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茶叶家族的两个极端|吉米平阶

B站影视 2025-01-19 10:05 2

摘要:成都地处川西盆地,这个盆地,不身临其境,体会不到它的形象与贴切。小时候上地理课,老师指着中国地形图:颜色浅的地方,被颜色深的地方环绕,就是盆地。《现代汉语词典》这么解释:盆地,被山或高地围绕的平地。脑子里有了盆地的概念。后来到西藏工作,经常有机会坐飞机在成都、

冬日暖阳。有朋自远方来。这两件事,足以让我的一天别有一番忙碌和充实。

成都地处川西盆地,这个盆地,不身临其境,体会不到它的形象与贴切。小时候上地理课,老师指着中国地形图:颜色浅的地方,被颜色深的地方环绕,就是盆地。《现代汉语词典》这么解释:盆地,被山或高地围绕的平地。脑子里有了盆地的概念。后来到西藏工作,经常有机会坐飞机在成都、拉萨间进出,天气好的时候,你会在川西高原和成都平原(也叫川西坝子)之间,看见突兀出现的横断山脉的邛崃山、龙门山,有如刀砍斧凿一般,矗立在浓浓淡淡的云雾中,恰似那盆子的边缘。眼皮下那点缀着星星点点农舍水塘的地方,就是我们居住的盆子底部了。

这个盆地,到了冬天,经常雾霾重重,难见天日,过去说四川人身材矮小,四川女子皮肤白皙,无不跟缺少日照有关。所以,入冬季,假如有某个晴和日子,你看那些茶园茶馆、广场公园,只要是有见方平地的所在,无不三五成群,拖家带口,呼朋唤友,小朋友放风筝、踢足球,大人们嗑瓜子、喝泡茶,或者麻将一圈,纸牌一圈,或者懒洋洋地打瞌睡、乱翻书,密密麻麻感觉全城人悉数出动,真是不浪费太阳。

这些年有所改变。不知是气候变化,还是生活节奏加快,抑或是兼而有之,那种倾城倾巢的劲头有所缓解,但成都人民对冬日太阳的热爱,发自内心,轻易不会改变。我在成都来回这么些年,自然深受感染,碰到晴天,一定会调整心情和时间表,对应出一些内容。

作者收藏的茶炉

朋友从西藏来,而且不止一位,结伴前来看我。如此一来,我自然要隆而重之:除尘拖地,清理桌面,玻璃茶杯在洗碗机里洗得透亮备用,冰箱里请出密封的茶叶。朋友如约而至,寒暄、夸屋子、献哈达,行礼如仪。坐定之后我开始表演,先用滚水将准备好的玻璃茶杯一一烫过,然后用木勺把适量茶叶投入,将另一个水瓶里备好,已经稍稍降温的开水顺着茶杯壁注四分之一,轻轻旋转,奉上:闻闻,闻闻这味道。

朋友们被我这一番操作,弄得大气不敢出,接过茶杯凑上鼻子闻闻,纷纷说香!

香就对了,且慢。我再把杯子一一续上水(五分之四足矣):再看看颜色、形状。这时可见那片片茶芽随着水流先是直冲水面,尔后徐徐下沉,之后又再起再浮,几经起落,但见茶叶片片直立,在杯中缓缓旋转,叶芽徐徐展开,叶片玉白透明、茎脉翠绿,茶汤也色渐浓郁,氤氲成一杯碧液……

如何?捧着茶杯我问各位。

要死了,搞什么鬼!朋友里面性急的叫了起来:你这是喝茶呢?装神弄鬼呢?

我正色道:你们喝的正经是绿茶中的极品——正安白茶,不郑重其事一点,怕你们如牛饮水,糟蹋了好东西。我说这话开玩笑的成分多。要说珍惜茶叶,恐怕没有谁比得过我们高原人,这层意思我接下来再跟大家解释。

朋友们跟着我的提示小口啜饮,茶味鲜爽,回味甘甜,舌尖上一股淡淡的清香,在暖洋洋的太阳下,细细品味,真是赏心悦目,设若是炎炎盛夏,想必更有一种透心清凉。

白茶,又是绿茶,到底是什么茶?朋友们终于提出问题,这也是此前困扰我的问题。喝过绿茶、红茶、黑茶,普洱茶、乌龙茶、花茶,第一次接触到白茶,是在云南,说是白茶,但是是茶饼,冲泡,回味甘甜;后来又接触到一款,也叫醉茶,粗枝大叶散放,冲泡或蒸煮,有淡淡的窖香,但跟绿茶都不沾边。在我的概念里,白茶,就是发酵茶的一种。

