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折叠为名,大疆 DJI Flip 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明日后视镜

B站影视 2025-01-20 14:45 3

摘要: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

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被其他产品吞噬而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爱范儿《明日后视镜》栏目,我们将持续审视那些持续演化中的明日产品:它们从何种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变化中存续?它们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户所改变?

大疆的新无人机,造型很抽象,让我想起折叠自行车。

即便是在大疆的繁多无人机产品线里,DJI Flip 也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个。

在发布时,大疆发言人 Daisy Kong 对其定位一锤定音:

DJI Flip 与 DJI Neo 和 DJI Mini 一样,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初学者而研发。

让航拍只有一步之遥

在大疆的设想里,一下子就能打消初学者顾虑的无人机玩法,就是掌上起飞。

这个简明易懂的操作,同时展示了无人机的安全和易用,能够一举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为了让入门玩家能够更安心地飞行,Flip 从大疆 FPV 系列中汲取了精华,设计了一个桨叶保护罩,还延续了几个月前首次亮相于大疆 Noe 上的设计思路——为螺旋桨顶部与底部提供全方位保护。

为了满足轻量化的需求,Flip 对上下包围的材质进行了优化,采用了超过 30 根碳纤维封闭螺旋桨顶部与底部的空间。

碳纤维材质以其卓越的性能著称,在相同刚度下,重量仅为传统工程塑胶材质(如 PC)的 1/60,既减轻了整体重量,又为外圈保护罩提供了强大的刚性支持。

为了降低炸机风险,大疆还首次在这种配备螺旋桨包围的小型航拍无人机上设置前置避障,一套三维红外传感系统位于摄像头的上方,无论什么光照条件,都能有效识别正前方的障碍物。

庞大的体积是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让无人机免去炸机风险外,更小巧、更方便携带,也是 Flip 的卖点之一。

珠玉在前,DJI Flip 继承了 Mavic 系列的优良基因——折叠,但由于螺旋桨保护罩的存在,不同于 Mavic 系列通过转折与横折将悬臂收拢于机身两侧,DJI Flip 选择了向底部收拢旋翼的方案。

收拢以后的 DJI Flip 四根悬翼并排堆叠在底部,从侧面看起来有些像一个独轮自行车,但真正令人惊艳的在其折叠后的厚度——仅为 62 mm,与一个手机快充头差不多,可以轻松放进任何背包,甚至冲锋衣上较大的口袋。

而折叠这个操作,除了便携以外,还肩负着开机的任务,当 DJI Flip 四翼都完全展开后,其电源会自动唤醒,免去了过往「短按再长按」的复杂操作。

DJI Flip 通过强大的视觉算法,能够轻易识别主体,自动调整飞行路径,确保拍摄对象始终处于画面中心,并提供多种智能拍摄功能,上手之后几乎可以盲操。

同时,DJI Flip 还首次引入了语音指令,虽然是指令是固定的,但已经足够让航拍这项复杂技能,离用户到只有一步之遥。

硬件与软件的深度结合,加上长达 30 分钟的飞行续航与 249 克机身重量,DJI Flip 可能是大疆迄今为止可玩性最强的入门级无人机。

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是人类商业史上经过反复验证的金科玉律。

而纵观大疆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航拍从困难到简单的演化史。

从开箱即用到拎包即走

2006 年,汪韬在深圳成立大疆创新,但等到他们第一台航拍无人机精灵 Phantom 上市的时候,已经是 2013 年。

精灵 Phantom 搭载 GPS 定位系统,支持简单的航拍,算不上智能,操作者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有把握在不炸机的情况下,拍出不错的片子——但这已经是消费级航拍,突破性的一步。

彼时的航拍无人机还停留在小众市场,主要用于地质勘探、工业测绘和电影拍摄等高端领域,设备高昂,操作复杂,技术门槛高,普通爱好者根本没法承担这样的成本,只能另寻他法。

于是,DIY 航拍无人机登上舞台。

有一定技术的爱好者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研究各种 DIY 方案,并开源提供在以 RC Groups 和 DIY Drones 为主的论坛上。

