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表哥跑运输,雨天遇一老人拦车,表哥下了车,结了一桩好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3 00:17 5

摘要:"接,明天一早准到。"我表哥周建国放下大哥大,眼望窗外倾盆大雨,心里盘算着夜里赶路的事。

雨夜相遇

"周师傅,还接不接这活了?明儿个五点就得装车!"电话那头急切地问道。

"接,明天一早准到。"我表哥周建国放下大哥大,眼望窗外倾盆大雨,心里盘算着夜里赶路的事。

九九年的夏末,东北的天总是这样,说变就变。

表哥那年三十有二,靠着一辆解放牌货车,在辽沈一带跑运输。

那是个特殊的年头,改革开放二十年,国企改制如火如荼,下岗工人排起长队去人才市场找活路,能有一门手艺傍身的,便是有福气的人。

我家祖上是农民,父亲那辈赶上知青返城,分到了县城一家机械厂。

表哥技校毕业,学的汽修,进了同一家厂子,赶上工厂不景气,早早地拿了两万块钱买断工龄。

许多同事拿着那笔钱发愁,有的开了小卖部,有的摆了地摊,表哥却攒了几年钱,添了父母的一些积蓄,买了辆二手货车,自己跑起了运输。

这一行风里来雨里去,虽然辛苦,但收入稳定,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建国啊,早点回来,路上小心点。"母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放在桌上,又给他塞了两个卤蛋和几个大葱。

表哥匆匆扒拉几口,系上工作服的扣子,戴上那顶褪了色的鸭舌帽。

"妈,我得赶夜路,明早县城那边有活等着,您早点睡,别惦记。"表哥把碗一推,抓起钥匙就往外跑。

"带把伞!这鬼天气,下得太大了!"母亲在背后喊。

"车上有雨衣呢!"表哥的声音已经消失在院门外。

雨越下越大,打在挡风玻璃上,发出密集的啪啪声。

表哥开着那辆老解放,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艰难前行,雨刷器左右摇摆也难敌暴雨侵袭。

车灯只能照亮前方几米远的路面,再远处就是模糊一片。

转过一个弯道,前方隐约有个人影在招手,表哥本想装作没看见,心想这大半夜的,山路上招手搭车的人多半不简单。

可当车灯照射过去,他看清了那是个白发老人,衣衫湿透地站在雨中,手里还提着个塑料袋。

表哥是个心软的人,犹豫了一下,还是踩下了刹车。

"这鬼天气,上哪去啊老爷子?"表哥摇下车窗问。

老人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凑近车窗:"小周?是小周吧?"

表哥一愣,借着车内的灯光仔细一看,原来是李德山老爷子。

李德山是表哥常送货的村子里的人,以前在公社当过会计,后来分田到户了,就回家种地,村里人都敬重他。

"德山爷,这大半夜的,您这是去哪啊?"表哥赶紧推开车门,让老人上车。

"我闺女病了,住在前面新安镇医院,我得去看看她。"李德山把手里的塑料袋放在脚边,袋子里装着几个苹果和一件干净的衣服。

表哥递给他一条毛巾:"擦擦吧,别着凉了。"

"谢谢你小周,这么晚了还遇见你,真是老天爷照顾。"李德山接过毛巾,擦着花白的头发。

"德山爷,您闺女啥病啊?怎么突然住院了?"表哥把车重新发动起来,继续向前开。

"心脏不好,听说昨晚发作了。她一个人在医院,我这心里急啊。"李德山的眼中满是焦虑,手里的毛巾拧得紧紧的。

"您闺女在新安镇工作?"表哥记得李德山有个女儿,但从来没见过。

"嗯,在纺织厂当会计,跟我当年一个职业。"李德山苦笑了一下,"她妈走得早,我把她拉扯大,好不容易考上了中专,分配到了镇上工作,这些年也没让她受啥苦,怎么身体还是不好。"

新安镇离县城四十多公里,若是为了赶明早的活,表哥本该直奔县城。

可转念一想,那边的货也不差这一晚上,送老人去医院要紧。

"德山爷,咱先去医院看看您闺女,我这车慢,得开一个多小时呢。"表哥说道。

李德山点点头:"慢点开,安全第一。今天真是遇上好心人了。"

