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
【作者简介】庄德水,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既要结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化改革要求,又要遵循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规律,引领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铸魂育人的政治使命,不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教育家精神思想深邃隽永、内容科学丰富,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有机统一体,进一步彰显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底蕴,体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特征,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体现了教育家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教育报国之本。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教育家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品质,犹如一部无形的教科书,对学生产生最生动、最深远的影响。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对育人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应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加强自我修养、涵养德行,发挥“为经师,更为人师”的示范力量,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管理服务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育人品格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走进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资质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通过启发思维、润泽心灵,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表现为教育家坚持终身学习、探求真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需求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本分、一种精神追求,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教育形势和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知识“活水”。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不仅是利他的、指向学生的,也是内在的、一种职业自觉。爱是教育的灵魂,强调情感联系和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善、互动、信任、尊重的关系,用爱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赤诚情怀,自觉把对党和国家的挚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融为一体,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人梯。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教育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赋予教师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精神标杆。教师要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以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引导学生在感悟、领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教师要树立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培育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践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立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问题,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经验进行高度凝练,也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引领,为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本质是培养人才,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立德”方面,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力量源泉。教育是引导,也是服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正如《什么是教育》一书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创新育人观念,提高育人能力,自觉将教育家精神渗透教育全过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从中汲取价值力量,涵养精神世界。在“树人”方面,教育家精神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内涵,与新时代教育“树人”工作内在相通、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家精神融入“树人”工作,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不仅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升教育的育人质量,而且也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建成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
高质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根植教育家情怀、展现教育家魅力,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纯粹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敬业的精神激励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教师深入研究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与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洗礼中、在实践锻造中,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强国建设事业当中。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形象,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新要义、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模范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自觉捍卫职业尊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教育家精神能够引导教师改进工作作风,逐渐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更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客观评价学生表现,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目标,也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期待,对教师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弘扬教育家精神,旨在坚守教育的人民立场,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从而实现发展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能够促进广大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自身职业的时代重任,肩负起教书育人、塑造灵魂、传承文明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在教育实践中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更重要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全社会对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认同,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让更多的教育家竞相涌现,让更多教育家的才能充分展现。
三、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途径。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重在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广大教师增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党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引领,保证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家精神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彰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为此,一方面,在思想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让教师善于从政治上看待和分析教育问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养的必修课,作为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任务,使教师把握其深刻内涵、做到知行合一,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发挥党委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管方向、谋大局、抓关键的作用,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师工作、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促进教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各方面,以深厚的教育情怀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持机制。教育家精神是对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育人理念的系统总结,彰显了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育家精神融入机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真正做到用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成长、用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行为、用育人智慧激发学生潜能、用躬耕态度激励学生前行、用仁爱之心滋润学生心灵、用弘道追求滋养学生人格,陪伴学生走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建立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采取适宜的评估方法与切实的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引导教师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评价考核与激励引导并重,将教育家精神纳入队伍规划、人才管理、管理考核、职业生涯管理等工作流程之中,让教师感受育人初心,增强情感体验、信念认同和行动认同。强化督导考核,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巡视巡察、“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细化教师评奖评优体系,设立党建思政、人才工作、科研工作、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专项奖励项目。三是完善教师的保障机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强化教师队伍能力锻造,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育人效能。教育家精神为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提供了思想引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其基础在于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一是提升教师的政治能力。教育家精神是专业发展的航标,应充分挖掘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内涵,坚持多措并举、多维推进,加强教师的政治能力建设,增强教师的育人主动性和自发性,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家精神,成就自身高质量的教育人生,从而打造一支具备过硬的政治定力、坚定的政治信仰、严明的政治纪律的铸魂育人“大先生”队伍。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科研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互动的过程,更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去感召另一种思想和心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化育涵养、砥砺激发,只有真切地展现于日常实践之中,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的力量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发展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教学指导、学术发展、学习资源服务等工作,建立开放、协同、联动、多样化的教师激励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平台,项目化推进学科培训、研究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统筹数字资源建设,全面创设泛在学习氛围,为促进教师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提升教师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积极应对新科技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智能教育、精准教育工作。营造支持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工作环境,推动课程资源和育人元素的结合,拓展师生交流空间。挖掘社会资源支持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校社关系,更高效、精准对学生进行“画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制作:范丽君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