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杜兰:建议文科开编程基础、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导论课……

B站影视 2025-01-17 21:46 3

摘要:近日,关于“文科消亡成为全球性浪潮”的话题引发热议。据有关媒体报道,不少国家面临着人文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下降的问题。近年来,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这是否意味着文科衰弱已经不可避免?“文科消亡论”蔓延,如何理性审视文科困境?2025广东两会上,多位

近日,关于“文科消亡成为全球性浪潮”的话题引发热议。据有关媒体报道,不少国家面临着人文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下降的问题。近年来,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这是否意味着文科衰弱已经不可避免?“文科消亡论”蔓延,如何理性审视文科困境?2025广东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对此话题展开热议。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常委、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爱因智能科技董事长杜兰:建议文科开设编程基础、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导论课程

我在科技行业从业多年,近几年我也专注于AI科普,确实能感受到这几年狂飙突进的科技浪潮。AIGC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变革,催生了大量的高薪岗位,自然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都更多向理工科倾斜,文科领域所获的投入难免相形见绌。

但文科真的会消亡吗?我觉得不会。文科是人文学科的统称,与理科一样,它也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进化。人类文明的很多思想,从古希腊的哲学到东方的儒家经典,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唐诗宋词,这些都是文科,是文明的智慧结晶,当然不会消亡。

当前不管是“文科无用”,还是“文科消亡”,更多都是从就业、变现、市场的角度来评判的,但事实上,越是在这样的数字化时代,越需要文科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社会价值塑造以及批判性思维培育等功能的引导,需要文科来帮助大家形成共识,例如社会治理、新科技的价值观塑造以及规则体系的构建等。

科技赋能文科研究向“数字人文”发展

当前,科技发展对文科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传统文科研究就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定性研究和逻辑推演,但现在的大模型都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进行数据分析。比如在历史研究里,GPT-4o就可以快速分析海量历史文本,找出语言使用或事件记录的隐性规律。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文科研究逐渐向“数字人文”的方向发展。

第二点,一些依赖语言、逻辑分析的传统文科职业,比如翻译、编辑、律师、教师,正面临AI的替代或补充,AI可以直接生成教学内容,AI翻译正在越来越准确和成熟,大模型的高效性使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点,技术也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各类推荐算法影响甚至重塑着大众的喜好和消费习惯,当前AI能够生成的内容也已经横跨文字、图像、音乐、视频等多个领域,允许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创造、传播和消费文化内容,甚至能够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本身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载体发生了变化,媒介即信息。

当下文科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传统文科的对口行业,像传统媒体、线下广告等,受互联网冲击严重,岗位萎缩,薪资自然受限。社会大众认知偏差对此也有影响,认为理工科直接创造产品、技术,价值立竿见影,文科则是“务虚”的。

不过我认为,这只是阶段性局面。现在随着大家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需求也会逐渐提升。比方说,现在盲盒等文创产业的兴起,IP运营还有一些沉浸式文旅项目实际上非常需要有创意、懂文化的文科人才;在电商直播行业,文案策划、主播话术设计等岗位,文科人才也有一定优势。

文科教育需重构课程体系

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科教育应如何与新兴技术以及理工科结合,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首先,我认为需要重构整个课程体系,将编程基础、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也纳入文科教育,现在人工智能辐射到的领域越来越多,未来就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所以文科学生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基本技术工具,既能提升实际的工作效率,也能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教育形式上,校方可以引入AI虚拟助教,辅助教师答疑解惑,尤其是在文学、历史这类知识体系庞大的学科,虚拟助教能24小时在线,随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在历史、考古、文学等课程中,也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增强课程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在研究方法上,理工科在研究中注重量化和准确性,常常以数据驱动,通过实验、统计和建模来验证假设。当前大模型产品层出不穷,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当然也是可以用在文科研究中的,例如用文本分析工具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或通过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力。

在思维模式上,理工科具有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强调以具体问题为出发点,逐步分解为小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文科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已知条件推导未知结论,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解决问题。

当今部分高校推出了文科+理工科的交叉学科,这是很有前瞻性的做法。因为这样能拓宽学生就业面,例如学“生物+伦理学”的学生,既懂生命科学前沿,又能把控科研伦理尺度,不管是科研机构伦理审核岗,还是药企研发协调岗,都能胜任。

不过弊端就在于,当前相对应的教师人才并不多,师资整合的难度也大,文科教授与理工科教授知识体系差异大,联合授课容易“各说各话”;课程容易变成简单拼凑。

要想深度融合,高校需要建立跨学科教研中心,打破院系行政壁垒,共享实验设备、科研经费;鼓励师生组队做跨学科项目。

文科可反哺科技更好、更规范发展

如今应该如何引导社会重新认识学习文科的重要价值意义?

我们对文科的理解不能太过狭隘,实际上,文科的价值贯穿了人类生活始终。首先,文科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文学、历史还有语言等这些学科的存在,才让民族的记忆、先辈的智慧得以代代相传,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在塑造社会价值观上,文科就更加重要了,因为它能指引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我再举个例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依赖着美国市场和核心技术飞速发展,很快就称霸全球,甚至开始挤占原本被美国垄断的市场。这自然很快就招致了美国的打压,而因为整个产业对于美国的高度依赖性,导致美国对日本实施制裁和打压时,日本企业就显得十分被动和无力。这本质上就是没有在思想层面意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只解锁科技树的后果。同时,日本文化对“工匠精神”相当执着,这在大型机时代使得日本相关产品拥有高质量、长寿命的优势,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更新、更快、更高性价比才是市场的追求,最终,日本的互联网产业也倒在了自己的文化局限中。

文化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打破思想上的禁锢,人类才有动力从旧文明上发展新文明。

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更需要在文化层面配合纳入更多的思考,以反哺科技更好、更规范地发展。比方说,当AI可能侵犯隐私、加剧数字鸿沟时,文科就站出来,用伦理、政策法规约束技术走向。现在AI已经引发了很多争议,就说明大家对文科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足,我现在做AI科普,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AI,而不是盲目地抵制AI。

在理工科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文科素养。第一,工科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工具化”的问题,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帮助完成论文或提高技术能力的工具性课程,而忽视人文相关的内容。这种过度实用主义的倾向,导致学生视野狭隘,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创造性解决能力。

当年苹果公司在设计iPhone时,不仅注重硬件性能,还从艺术与人机交互的角度追求简约美学与用户体验,这种融合了艺术与技术的产品设计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二,这是一个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的进化、普及速度其实是远超当年的个人电脑和手机的。过快的技术发展难免带来与社会的割裂。理工科学生通过学习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形成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从而在创新过程中考虑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技术注入温度。

比如在智能家居设计中,工程师可以通过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合作,深入了解特殊人群的需求,从而开发更加人性化的产品,如带有语音控制功能的设备以便视障人士使用。

第三,英国课程理论学者麦克·扬提出,“强有力的知识”不仅指掌握学科中的专门知识,还指能够联系实际、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而当前的理工科教育中,“强有力的知识”常常因课程设计的单一性而被忽视。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将专门化的技术知识与广泛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培养系统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哲学思辨素养也不可或缺,就像AI,如今很多AI科技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就会提前考量算法偏见、隐私侵犯问题,避免技术被滥用。

采访、文字整理|记者 陈亮海报|肖莎 方沂昕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