雨打在车顶上,噼噼啪啪地响,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李德山说起他女儿小时候的事,说她从小聪明,学习好,就是身体不太好,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不算太严重。

"巧云这孩子,心眼实诚,就是太要强,有啥事都憋在心里,不爱麻烦人。"李德山叹了口气,"这次住院也是厂里同事给我捎的信,她自己一个字都没说。"

"巧云?"表哥念着这个名字,觉得好听。

"是啊,李巧云,盼着她像云彩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李德山看着窗外黑漆漆的夜色,"可这孩子命苦,小小年纪就没了娘,跟着我这个老头子过日子。"

表哥沉默了一会儿,说:"德山爷,现在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嘛,您闺女又有工作,有文化,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但愿如此吧。"李德山的眼中透着一丝忧虑。

到了新安镇已是夜里十点多,雨小了一些,但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

医院门口的路灯下,一个穿着浅蓝色外套的年轻女子正站在那里,似乎在等人。

李德山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巧云!"

女子回头,看见父亲,惊讶地跑了过来:"爹,这大雨天您怎么来了?"

"你这孩子,病了也不说一声,要不是厂里小王告诉我,我还蒙在鼓里呢!"李德山心疼地看着女儿。

李巧云二十八九岁的样子,中等个头,瘦瘦的身材,虽面色苍白但气色还好。

她看到父亲身边的表哥,有些疑惑地问:"这位是?"

"这是周家小周,运输队的,正好路过,把我捎过来的。"李德山介绍道。

表哥冲她点点头:"你好,我姓周,周建国。"

李巧云礼貌地笑了笑:"周师傅,谢谢你送我爹来,这么晚了,还下这么大雨。"

表哥摆摆手:"举手之劳。德山爷是长辈,这都是应该的。"

他注意到李巧云的眼睛很有神,说话声音轻柔,举止落落大方,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巧云啊,你这病怎么样了?医生怎么说?"李德山迫不及待地问。

"没大事,就是心律不齐,医生让我明天再复查一下。"李巧云安慰父亲,又问,"爹,您吃饭了吗?"

"吃了,村里老张家吃的。你呢?在医院吃了没有?"

"我刚从食堂回来,正想去宿舍拿点东西。"

表哥看天色已晚,医院探视时间可能也过了,便问:"巧云同志,你是住院呢,还是回宿舍?"

"医生说我情况稳定,可以回宿舍休息,明天再来复查。"李巧云解释道。

"那我送你们回宿舍吧,这雨天打车也不方便。"表哥主动提出。

李巧云的宿舍在纺织厂家属区,离医院不远,是一栋六层的楼房,她住在三楼。

家属区安静得很,只有几盏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偶尔有狗叫声从远处传来。

雨已经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李巧云的宿舍是一间不大的单间,很简朴,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墙上贴着几张明星照片,床头放着几本书,有《平凡的世界》,桌上放着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李德山坐在唯一的椅子上,表哥则站在门口,有些局促不安。

"周师傅,您坐,我去烧水泡茶。"李巧云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暖瓶。

"不用了,不用了,我还得赶路呢。"表哥摆摆手,却注意到她床头还放着一瓶药。

"你这病要紧吗?"表哥关切地问。

"小毛病,从小就有,习惯了。"李巧云轻描淡写地说,却掩不住眼中的一丝忧虑。

"习惯了不等于好了,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好好休息。"表哥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我多嘴了。"

李巧云笑了笑:"没事,谢谢关心。"

表哥看了看手表:"德山爷,时间不早了,我先走了,您好好照顾巧云同志。"

李德山站起身:"小周啊,这么晚了,你去哪啊?"

