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会猝死?这种毫无征兆的死亡,你真的了解吗?

B站影视 2025-01-18 14:06 1

摘要:在生活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某天,一位 28 岁的软件工程师 a 同学,在健身时突感头晕。教练以为是低血糖,让他喝了糖水,可情况却愈发严重,a 同学开始呕吐,生命体征急剧下降。

在生活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某天,一位 28 岁的软件工程师 a 同学,在健身时突感头晕。教练以为是低血糖,让他喝了糖水,可情况却愈发严重,a 同学开始呕吐,生命体征急剧下降。

现场人员急忙进行 CPR 急救,120 赶到后将其送往医院,医生全力抢救,甚至用上了 ECMO,却依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a 同学被判定大脑全部死亡,无自主呼吸与心跳,所有器官衰竭,死因是心肌梗死。

这一悲剧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猝死案例被报道出来,猝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猝死?又该如何预防呢?

猝死,简称 SD,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其定义却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争议。

1973 年,世卫组织负责病理的研究组提出,猝死是健康人或病情稳定、好转者发生的非暴力性意外,且死亡时间不超过 6 个小时 。但在 1975 年,世卫组织又将其定义修改为发病或受伤后 24 小时内心脏骤停 。

1984 年,相关讨论会上又提出以心跳骤停为定义基础并结合附加条件。

在国内,1996 年陈新教授指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心脏性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一小时内,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目前公认的定义是,平日里看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人,在短时间内(通常是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因自然疾病突然发生的意料不到的自然死亡。需要注意的是,非自然性死亡,如外伤、中毒、自杀、他杀、过敏等引起的死亡,不属于猝死范畴。

一般来说,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CAD 和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约占猝死的一半,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尤其在老年人中;而对于年轻人,心肌病则更为常见。非心脏性猝死中,呼吸系统疾病约占 20%,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从猝死发生的时间来看,40% 的患者死于发病后 15 分钟,30% 死于发病后 15 分钟到 2 个小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 40% 以上,这其中猝死占据了一定比例。

这也凸显了了解猝死相关知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急性胰腺炎是引发非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瑞金医院曾对 445 例成人尸体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死于急性胰腺炎者 24 例,其中符合猝死标准的有 15 例,居 37 例非心脏性猝死病因的首位。这些患者在发生猝死之前,并无休克、心衰等表现,7 例在目睹下即刻死亡,8 例在睡眠中死亡,发病极为突然,毫无前驱症状。

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同样可能导致猝死。

国内有研究分析了 1580 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死亡 455 例,在 6 小时内死亡并符合猝死诊断标准者有 85 例 。此外,糖尿病、淋巴瘤、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在严重状态下,也都有可能引发猝死。

心脏性猝死在猝死原因中占据主导地位。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者存在心脏结构异常,成年病人的心脏结构异常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国家,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经尸检认证,心脏性猝死中死于冠心病者占 40% - 60%,风湿性心脏病占 17% 左右,心肌病占 5% 左右 。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的关键。

16 世纪,一位古埃及医学家在解剖父亲尸体时,发现动脉血管壁上有像麦片粥一样黄黄的物质,便将其命名为粥样。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积越多,致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不稳定性斑块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会诱导局部管腔中的血液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闭塞,使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发生坏死,即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导致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肥厚型心肌病简称 HCM,以心室内的肥厚为主要表现,左心室更为常见。约 50% 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男女患病比例为 2:1 。

它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 “头号隐形杀手”,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时发生猝死的首要原因。在年轻发病者中,先天性遗传因素约占 1/3。肥厚的心肌会使心脏向外射血的出口变窄,排血量减少,尤其在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肌变得更厚,出口更容易被挤压闭塞,从而导致心脏停搏。

此外,过劳也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过劳死源于日本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指劳动者正常工作和生活规律被严重破坏,体内疲劳蓄积,进而引发致命的病理状态,由过劳触发心血管事件导致猝死。直接促成过劳死的 5 种疾病依次是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

研究表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发生过劳死的概率更高。

不容忽视的性猝死

性猝死,本质上大多还是因心脏问题或脑卒中导致的猝死。

它常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各种心脏病的人,因为性生活时的高度兴奋易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电生理不稳定,从而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猝死。对于脑动脉硬化的人,性生活时血压骤升,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而猝死。

性猝死往往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兴奋和饮酒等因素有关。据统计,美国每年有 500 - 1000 人死于性猝死。

在我国,虽无准确统计数据,但性猝死现象也时有发生,且死者多为男性,酒后、婚外性行为、男女年龄差异过大等情况下,发病率较高。

猝死的发生迅速且多数患者缺乏明显征兆,给预防带来极大困难。

但部分患者在猝死前还是会有一些迹象,如心脏性猝死患者发病前可能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咽部哽咽、吞咽困难、出汗、胸闷等,最常见的征兆包括浑身无力、头晕、胸闷、晕厥、窒息、突发倒地、呼之不应、抽搐等。

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猝死的威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在公共场合,如能正确使用 CPR 和 AED 等急救设备,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条生命。

生命无价,预防猝死,从现在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文本来源@神奇菌汤锅 的视频内容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