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期>【芜检文苑】丁书婷 | 我的端午记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03 18:13 5

摘要:厨房里,缺块角的木质锅盖上热气袅袅,如井口般大小的铁质大锅里泛绿的热水翻滚沸腾,一个个用麻绳扎紧的粽子鼓胀着叫嚣......这是幼时关于端午节最深的记忆,等到粽子完全熟透之后,曾祖母就会从锅炉边慢慢走出来,在掸尽尘灰后,用尽力气唤来在外玩耍的孩子们,以便我们第

芜|检|文|苑

文字是心灵的倒影

亦是时光的琥珀

这里有笔尖流淌的所思所感

有书页褶皱里的故事回响

亦有生活波澜间的微光碎影

愿每一次阅读

都能遇见灵魂的共振

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01

厨房里,缺块角的木质锅盖上热气袅袅,如井口般大小的铁质大锅里泛绿的热水翻滚沸腾,一个个用麻绳扎紧的粽子鼓胀着叫嚣......这是幼时关于端午节最深的记忆,等到粽子完全熟透之后,曾祖母就会从锅炉边慢慢走出来,在掸尽尘灰后,用尽力气唤来在外玩耍的孩子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吃到箬竹叶下的糯米粽。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不愿意吃那又黏又硬的糯米饭,但总在曾祖母拐杖还未完全落下前屈服。看着我们与那黏嗒嗒的箬竹叶斗智斗勇,听着我们在探寻到被包裹的各种各样的粽馅后,爆发出的惊喜欢呼声,曾祖母如释重负般挪动着她的小脚,在最近的板凳上挨坐下来,于热闹处自言自语道“娃们无病无灾又一年啰”......仿佛我们剥开的不是粽叶,而是尘封在曾祖母内心深处从不外露的美好祈愿,品尝的不是清香的糯米,而是健康顺遂的人生。

后来,我也如同渴望踏浪而行的众多少年一样,独自背负行囊走在异地求学的路上,端午节带来的更多的是能够回家的欣喜。每当我拎着背包坐过四五个小时的火车,再转乘客车回到村子里,远远的,就能看到自家院子里的簸箕里晾晒着准备包粽子的米。

遗憾的是,母亲还未来得及从曾祖母那里学会包粽子的手艺,所以每次的“包粽子大战”母亲都得喊来邻居大娘帮忙。热情地邻居大娘每次进屋后,都要往里屋探出半个头叫嚷着“丫头,回家了啊”,还未等我回应,就一屁股坐在了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小凳上开始了包粽子“教学”。

我亲眼看着母亲从频频弄破箬竹叶到驾轻就熟地将粽叶挑上、抚顺,再到如同绣花般竖折出棱角分明的粽子,然后从旁边的脸盆中拿出经过严格挑选且早已泡好的稻草,将粽子一道道扎好打结,最后顺着故意留长的稻草结将一个个粽子搓成粽串儿。看着忙碌地母亲,我总是有些不忍心地喊着“吃不吃粽子不要紧,哪用得着这么麻烦”,她却故意责怪我“傻丫头,节不过啊”......仿佛这是灯火可亲处必备的仪式感,氤氲而起的不仅是粽香,更是心有所依、身有所归之所。

三个星期前,当我淹没在工作和琐碎日常时,女儿的老师告知我,女儿需要在幼儿园第十六周的升旗仪式上担任主持人并发表《五月五,过端午》的演讲。在拿到整整一页纸的演讲词后,我犯起了难,如何跟四岁多的孩子讲明白“端午节”,如何让玩兴正浓的孩子记住那页规整逻辑的词句?

于是,我尝试着从饭桌上的白米粽讲起,告诉她端午节的由来;从她自己挑选的香包讲起,告诉她端午节的习俗;从她爱听的“吃粽子,赛龙舟,雄黄酒,摆桌头。挂艾叶,戴荷包,五彩线,腕上绕”童谣讲起,告诉她端午节承继的祈愿与祝福。

当女儿稚嫩的童声在主持台上响起“端午节不仅是美味的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要记住这个传统,更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仿佛讲述的不仅是纪念与传承,更是一代代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

作家冯骥才曾有过一段话“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个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端午节,是每个中国人的,而每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端午记忆。

文 丁书婷

本期编辑 余鲸苗 审核 郭 晨主办/芜湖市人民检察院

来源:芜湖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