"我得赶到县城,明早有活要干。"表哥回答。

"这大半夜的,又是刚下过雨,路滑,你还是在镇上住一晚吧,明早再走。"李德山劝道。

表哥想了想,确实有些累了,开了一晚上的车,眼睛也酸胀。

"那我去镇上找个旅店。"表哥点点头。

"前面拐角有个招待所,便宜干净,你可以去那里。"李巧云提醒道。

表哥道了声谢,转身要走,李巧云突然叫住他:"周师傅,这么晚了送我爹过来,真是太感谢了。这是我家的地址和电话,以后有机会来镇上,可以来坐坐。"

她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

表哥接过纸条,小心地折好放进衣兜:"一定,一定。"

招待所确实不远,是一栋两层的小楼,门口挂着"新安镇招待所"的牌子。

表哥要了间十块钱一晚的单间,洗了个热水澡,躺在硬板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脑海中总是浮现李巧云的模样,那双明亮的眼睛,那温柔的声音,那朴素的穿着。

"真是个好姑娘。"表哥自言自语道,翻了个身,强迫自己闭上眼睛。

第二天一早,表哥起床洗漱完毕,本想直接赶往县城,却鬼使神差地又去了医院。

他站在医院门口,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走了进去。

刚到心内科门口,就看见李德山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手里拿着一份检查单。

"德山爷,巧云同志检查结果怎么样?"表哥问道。

李德山抬头,见是表哥,笑了:"小周啊,你还没走啊?巧云正在医生那里呢,说是没啥大碍,就是要定期复查,按时吃药。"

"那就好,那就好。"表哥松了口气,又有些不好意思,"我这是路过,想问问情况。"

李德山看出表哥的心思,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周啊,我看你对我闺女有意思吧?"

表哥脸一红:"德山爷,您说啥呢,我们才第一次见面..."

"老头子我活了这么多年,年轻人的心思,一眼就看得出来。"李德山笑着说,"我年轻时也遇到过一个姑娘,因为犹豫没把握住,后悔了一辈子。缘分这东西,来了就得抓住。"

表哥不好意思地笑了:"德山爷,您看出来了。巧云同志挺好的,我确实..."

"行了,别解释了。巧云这孩子心地善良,就是太要强,身体又不太好,需要人照顾。你小子看着老实本分,有手艺,有自己的营生,我看行。"李德山话里有话。

这时,诊室门开了,李巧云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药袋。

"爹,医生说我没事了,这两天在家休息就好。"她注意到表哥,有些惊讶,"周师傅,您怎么还在这?"

"我...我这不是担心你吗,想看看检查结果怎么样。"表哥老实回答。

李巧云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谢谢你,检查结果挺好的。"

表哥鼓起勇气问:"那个,你这两天休息是吧?我...我能请你吃顿饭吗?就当感谢你们父女的照顾。"

李巧云看了父亲一眼,李德山点点头:"去吧,难得小周这么热心。"

三人在医院附近的小饭馆吃了顿简单的早餐,表哥主动提出送李巧云回宿舍。

"周师傅,您不是要赶到县城去吗?"李巧云问。

"没事,再晚一会儿也没关系。"表哥笑着说。

李德山看了看表哥,又看了看女儿,眼中满是欣慰:"你们年轻人聊,我先回村了,有趟顺路的拖拉机。"

送李巧云回宿舍的路上,表哥问了许多关于她的事情。

原来李巧云毕业于沈阳的一所中专,学的会计,分配到新安镇纺织厂已经六年了。

她喜欢读书,喜欢听收音机,每天晚上都要听一会儿评书才能入睡。

表哥告诉她,自己初中毕业后上了技校,学了几年汽修,在县城机械厂工作了几年,后来厂里效益不好,拿了买断工龄的钱买了辆货车跑运输。

"你一个人跑车,不累吗?"李巧云关切地问。

"习惯了,这年头能有份稳定的营生就不错了。"表哥笑着说,"就是常年在外,家里老人有时候挺担心的。"

"你父母都健在吗?"

"都在呢,就我一个儿子,还有个妹妹,嫁到县城南边了。"

"你今年多大了?"

"三十二,大了点。"表哥有些不好意思。

"不大啊,男人三十一枝花呢。"李巧云笑了笑,"我今年二十九了,也不小了。"

"你...有对象吗?"表哥鼓起勇气问。

李巧云摇摇头:"厂里有介绍过几个,但都没成。可能是我这身体的原因吧,谁也不想找个病秧子。"

"别这么说,你这不是挺好的吗?"表哥连忙安慰她,"再说了,找对象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心意相通,其他都是次要的。"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宿舍楼下。

表哥看着李巧云上了楼,才依依不舍地开车离开。

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好,哼着小曲,连县城那边等着的活计都抛到了脑后。

到了县城,表哥赶紧去装货,老板埋怨他来晚了,他也只是笑笑,说路上遇到点事。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表哥特意绕道新安镇,每次都会去看看李巧云。

