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阐明太极拳体用的三个阶段、层次。即着熟、懂劲、神明。其实,这也符合所有搏击术的客观训练程序,仅修辞不同而已,也可解释为初级功夫、中级功夫、高级功夫。与现代搏击比较,太极拳在三阶段的修炼技术,既有相同之处,随着功夫深入,却大相径庭。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阐明太极拳体用的三个阶段、层次。即着熟、懂劲、神明。其实,这也符合所有搏击术的客观训练程序,仅修辞不同而已,也可解释为初级功夫、中级功夫、高级功夫。与现代搏击比较,太极拳在三阶段的修炼技术,既有相同之处,随着功夫深入,却大相径庭。
所谓招熟,就是技击动作,中国传统武术喜欢称之为“招式”要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唯一的方法就是千锤百炼,太极拳要求“经年累月的盘架子”,就是单式、单式的串联(套路)要反复练习。拳击、散打、综合格斗、泰拳、巴西柔术等,概不例外。当然,个人禀赋也是成长因素之一。
在招熟锤炼过程中,立身中正须贯穿始终。无论中外搏击术,教练员或师傅都会严格要求运动员,中国人叫徒弟,严格遵守。为此,太极拳前辈创造出许许多多警示语,比如:低头猫腰,拳艺不高;双目平视;提顶吊裆等等。其实,所谓立身中正也是一种功夫,老外叫身体核心稳定性。总而言之,优秀的教练、师傅,会在运动员、徒弟,千锤百炼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叮嘱,不要低头猫腰。
上面说过,再往下,就不一样了。老外、包括现在国内的搏击运动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作力量、速度、爆发力、柔韧性、稳定性等功能性训练,以强化综合体适能。
反观传统太极拳,再强调一下,是传统太极拳,而非当下的太极操。开始转向意念修炼。太极拳名家王长海先生总结,叫“寓意想象之中”,而且要求贯穿太极拳修炼之始终。
在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阶段,传统太极拳和现代搏击的技术大同小异,都叫练,就是重复。再往下,现代搏击术还是练,继续重复。而传统太极拳,则开始炼,即冶炼,放弃量的堆积,或者是放弃肌肉收缩力的训练,转而修炼意。因为,民国之前的中国武术家,执着的相信,意即是力,且能量远远大于肌肉收缩力。
传统太极拳并非放弃力量、速度、爆发力、核心稳定性、柔韧性,而是修炼方法、技术体系远远高于源自西方现代搏击术的训练体系。比如:练拳时,意想在水中游泳,初期以两手感知水的阻力、粘性。大约一到两年左右,会扩展至全身,身体进退和左顾右盼成块状,即所谓整劲。
整劲形成后,再想象在即将融化的冰面或悬崖边打拳,周边皆是觅食的猛兽。你既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平稳,防止跌落至冰窟或悬崖;又要调整呼吸,千万不要惊动冰面上下左右的猛兽。这就是太极拳前辈说的:练拳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如此修炼数年,内功必然精湛。即,仅内动,就能保持身体核心稳定,激发出爆发力,松活弹抖力量等。
但,以上修炼及其消耗真气,须以以站桩来补充。且站桩的时间要超过操拳的两倍以上。此谓练养相兼。顺便说一下,传统太极拳站桩的修炼方法和技术,与当下网络流传的所谓站桩,完全是两码事儿。
传统太极拳的站桩技术,修炼的标的物是真气,标准是打通奇经八脉,全过程需至少一年封闭修炼。真气充盈后,方可炼意,王芗斋先生叫试力。换言之,真气是意念修炼的基础,缺乏真气去试力,叫装腔作势。没有贯穿意念的所谓套路练习,叫太极操。
总结一下:所谓招熟,首先是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全部过程要求立身中正。其次是意念修炼,寓意想象之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盲人无仗,将身法、步伐、呼吸、力量、速度、爆发力、稳定性等逼出来,或者叫激发出来。以最小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继而达到又大动、到小动、最后不动。外形不动,体内却汹涌澎湃,暗劲形成。
来源:理性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