迄今为止,两个论坛依然保持着专业 DIY 知识交流的氛围

这些 DIY 方案,以三大流派为主:遥控直升机、多旋翼无人机,以及固定翼无人机。

遥控直升机方案和固定翼模型无人机方案,均沿袭了传统成熟飞行器的飞行原理,通过多次迭代优化,在保留升空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型化和民用化。

不过,受其飞行形态的限制,这些方案虽已臻于完善,却仍难以达到完全的尽善尽美:遥控直升机方案较为成熟,可以挂载轻量化的相机进行拍摄,但是操作难度高,容易失控炸机,而从军事用途继承而来的固定翼飞机方案则可以进行长距离航拍,却无法做到悬停拍摄。

美国全球鹰侦察机可以看作固定翼航拍无人机的至尊 Plus Pro Max 军用方案

而千禧年左右兴起的多旋翼无人机方案,几乎可以说是随着 RC Groups 和 DIY Drones 两个论坛发展而诞生的,这种新形态比遥控直升机更稳定,多个螺旋桨的机动性也不输遥控直升机,且支持一定时间的悬停,可以说是民用方案中,最好的选择。

此时,手握无人机的核心——消费级飞控系统 NAZA 的大疆,在深耕全球开发者和专业用户的合作中,敏锐地观察到市场缺乏一款「开箱即用」的航拍无人机。

保证成本效益的同时,推出属于自己的硬件,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世界上第一台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精灵 Phantom 问世。

大疆精灵 Phantom 的核心位置由接收器板、飞控系统、电力分配板为主,ESC 电调分布于四肢,用于控制无刷电机转速

有趣的是,在大疆精灵 Phantom 最初推出的时候,是不带云台与相机的,用户可以自行通过机身下方的固定支架安装 GoPro 等运动相机,直到后期才推出专为 GoPro Hero 设计的 Zenmuse H3-2D 云台,也能侧面看出精灵 Phantom 的主要目的是尝试整合多旋翼无人机方案。

回头来看,大疆精灵 Phantom 1 的问世,直接扫清了爱好者面临的 DIY 技术门槛,将航拍无人机一举带入消费品市场,打开了航拍无人机「开箱即可用」的时代。

2016 年,大疆推出精灵 Phantom 4。

虽然外表依然延续着多旋翼无人机方案,没有太多变化,但内部结构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灵 Phantom 4 的电路板更为集成,所有功能模块几乎集中在一个主板上,整合了电力分配、飞控系统和传感器接口,减少了多余的布线。

更为智能的飞控与避障系统,也让精灵 Phantom 从大脑上脱胎换骨。

不过,彼时大疆创始人汪滔却认为,无人机还不够好用:

我们相信无人机市场会不断完善,还有上升空间,未来三年,我们的规划之一就是让产品变得更加好用。

值得注意的是,汪滔口中还有上升空间的,并不是大疆,而是无人机市场,换句话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大疆就决定要将无人机这个市场做大。

这是一个通顺的逻辑,要将市场做大,就要吸引更多用户,而吸引更多用户,必须凭借更好用的产品。

要让无人机变得更好用,首先要让无人机能随身带走。

于是,2016 年 9 月 27 日,大疆发布了一台堪称跨时代的无人机——Mavic Pro

Mavic Pro 从性能上延续了精灵 Phantom 系列的水平,但要论最鲜明的特征,还是折叠。

在后来的回忆中,Mavic Pro 的设计师、现设计工作室 LEAPX 创始人邓雨眠是这样评价的:

这不是全球第一款折叠无人机,只是最好的一款。

在精灵 Phantom 时代,虽然大疆干掉了 DIY 的复杂与不稳定,将无人机做到开箱即用,但其机身体积偏大、需要存放在一个硕大的泡沫箱中,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算是使用精灵 Phantom 系列无人机的最大门槛。

毕竟,摄影界「迈出家门,才能拍出好照片」的定律,在航拍方面也适用。

Mavic 系列依旧遵循多旋翼无人机方案的主要结构,与精灵 Phantom 系列一样选择了四个螺旋桨,但与精灵 Phantom 不同,Mavic 系列的悬臂可以折叠起来。

