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升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万道霞光从秦岭高处缓缓滑将下来,铺满青青的麦田,欢快地跳进黄河里,扬起金色的浪花,发出鸣溅溅的嬉闹声,将人们从睡梦中唤了起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站在潼关古城向北眺望,不尽黄河之水天上而来,在此处转了一个90度的直角,牵手渭水洛河,折而向东,直奔沧海。
初升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万道霞光从秦岭高处缓缓滑将下来,铺满青青的麦田,欢快地跳进黄河里,扬起金色的浪花,发出鸣溅溅的嬉闹声,将人们从睡梦中唤了起来。
与山西风陵渡隔河相望,地处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港口社区东街的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商铺林立,街道洁净,四下望去,各式各样“中国红”将黄河岸边的村庄装扮得别样美丽,春节的喜庆扑面而来。
闯荡
冬日的清晨,甚是清冷,游客们还没有到来。里里外外洒扫清除一番,店家就早早忙活起来。
位于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一个小店里,一对夫妻已经将店里收拾得窗明几净。门口刚出锅的卤肉还冒着热气,香味从塑料门帘的缝隙里挤了出来,在街道里弥漫开来,令路过的行人脚步慢了下来。
“外边冷,赶紧进来喝杯热水暖和一下。”客人刚一进门,店主便热情招呼着。
清晨客人不是太多,趁着这个当口,记者便和店主闲聊起来。38岁的郑小博面容清瘦、不善言辞。他卸下卫生防护罩,将手擦洗干净,才坐了下来。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秦东镇和河南交界处的十里铺村人。祖祖辈辈就靠种地为生,到了父亲这辈,也没有改变。全家四亩地,除了小麦玉米,再就是靠着黄河水种上一些萝卜青菜,一年到头算下来,手里没有几个闲钱。
“我虽然是个农村娃,但是看着国家一年比一年好,心里一直盘算着一定干个啥事情,不再像我大(父亲的关中方言)一样面朝黄河,在土里刨食吃。”提起创业的经历,郑小博把头扭向一边,若有所思。
“这有啥不好意思的,当时我看上你就是觉得你能成事。”就在他略显迟疑的片刻,妻子郭阿蒙从后厨探出身子,笑着鼓励他,6岁的儿子依偎在妈妈身边。郑小博回过头,没有了起初的拘谨,开始回忆起自己和妻子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有喜悦,有困难,有成功,更有温暖。
高中毕业的那段日子,郑小博内心始终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事。2010年,从咸阳商贸学院大专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闯荡,一个人跑到北京干物流。
“一个月下来4000多元,在当时不算少了。可是一个人在北京,没个落脚,心总是飘的,最终还要回去的,还不如趁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段日子里,他一直琢磨着回家创业的事情,到底干啥心里也没个底。直到他从互联网上获悉到一条信息,西安阎良有一个学校食堂窗口招租。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到西安,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创业
这一干就是几年,郑小博终于有了8万元的原始积累。
在一次逛街的过程中,郑小博发现西安街头有了潼关肉夹馍店铺,生意还不错。当时他想,自己是潼关人,从小就吃肉夹馍,如果做起来,味道肯定地道。有了这个念头,恰好在南昌创业的一个同学说那边发展好,邀请他过去。
“我最后决定在南昌开一个潼关肉夹馍小吃店。”郑小博于是赶紧和父亲商量。
“大,我想在大城市开个潼关肉夹馍店,你看行不?”
“唉,我看恐怕不行,咱这农村人的吃食,人家城里人估计不习惯。你就把现在的事干好。”在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眼里,这事有点儿不靠谱,但是郑小博铁了心想试一下。
“你实在想干,就四处多看看,到时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学习肉夹馍制作。”拗不过儿子,父亲通过熟人介绍他去了县城一个名气不错的店铺当学徒。
三个月的时间里,郑小博用心学习琢磨,很快掌握了潼关肉夹馍的基本标准:和面要软硬合适,揉光擀薄,卤油要抹匀,卷要结实,揪剂子(做馒头时长条形面团分出来的小块)大小一致,馍要擀圆,烙馍黄而不焦,炭火要旺,烤馍蓬而香酥。
“出门做生意一定要本本分分,可不能弄虚作假,就像咱农村人种地一样实实在在。”带着父亲的叮嘱和8万元积蓄,2016年“五一”过后,郑小博便赶往南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他投资5万元租了一个商场档口,开了一家“陕西味道”,一天流水2000多元。短短三年,便积累了50多万元。这期间,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结识了同龄的郭阿蒙。
“他是我妹妹的同学,我觉得他能吃苦、有思想、人本分,跟了他,日子差不到哪里去。”提起丈夫,一旁的妻子满脸的自豪与幸福。
2018年11月,两人回到十里铺村举办了婚礼。
返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去过西湖没有,想不想去?”
“想。”
回想起当年一天晚上冷不丁的一句话,郭阿蒙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丈夫这句话另有深意。
时间不长,两人就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去了杭州,首先去了杭州师范大学门口。
“你有想法咱就干。”征得妻子同意,夫妻俩开始租房。2019年春天,他们在京杭大运河附近的杭州大厦租了一个铺面,投资40多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开始的两个月时间,生意火爆。疫情开始后,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一年下来,多年积蓄全部打了水漂,家里就剩下了一辆面包车。一年后,夫妻俩决定回到十里铺,在杭州只留注册的一个商标——“唐泰厚”潼关肉夹馍。
那年,他们在家乡过了最为踏实的春节,但两人创业的念头从未停歇。
“听说县上现在大力发展潼关肉夹馍产业,镇上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租了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再次把我们‘唐泰厚’的招牌立起来。”
“之所以叫作‘唐泰厚’,是因为相传潼关肉夹馍鹊起于唐朝,‘泰’寓意国泰民安,‘厚’寓意做人要厚德载物。”郑小博说。接过丈夫的话,郭阿蒙告诉记者:“县上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得太快了,潼关名气更大了,游客量多了,生意好了,和我们一样在外的陆陆续续都返乡创业了。说心里话,国家政策好,只要心里有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出彩。”
如今,夫妻俩已经有了三个店,一年下来收入30多万元。
“过几年,我想着回到十里铺,把我们村发展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郑小博笑着说。
“肯定行,新农村正需要你们这些有思想能吃苦有闯劲儿的年轻人。”对于郑小博的想法,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汤健民很是赞同。
正午时分,街区的客人们渐渐多了起来,夫妻俩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