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描述已经足够。粉丝很容易对号入座:上世纪一众好莱坞经典女星里,恐怕只有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最吻合这一类天真无邪的童话公主形象。尽管她已离开人世32年,粉丝还是对她念念不忘,将她视作永恒的森林
小鹿一般大、纯、澈的眼睛,白衬衫、黑色高领毛衣,或是七分裤、圆头平底芭蕾鞋,瘦削,单薄,优雅。
以上描述已经足够。粉丝很容易对号入座:上世纪一众好莱坞经典女星里,恐怕只有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最吻合这一类天真无邪的童话公主形象。尽管她已离开人世32年,粉丝还是对她念念不忘,将她视作永恒的森林女神,误入凡尘的精灵。
记者|何映宇摄影|王哲
2024年12月15日,天使降临外滩。由奥黛丽·赫本长子肖恩·赫本·费雷尔发起,红颜会主办、her young和newage联合主办的“亲密的奥黛丽·赫本”纪念展在上海外滩中央广场开幕。
当你步入“亲密的奥黛丽·赫本”纪念展,你仿佛走进奥黛丽·赫本的私密世界,与赫本的家人一同探寻她的精神宇宙。
12个篇章讲述赫本的一生
赫本的出生证
奥黛丽·赫本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人物之一,她也是一位女儿、母亲、妻子、演员和慈善家。肖恩·赫本·费雷尔希望这次展览可以像是挚友之间的细细倾谈,拉近展览对象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因此,这次展览更像是通过一部个人史开启与大众跨越百年的对话。
在奥黛丽·赫本瑰奇人生的脉络里,观众可以体味她所有幸福与挣扎,所有的高峰体验与低潮不安,这位美貌、坚韧与智慧并存的女性,凭借自身的力量,在这个世界留下隽永的个人印记。
2019年,为了纪念奥黛丽·赫本诞生90周年,肖恩先生策划了这个纪念他母亲的特别巡回展览。肖恩先生对《新民周刊》记者介绍说:“这次上海的展览是这个特别巡回展览的延续。我们想要去展示一些体现奥黛丽·赫本精神的东西,这能让大家感觉与她更亲密,让观众更接近她的灵魂。当你参观展览时,你会发现整个的布局,就像是来到我们家的客厅一样。”
本次展览围绕赫本的一生徐徐道来,共展出了12个篇章,超过1200件的展品,诸多影像素材以及展品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展览呈现出的赫本,除了星光熠熠的那一面,还有如同邻家女孩的那一面,可爱、自然、真诚。
小时候的赫本与她母亲
奥黛丽·赫本生前保存了大量的照片,这为举办像这样的一次展览提供了便利。肖恩先生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展览,没有文字解释照片里的这些人是谁,这有点像是中国的书法创作,在创作前,你要先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更好的创作。整个展览的12个章节设计是以我母亲的生命里程碑为节点来设计的,包括我们的祖先、家族的传承、练习舞蹈时期、战争时期、从影经历、与我父亲的爱情婚姻等等。最后一个章节,则是用我母亲的话说是‘我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事业’:关爱世界儿童。”
23岁获得奥斯卡奖
“我的母亲是奥黛丽·赫本。30年后,我继承了她的衣钵,继续点亮她的火炬。作为她的儿子,我很想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我认为,她好像经历了一个现代的童话故事。虽然她早年失去了父亲、也经历过战争,但是她却能从无到有,一举成为20世纪最受人称赞的女性之一。”赫本长子肖恩·赫本·费雷尔这样谈起他的母亲。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东南伊克塞勒区基耶维街48号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她六周大的时候,有一次由于没有及时送医,差点夭折。1935年5月,在奥黛丽·赫本6岁时,她的父亲抛下了她和母亲离家出走。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的她,骨子里很渴望被所有人都喜爱。同年,她进入英国肯特郡埃尔海姆乡的贵族寄宿学校“密斯利登学校”学习,并于1938年毕业。一年后,二战爆发,伴随着战争而来的是饥饿、寒冷、漂泊。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并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这时的她迫切想成为一名舞蹈家。
1940年,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为了避免奥黛丽·赫本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但是这个名字从来未被合法正式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谣传赫本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第三帝国的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奥黛丽·赫本的舅舅更被处决,赫本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数年间,因为食物匮乏,赫本只能经常以郁金香球根为食物,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奥黛丽·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挨的木制舞鞋也没有关系。二战中后期,赫本通过芭蕾舞的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地募捐。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
1948年战后,奥黛丽·赫本与母亲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去到英国伦敦,在这里,她寻找梦想。她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深造机会;同年进入玛莉·蓝伯特芭蕾舞学校学习芭蕾舞。经过数月训练后,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你的条件不会成为主舞者。”这个消息让她破灭了梦想,对她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压力,她转而兼职模特,并且参与歌舞团的演出。
