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下之二十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5 09:08 6

摘要:作书不必因字大而加笔,不必因字小而减笔。颜鲁公东方朔像赞冈八等字,何尝单弱。虽其取法右军,仿楷作署,然而亦其胸中不为大地所慑耳。元人蒋冕作小字千文,苟可借者,尽削偏傍。知后人局量不广,自呈其短。请须自宽,然后游刃。——学力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下的第二十九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279】

作书不必因字大而加笔,不必因字小而减笔。颜鲁公东方朔像赞冈八等字,何尝单弱。虽其取法右军,仿楷作署,然而亦其胸中不为大地所慑耳。元人蒋冕作小字千文,苟可借者,尽削偏傍。知后人局量不广,自呈其短。请须自宽,然后游刃。——学力

【今译279】

书写书法作品,不必因为字大就刻意增加笔画,也不必因为字小就随意减少笔画。颜鲁公(颜真卿)书写的《东方朔画赞》中,像“冈”“八”等笔画简单的字,哪里显得单薄纤弱了?虽然他借鉴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楷书笔法书写题署,但更重要的是他胸中气魄宏大,不被字体大小所束缚。元代的蒋冕书写小字《千字文》时,只要能简化的地方,就把字的偏旁全部删减。由此可知,后人在书法创作上格局不够开阔,反而凸显出自身的不足。所以,书写者务必放宽心胸、拓展格局,如此方能在创作时游刃有余。 (关于学力)

【原文280】

古今临摹取舍,绝然两途。古人不畏无笔势而畏无结构,今人惟笔势自务,而不知结构为何物。毋论唐摹晋帖有结构无笔势为佐证,按淳化、太清二帖,即不过同朝百年间物耳,取舍顿异,何有于今日乎!竟不知笔势人人可以自取,结构非力学则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格调

【今译280】

从古到今,在书法临摹时的取舍方面,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途径。古代的人不担心没有笔势,反而担心没有好的结构,而现在的人只致力于追求笔势,却根本不知道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先不说唐代临摹晋代的字帖,那些字帖有着严谨的结构却在笔势上有所欠缺可以作为证明,就考察《淳化阁帖》和《太清楼帖》,它们不过是同一朝代百年间的作品罢了,在取舍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更何况对于今天的书法情况呢!现在的人竟然不知道笔势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获取、修炼,而结构如果不经过努力学习和钻研就会完全不懂。如今的书法水平比不上古代,这还用得着说需要分辨吗。 (关于格调)

【原文281】

夏已前文字别一世界,周、秦、汉别一世界,分隶草真别一世界,心思智虑,器用取舍,无一物相通。使周秦人作云英蛟鹄,坐见其废;唐晋人作大籀、小斯,判亦徒然。何后之俗竖,握今时纸笔,描成物怪神妖!——格调

【今译281】

夏朝以前的文字,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周朝、秦朝、汉朝的文字,又自成一个世界;八分隶书、草书、楷书等书体,更是另成一个世界。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想法、使用的器具以及对事物的取舍,没有一样是相通的。假使让周朝、秦朝的人书写云英体、蛟鹄体等后世书体,只会白白地看到他们无法完成;让唐朝、晋朝的人书写大篆,模仿李斯的小篆,显然也是徒劳无功。为什么后世那些低俗之人,拿着当下的笔和纸,却描绘出各种怪异荒诞的字体! (关于格调)

【原文282】

状分隶恒言蚕头燕尾,又曰斩钉截铁。邕、邈当其前,繇、鹄得其后。虽然,古人作字,一字之中少画得其前,多画得其后,主画得其前,从画得其后,偏于前则不清,偏于后则不合。

【今译282】

人们描述八分隶书时,常说它的特征是“蚕头燕尾”,又说其笔画如同“斩钉截铁”般干脆利落。蔡邕、程邈在八分隶书发展早期奠定基础,钟繇、梁鹄在其后继承发扬。然而,古人写字时,在一个字当中,笔画少的部分注重体现其在前的布局特点,笔画多的部分注重体现其在后的安排技巧;主笔注重展现前部的气势,辅笔注重处理好后部的呼应。如果过于侧重前部,字的整体就会显得不够清晰;过于侧重后部,笔画间的搭配就会不协调。不清晰只是不合时宜,而不协调则是违背书法法则。

【原文283】

不清乖时,不合乖法。乖时可,乖法不可。俗眼反是,夫复何言。——权舆

【今译283】

不合时宜尚可接受,违背法则则不可取。但世俗之人的审美眼光却与此相反,对此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关于权舆)

【原文284】

不知字学,未可与作篆。不知篆书,未可与作印。作篆可,全篆不可;作印可,全印不可。全篆谓小大长短,全印谓红白阴阳。短篇可,长篇不可;白篇可,红篇不可。——权舆

【今译284】

不了解文字学,就无法深入创作篆书;不懂得篆书,就难以胜任印章制作。勉强创作单个篆字尚可,但创作全篇篆书则力有不逮;制作简单印章可行,而雕琢布局复杂的全印则难以驾驭。所谓“全篆”,指的是篆书创作中字形大小、笔画长短的整体把握;“全印”则关乎印章中朱白分布、阴阳虚实的精妙布局。因此,创作短篇篆书、白文印章相对容易,而创作长篇篆书、朱文印章则困难重重。 (关于权舆)

【原文285】

今不逮古,当缘其情。常论印章何尝不着力趋步汉人,而十不得一者,犹之南人讲经,时时系念敲打官话,即有妙意,因之阻塞。非若京都辇毂间,人但须一心析理,随口而出,如流水行云,任其纵横,可以满志。

【今译285】

如今的印章艺术水平比不上古代,应当探究其中的缘由。人们常常说,在印章创作上,今人何尝不是努力想要追赶上汉代的水准,但往往十次尝试也难以有一次达到理想效果。这就好比南方人讲解儒家经典,时刻惦记着要用官话表达,即便心中有精妙的见解,也因此受到阻碍而无法畅快表达。不像在京城地区的人,只需一心一意剖析义理,话语随口而出,如同行云流水,肆意纵横,便能顺遂心意。

【原文286】

所以后世刻印,即能刻者不能书,能书者不知字义,审义者不能博采,能采者不知邪正,能正者不知变通。人心几何,百计汇集,顷刻取办,何以得佳。然则如何而可,请加学力,徐徐动手。——力学

【今译286】

所以,后世刻印的人,即便有镌刻技艺的,却不擅长书法;擅长书法的,又不了解文字含义;能够审辨字义的,却不懂得广泛采择素材;懂得采择素材的,又无法分辨素材的优劣正邪;能够辨别正邪的,又不明白灵活变通之道。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却想在诸多方面兼顾,将各种要素匆忙拼凑汇集,短时间内就完成作品,这样怎么能创作出优秀的印章呢?既然如此,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答案是要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修养和艺术功底,积累足够的“学力”,经过充分准备后,再从容地动手创作。 (关于学力)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下第二十九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汉墨书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