此言差矣!这一次在贵州,见识了真正的白茶,扳正了我的“白茶观”。

贵州的朋友专门带我去了正安白茶的产地遵义正安探访。正安县,地处黔北大娄山脉东北部山区,位于遵义市北部中心地带,北纬二十八度以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这样的自然条件正是正安白茶生长的独特环境。”一路同行的正安茶专家周老师说。这会儿我们正行进在去往土坪镇明星村(社区)的路上,充分体会了所谓“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差异大”。乡间小路仅容一辆小车通过,乡里带路的家用轿车开得如履平地,纵然我在西藏号称走过去往阿里边境底雅乡的“天路”,在昌都高山峡谷之间来来去去的人,也攥紧了车把手。路上碰到两次会车,都得倒车找到稍宽的路面紧错而过。到了目的地,见到此去要拜访的人——伍传军。

六十多岁,清瘦,正在茶园给茶树铺草。“给茶园铺草好处多啦,可以避免雨点直接打击地面,增加土层蓄水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营养。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可以稳定土壤温度,防止茶根受冻,对明年茶树新梢生长好处多。”伍传军说,他已经俨然是一个种茶专家了。问起他如何想到种植茶叶,伍传军告诉我,2008年,政府号召大家种茶树,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动村民组落实200亩白茶基地,两年后茶青交售,一斤就卖到了160元。有的农户收入800多元。全组茶青交售50多斤,卖了8000元。种茶带来的实惠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伍传军因势利导,又带动全组种植麻里湾的第二个250亩基地。2011年茶青价格每斤250元,2012年每斤330元。伍传军又向村里要了四百亩指标,带领全组种植赶路坪第三个基地。在伍传军的示范带领下,村民组一致认为种茶是一条致富之路,主动把自己的田、土、荒山都种上白茶,全组50户270人,人均4.8亩茶园,2023年人均收入18000多元,茶叶收入占一大半。他负责的胜利组成为名副其实的种茶专业村,他也当选了正安县人大代表。

明星村茶园

这中间也有反复。在伍传军靠近茶园的家里,伍传军继续说:因为过去一些教训,像种猕猴桃啦、苞谷啦,都是有号召,跟着哄,没好结果,所以很多人观望,稍有波折,连老子兄弟都不支持他。“干事情要有闯劲,要有信心,更要紧的是要成为行家。”伍传军说,种茶七分靠天气,三分靠管理,这里的气候条件好,管理更要跟上。

与过去一些农作物相比,茶叶种植在体力上要轻松得多。怪不得有乡镇干部这样说,种茶是三代人的产业!怎么理解?他解释道,除了清明前后大量用工,春节回家的青壮年清明后都可以出门务工,茶园的田间管理家里的老人就可以完成,上学的学生也帮得上忙。那位干部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假如一个五口之家,每年三五万的茶叶收入,两个打工五六万收入,家里一个上学的孩子加日常支出五六七万,每年有几万的结余,六七十岁的老人手头有零花钱,加上山清水秀,负氧离子爆表,幸福感是不是满满的?这笔账算得虽然比较粗糙,也不无道理。我在茶园里跟伍传军合影,年龄相当,他整天在田间地头忙碌,日晒雨淋,但皮肤光洁,精神矍铄,足以生动注解。

伍传军拿出自家产的白茶给我们沏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所谓正安白茶。伍传军当然不可能像我前面描述的那样细腻操作,但那些茶叶在水杯里婀娜飘逸,茶色翠绿透亮,还有那袅袅清香,已足以让我倾倒。

