜了,然而并非大获全胜。不少人觉得程大帅是贪图财物去抢夺钱财,从而忘了追击敌军。不过,纵观史书并以史为鉴,我们会发觉他此举用意深远且极为高明。程咬金已获封上柱国(与秦琼一样,这都是顶级勋位。不同之处在于,秦琼的上柱国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而老程仅仅是在玄武门之变前说了一句话便得到了)、开国公(在唐朝,国公称号前有“开国”二字,那是十分尊崇的),他儿子还迎娶了当今皇帝的姐姐(清河公主李敬比唐高宗李治大四岁)。倘若他再立下赫赫战功,朝廷该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呢?要是李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合适的东西能赏赐给程咬金,那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相较于老程懂得适时收手,对于李勣和魏征的行事方式该作何评价,各位读者心中自有评判。笔者始终觉得这两人太过精明,或者说把聪明都写在了脸上,反倒算不上真正的聪明。魏征这一生都好似头上悬着一把利刃,李勣也险些遭遇灭门之祸。反而是那个“不太机灵”的程咬金,日子过得滋润又自在。要说他屠灭达恒笃城是为了那点金银财宝,估计没人会信。所以李治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个处分,压根没提追缴战利品的事。
程咬金心思敏锐,秦琼则颇具智谋。当我们仔细审视唐朝公爵里的瓦岗七雄时,必然会生出诸多感悟。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完全能称之为一块试金石。在您眼中,瓦岗七雄里的头号智者,究竟是秦琼,还是程咬金呢?哪位瓦岗英雄能称得上智勇兼备呢?对于魏征、李勣和张亮的经验教训,我们该如何进行总结、汲取和学习呢?倘若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没有称病十二年直至离世,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来源:三千烦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