《蒂凡尼的早餐》里的经典造型
肖恩先生说:“由于当时生活拮据,也没有时间沉浸在失望里,她会去电影片场做舞蹈喜剧的群演或者扮演一些小角色。有次她参与一部电影《前进蒙特卡洛》的外景拍摄,恰巧被一个法国著名作家柯莱特看到。由于她刚写的一本书正要被改编成音乐剧推上舞台,还在为寻找一个外表不能太美国化,但也不能太法国化的女主角而发愁。当柯莱特与我的母亲结识后,两个成为了闺蜜。柯莱特把我母亲从欧洲带到了纽约并出演那个音乐剧。这位女性为我的母亲打开了一扇新生活的大门。”
后来,一个星探在纽约寻找《罗马假日》的公主扮演者时,发现了清纯美丽的奥黛丽·赫本。她顺利获得了这个角色。肖恩透露,在这部影片拍摄了几周后,男主角格利高里·派克就打给好莱坞的经纪人,表示后续一定要把奥黛丽·赫本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前面,虽然她目前是新人,但是她日后肯定是要获得奥斯卡奖的。
事实也证明,派克眼光独到。71年前,赫本果然凭借《罗马假曰》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人生的第一个奥斯卡奖,那时候,她只有23岁。
《罗马假日》的回忆
这次展览中,百张独家私藏电影海报首度对外展出,再现奥黛丽的首个奥斯卡颁奖之夜咬指甲、发表获奖感言,当然还有那辆VESPA——71年前,《罗马假日》中的原版VESPA机车真身,也将来到展览现场,与观众进行跨时空的互动。
不过,这辆机车也引出了一段小插曲。现在观众暂时看到的,还只是国内的仿制品。肖恩先生说:“这是拍摄《罗马假日》时使用过的摩托车,这种有一定历史的摩托车想要进入到中国来,只能作为二手车进口,手续就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遇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转换了一种方式,用另一种报关的方式,希望在未来的几周之内,可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并把它尽快运到现场展出。现场的这辆摩托车是国内的一家公司制作的,我们觉得它的颜色和造型特别好,所以我们选择了这家公司的产品来临时代替展出,等我们的原始展品到达之后,我们就会更换展品。”
令人尊敬和喜爱的母亲
正因为这部电影,赫本与肖恩的父亲相识了。
1953年8月20日,在《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格利高里·派克将自己的朋友,演员兼剧作家梅尔·费勒介绍给了奥黛丽·赫本,两人一见钟情。1954年9月24日,赫本与费勒在瑞士卢采恩湖畔的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
肖恩先生说:“我父亲从圣地亚哥赶来和她结识,后续就有了我。我父亲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当他看到了我母亲的价值以后,几乎暂停了自己的事业,以经纪人和丈夫的角色帮助她塑造自己的形象。于是,我的妈妈剪了头发,以一头短发与裤装搭配的风尚装扮,将领先时代的潮流带入时尚业,也引发了无数粉丝的关注。那时的她,其实并不觉得自己很特殊或很美丽,她一生都保持着谦虚。”
1960年7月17日,他们的爱情结晶肖恩·赫本·费雷尔出生了。每部电影8到10周的拍摄周期让她觉得好漫长。于是她在事业鼎盛的时候,毅然决定息影,做全职妈妈专门照顾她的孩子。
肖恩小时候是在庄园中长大的。他见过母亲种果树、做果酱后,带到市场上卖,人们也把她当作平常人对待,这就是她最需要的。“我觉得,她就是在生活中追寻一种简单的状态,以谦虚和感恩的心对待她所获得的大众给予的馈赠。”
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奥黛丽·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1988年至1993年间,奥黛丽·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帮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国家,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
关爱世界儿童
她是如何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呢?肖恩先生说:“我母亲有个表亲,当时是荷兰驻中国澳门领事,他们每年都会在澳门举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相关活动。我母亲的这位表亲就会邀请她去澳门参加活动,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黄先生。在前几天的展览开幕式上,黄先生也亲临了现场。他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在那次活动中,我母亲发表了关爱儿童的演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负责人觉得我母亲特别合适担任基金会大使,就问她是否愿意为他们做更多的工作?我母亲说:‘我愿意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于是就开始我母亲称之为‘我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事业’: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实际上,我母亲关爱儿童的工作,始于中国。”
在肖恩的眼中,她的母亲是优雅的,也是坚强的、负有社会责任感的。虽然赫本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母亲的形象仍然历历在目:“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房子、车子,包括我们自己也会成为墙上的老照片。但幸运的是,我拥有一个至今还被很多人尊敬和喜爱的传奇母亲。”
来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