正安白茶与其他传统的白茶不同,它的白色来源于品种本身,是绿茶茶类。茶树在早春幼芽呈玉白色,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变成绿白相间。气温超过二十三摄氏度,白化现象就消失,夏秋茶就变成绿色。白茶茶树在每年清明节前的温度环境中发芽,产生DNA断裂,叶绿素不能合成,致使叶面白化,全年仅有一个月采摘、生产周期。适合白茶生长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极为特殊,正安白茶因此身价倍增。品茶期间,土坪镇的女镇长给我普及“正安白茶”知识,刚才就是她开着自家的轿车在山路上行驶如飞,我不禁十分佩服。“那算什么,我们这里85%的家庭有车,个个开得比我好,我这也是在这些路上跑习惯了。”女镇长淡淡地说,继续向我普及:正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达9%以上。在人体不能合成的22种天然氨基酸中,正安白茶含11种,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两到三倍,目前与国内其他产区白茶氨基酸的最高含量相比,要高出三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正安白茶高香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叶底嫩匀,尽展嫩、晶、亮之色,聚香、涩、甘之味。”女镇长如此总结道。

这简直是一个有型有样、精明强干的白茶形象大使!

说起正安白茶的缘起,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1980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有人发现茶园基地有两百多株新生芽叶是白色的,以为得了病害或人为破坏,赶紧上报。上级组织人手,调查观察近一个半月,不存在人为破坏或引种不当,出现异常的茶株也恢复正常。部分茶叶新芽叶周期性白色一事,引起了当时上坝农场加工厂李贵莲的兴趣,她通过长时间观察,大胆尝试,发现所制作的茶叶味道独特,顺便带了一点回县城给原上坝农场场长的父亲品鉴。出于对茶叶的敏感和爱好,父女俩将白化茶叶的茶籽进行育种,繁殖了三分多地,命名为“上坝一号”。2008年底,有关部门将有一定种植面积的“上坝一号”采样送检,得到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权威认定,正安白茶“氨基酸含量高,外形优美,香气鲜嫩,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鲜绿明亮,叶底玉白,独具特色,是难得的绿茶珍品”。正安白茶横空出世,专家和媒体称其为“绿茶瑰宝”“茅台品质”。奇异优良的品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丰富独特的营养成分,是正安白茶不可复制的独特品质,使它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些年,在正安白茶的引领下,正安其他绿茶的价格也普遍上涨。

我的讲述让朋友们大为惊奇,重新审视手头的茶杯,细品它的与众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茶源于中国,这么说大概没有人会反对。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陆羽的《茶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饮茶习惯到饮茶文化,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演变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翻看世界地图,那些早早晚晚的欧洲发达国家,无不地处高纬度,与茶无缘。茶叶最早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逐渐成为沿线国家贵族阶层的饮品。唐代,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品,并发展出独特的茶道。蒙古的战马和商队,将砖茶带至中亚以远,使得茶叶在更广泛的地域内被认识和接受。南宋时期,由于陆上通道被阻断,海上茶叶贸易更加繁荣,商人们将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海船运往东南亚,行销世界。19世纪之前,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到19世纪,饮茶之风已风靡整个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英、法殖民地。被誉为阿根廷的吉祥四宝之一,与足球、探戈、烤肉并列的马黛茶,虽然名字中带有“茶”字,但实际上与中国的茶叶不是一回事。马黛茶属于冬青科,而中国的茶树属于山茶科,两者不是一种科属植物。而风靡全球的“立顿红茶”,则完全是基于市场的一个成功的品牌营销,初衷是将茶叶从贵族饮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所用的原料都依赖进口。茶叶在世界上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一段跨越空间、连接时间的文化交流史。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叶按加工类型可分为绿茶,是不发酵的茶;红茶,是全发酵茶;青茶,青茶也叫乌龙茶,是发酵度为30%~60%的半发酵茶,边缘发酵,中间保青,是“绿叶红镶边”;黄茶,是发酵度10%~20%微发酵茶,基本工艺和品质近似绿茶;白茶,是发酵度为20%~30%的轻度发酵茶,成茶外表披满白色茸毛,呈白色隐绿,这个白茶跟正安白茶不是一回事,我在云南喝过的“醉茶”就是它;还有就是黑茶,是由绿毛茶经蒸压,利用菌群发酵的方式制成,往往要经过二十余天的湿坯堆积,几十道工序制成,便于长途运输,过去主要供边疆和更远的地方,又称边销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云雾缭绕的丘陵、南方温暖潮湿的坡地是茶的世界。茶的故事、茶的传说,对茶叶的推崇乃至膜拜,那些生产制作茶叶的地方自不消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说藏族“嗜茶如命”,大概也没有人会反对,顶多加个“之一”。在高原牧区,一壶温暖醇香的酥油茶,足以抵消环境的高寒。在青藏高原的家庭,几套耐用美观的茶具,几包品质优良的黑茶,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