在爱范儿的专访中,邓雨眠展示的 Mavic Pro 的设想草图

得益于精灵 Phantom 系列的集成经验,大疆在 Mavic Pro 中进一步优化核心设计,大幅缩减了部件体积。

从内部结构图来看,其主板位于机身中央,作为整机控制核心,集成飞控、电力分配模块及其他电子单元,显著简化布线结构;同时,视觉传感器通过专用接口连接主板,支持避障和定位功能;ESC 模块直接集成在主板上驱动无刷电机,相比传统分布式设计更加紧凑,降低了组件分散引发的故障风险,提升了整体可靠性。

图片来自 @RC GEEKS

在将核心部件高度集成以后,大疆删减了原本精灵 Phantom 上冗余的外壳,并在长方形机身四个顶点设置了转轴,安装着螺旋桨的悬臂可以在非工作状态下通过折叠的方式收拢于机身两侧。

形态改变的正向收益是明显的——在折叠状态下,Mavic Pro 的体积几乎只有精灵 Phantom 4 的十二分之一,解决了精灵 Phantom 系列无人机体积大、不便携的难题,让航拍无人机真正做到揣进包里能出门,掏出包里能起飞的状态。

如果以简单、粗暴且直接的方式来考量科技水平,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类非常痴迷将任何东西变小,因为在科技的发展史上,越小的东西往往意味着越高的集成度、越低的功耗,也就代表着技术的先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隔半年的 Mavic Pro 是一款跨时代的产品。虽然在性能上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但凭借全新的便携形态,它直接革了自家精灵 Phantom 系列的的命,再次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至此,航拍无人机开始快速普及,作为一个摄影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对天空视角稍有兴趣的朋友,都陆续购入了一台大疆,朋友圈里航拍作品也陆续多了起来。

不过,仅从「身边统计学」来看产品,肯定有失偏颇,但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于 2020 年达到 599 亿人民币,是 2016 年的三倍,在这个越来越大的无人机市场中,凭借 Mavic 系列,大疆迅速扑灭 2016 年的焦灼,仅仅四年后,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 70%,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80%,成为航拍无人机市场毋庸置疑的霸主。

图片与数据来自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三个难题,指明未来方向

在邓雨眠完成了 Mavic Pro 后写下的《DJI Mavic(御)的设计故事》一文中,他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为超越 Mavic 的产品做了一个画像。

有趣的是,作为消费者,往往会更关注航拍无人机的视频参数,但对于设计师来说,给出的三个难题却没有一个与视频参数有关:

无人机还存在噪音以及桨叶伤人的风险无人机的使用场景有限,要想办法让更多人愿意尝试无人机的智能性还不够

这三个问题的任何一个得到了很好的解决,Mavic 就可能会被超越,不知道下次超越 Mavic 的,会不会是 Mavic 自己呢?我期待着下一个突破性产品的到来。

就像 Mavic 革了精灵 Phantom 的命一样,大疆还是想将明日产品主动抓在自己手中。

于是,大疆开始尝试解决其中一些问题。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 2019 年,大疆叱咤风云,先后推出 RoboMaster S1 教育机器人与 Osmo Action 运动相机,飞速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

而这一年,正好落在汪滔采访中所说的「未来三年左右,让产品变得更加好用」的时间点上。

作为立身之本,Mavic 数字系列在这一年毫无动静,但今后另一个重要系列的首代从 Mavic 系列中衍生出来——DJI Mavic Mini。

这台无人机重量仅为 249 克,无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注册,与同期的 Mavic 2 系列无人机相比,Mini 缩减了机身尺寸,却同样提供了长达 30 分钟的飞行时间,掀起了一阵热潮。

从左至右:大疆 Mini、大疆 Air 2、大疆 Mavic 2

随着首代 Mini 推出的,还有配套的 app——DJI Fly。

相比 Mavic 系列使用的 DJI GO 4,DJI Fly 中集成了一键短片模式,用户只需要在 app 中简单操作,就可以控制大疆 mini 自动完成渐远、环绕、螺旋等操作,并且还提供了快捷视频剪辑和分享功能,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就可以将拍摄的视频处理并分享至朋友圈。

DJI Mavic Mini 的出现,解决了邓雨眠提出的部分难题:

无人机的使用场景有限,要想办法让更多人愿意尝试——Mavic Mini 缩减机身尺寸,减轻机身重量,降低用户带出门的门槛,同时可以避免大多数地区的注册管理;

无人机的智能性还不够——随着 Mavic 配套推出的 DJI Fly 除了遥控器功能外,还置入了不少的智能操作,变得更聪明了。

虽然具体的销售数据尚未公开,但首代 Mavic Mini 之后,其迭代产品迅速脱离了「Mavic」这一命名体系,成为独立的产品线,这无疑证明了 Mini 系列的成功。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解决了部分问题的 Mini,并没有像 Mavic 取代精灵 Phantom 那样取代 Mavic 系列,而是通过巧妙的视频规格限制,与 Mavic 数字系列和 Air 系列形成「高、中、低」三档搭配,全线覆盖面对航拍及摄影爱好者的市场。

这也是大疆将无人机「蛋糕」做大的方法。

让我们再梳理一下大疆的产品迭代。

在第一个时代,精灵 Phantom 系列瞄准专业群体,以稳定性为核心,消除了 DIY 阶段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台工业化、可靠的专业无人机;而在第二个时代,Mavic 系列则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爱好者群体,以便携性和高性能为突破口,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享受航拍乐趣。

在 Mini 系列的初步试水成功后,大疆继续按照相同的思路,去追求更有普及能力的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了带有桨叶全包围、让无人机更安全的 DJI Neo,看到了性能更强、更折叠,也更智能的 DJI Flip。

如果算上 Mini,那么这已经是大疆在入门级别以细微的差别设置的第三款机型。

讲到这里,我想事情已经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每个阶段的环境不同,用户需求不同,产品也不同,但大疆的操作始终很一致——通过设计与技术的手段,让无人机变得更好用,向更多的人、更广泛的群体普及无人机。

天空,可以是每个人的乌托邦

1997 年,重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重庆电视台策划了一部大型航拍纪录片《鸟瞰新重庆》。

当时的航拍方案,是人抱着摄像机,在载人直升机上进行拍摄。

高空全景拍摄还相对容易,但要完成类似穿越长江与瞿塘峡的镜头,则需要直升机在两岸高耸入云的山间低空掠过江面。

这不仅对直升机驾驶员的操控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考验着摄影师的拍摄水平。

狭长的江面通道

2015 年,《鸟瞰新重庆》第七版开拍不久,搭载着两位驾驶员与两位摄制组成员的直升机在梁平县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为影像事业付出年轻的生命。

从人类掌握摄影技术开始,天空俯瞰的画面就像一扇窗,为世界带来全新的理解和叙述方式,为了追求这种特别的视角,人类可谓想尽了办法,也付出了代价。

从十九世纪开始,摄影师需要抱着笨重的胶片相机爬上热气球,冒着风速与重力的双重挑战,努力克服平衡和稳定性的问题,才能进行航拍。随后,人们将相机固定在螺旋桨飞机上,摄影师登机进行拍摄,开创了现代航拍的雏形。而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初,直升机成为最主流的航拍工具。

在航拍技术更迭的背后,是高昂的时间与物质成本,以及难以规避的安全风险,以至于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航拍这件事与普通人几乎没有关系。

直到一个年轻的公司出现,用了十二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产品,稳扎稳打又迅速地改变了航拍成本高、风险高、普及低的境况,让更多的人获得「飞上天空」的权利。

创立之始,我们就拥有一个愿景,希望大疆会成为一个乌托邦。

这是大疆 16 周年品牌宣传片《乌托邦》中传递的愿景。

虽然乌托邦依旧遥不可及,但曾经只属于少数人的天空,正在化为每个人的疆域。

来源:爱范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