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的人,无论哪个民族,都会对茶饮趋之若鹜。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面临高海拔缺氧、缺乏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主食牛羊肉奶制品,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疲乏无力的现象,靠饮茶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现在生活好了,避免高脂肪,有人不习惯那个味道,酥油茶可以不喝,但甜茶或者煮茶泡茶,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要说喝茶人口的比例,高原地区和牧区肯定最高。早上起来,熬一壶黑茶,满屋留香,醒脑提神,无可替代,产自四川畅销藏区的黑茶因此又被称为藏茶。

我的这几个朋友,也不光是藏族,但在高原呆久了,都成了藏茶的忠实粉丝,今天这一道正安白茶,可是让他们开了眼界。

藏茶的原料采用四川雅安一带海拔一千米以上高山茶场的小叶种茶成熟全株,规定不能采春茶,任其生长到谷雨前后,才使用特制的小刀割取茶叶,也被称作“刀子茶”。“刀子茶”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五大工序和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紧压成型、陈化等三十二道工艺处理,耗时需半年。依古法炮制,成品黑褐有光,具有红、浓、醇、陈四大特点,经煮耐熬,汤色黄红明亮,饮之神清气爽、不饥不渴、不困不倦,是调节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宋代诗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生动描绘了当时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作为历史上最为悠远的一条“茶马古道”,秦蜀古道在唐宋两朝就成了闻名历史的茶马古道,是连接四川和陇西两大茶马经济区的交通要冲。至晚在唐朝,就有文字记载茶叶在青藏高原流传,从药用材料逐渐演变为日常饮品,宋代更是将茶叶贸易下沉到大众,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和复杂的贸易网络。通过官方控制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榷茶制度,茶马互市,不仅为中原带来了丰厚的税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茶成为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纽带,促进了中华文化交流与融合。

蜀茶是当时藏茶的主体。到了元代,藏茶被称为“西番茶”,在四川成立有“西番茶提举司”。明清至民国时期,控制藏茶的“边引”政策使藏茶的称谓改为“边茶”,藏茶的名称随着时代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高原人群对茶叶的需要,它已经成为高原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品茶界对黑茶的追捧日见高涨,过去不入流的粗茶,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具有持续发酵的特点和十分稳定的色香味效果,储存越久,价值越高,成为茶界收藏和品鉴的新宠。作为全发酵茶,藏茶富含维生素,过去是游牧人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来之不易的茶叶要煮过几道,最后还要将剩余的茶叶喂养牲畜,一点也不会浪费。

除此之外,藏茶含磷、钠、氟等近三十种矿物质,这些元素对人体各器官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藏茶中的纤维素含量高达35%以上,有助于清理肠胃和体内毒素,这些纤维素几乎不含热量,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吸收,达到减肥的效果;藏茶中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和腺嘌呤等生物碱,提神醒脑;藏茶中的氨基酸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精神振奋,舒缓压力、缓解焦虑;藏茶中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和茶多糖等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藏茶中的茶多糖,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等,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藏茶富含茶多酚和类胡萝卜素,是最好的抗氧化剂,延缓衰老。茶多酚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藏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辐射和抗紫外线作用……这么一说,好像藏茶成了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了。但高原民族须臾也离不开藏茶,却是不争的事实。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藏茶是发酵茶,其寒性已大大减少。唐代顾况《茶赋》云,茶能“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诚哉斯言。藏族谚语说:“青稞之热,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这就是高原民族离不开茶叶的原因。

行文至此,我发现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茶叶家族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必须采自清明前后的嫩芽新茶,其纯净光洁之形、水中蹁跹之姿、鹅黄嫩绿之色,颇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少女的清雅;另一个却要等到谷雨时节,是成熟丰盈的绿叶带红苔,恰似上天仙境中的如意宝树。两种茶叶,一种娇贵,需冰柜贮藏,须趁鲜而饮;另一种绵柔,要汗水浸润,赖岁月怀挟,也恰如人生不同阶段的譬喻吧。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