有时候带点水果,有时候带本书,李巧云总是很开心地接受他的小礼物。

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熟,李巧云也渐渐对表哥敞开了心扉。

她告诉表哥,自己从小体弱,母亲早逝,父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好不容易考上了中专,有了固定工作,却始终放不下父亲一个人在村里。

"我想把爹接到镇上来住,但厂里分的宿舍太小了,爹也舍不得离开种了一辈子的土地。"李巧云叹了口气。

表哥听了,心里有了想法:"你要是不嫌弃,可以搬到县城来住,我在那边有套小房子,是单位分的,虽然不大,但够住。县城离你们村也就二十多里路,你爹想回去种地也方便。"

李巧云惊讶地看着他:"周师傅,你这是..."

"叫我建国吧。"表哥有些紧张,"巧云,咱们认识虽然不久,但我对你是真心的。你要是不嫌弃我这个粗人,咱们...咱们处对象吧。"

李巧云脸红了,低下头没说话。

表哥以为她不愿意,有些失落:"你要是觉得太突然,可以再考虑考虑。"

"不是的,"李巧云抬起头,眼中含着泪水,"我就是怕连累你。我这身体,可能不能生孩子,而且还要经常看医生,吃药..."

表哥握住她的手:"这些都不重要。我只想和你在一起,照顾你,和你一起照顾两家老人,过平平淡淡的日子。"

李巧云感动地点点头:"那...我答应你。"

表哥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当即决定去李巧云家见父亲,正式提亲。

李德山早就看出两人的心思,见表哥来提亲,笑得合不拢嘴:"好事啊,好事啊!我早就盼着巧云能找个好归宿。"

按照当地风俗,表哥给李巧云家送了彩礼,虽然不多,但也是他的一片心意。

李德山本不想收,但表哥坚持,说这是对老人的尊重。

两人的婚事定在当年十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

婚礼很简单,在县城摆了十桌酒席,请了两家的亲友和表哥的同事。

李巧云穿着一身朴素的红色旗袍,表哥穿着新买的西装,两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婚后,李巧云辞去了纺织厂的工作,在县城找了份会计的活,虽然工资比原来少了点,但离家近,也能照顾家庭。

表哥依然跑他的运输,但不再跑长途,主要在周边县市活动,每天都能回家。

李德山起初不愿离开村子,但架不住女儿女婿的劝说,最终还是搬到了县城,偶尔回村里看看自己的田地。

生活就这样平淡而幸福地继续着。

一年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巧云怀孕了。

医生警告她,以她的身体状况,生孩子有风险,建议流产。

但李巧云坚持要这个孩子,她说:"这是我和建国的爱情结晶,无论如何,我都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表哥既担心又高兴,每天变着法子给李巧云补身体,买了很多营养品,还专门请了一个月嫂照顾她。

十月怀胎,李巧云终于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虽然产后身体虚弱了一段时间,但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很快就恢复了。

孩子取名周安平,寓意平安幸福,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笑和温暖。

李德山抱着外孙,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好孙子,像外公,聪明着呢!"

表哥看着妻子和儿子,心中充满了感激:"巧云,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完美的一个家。"

李巧云笑着摇摇头:"是你,在那个雨夜停下车,给了我和爹一程温暖的车,也给了我一生的幸福。"

表哥常说,人生的幸福,有时候就藏在一个雨夜的偶遇里。

那个看似平常的决定,那个随手的善举,却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一个幸福的家庭。

多年后,周安平长大成人,考上了大学,表哥和李巧云送他去学校报到。

在火车站,李巧云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子,记住爸爸的话,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力所能及,就伸出援手。"

"就像爸爸当年帮助外公那样?"周安平笑着问。

"对,"表哥拍拍儿子的肩膀,"人这一辈子,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遇到生命中重要的人,可能就在你停下脚步帮助别人的那一刻。"

火车缓缓启动,带着周安平驶向远方,也带着他父母的嘱托和期望。

回家的路上,李巧云靠在表哥肩上,轻声说:"建国,这些年辛苦你了。"

表哥握紧她的手:"傻瓜,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日子。"

窗外,夕阳西下,染红了半边天空,就像二十多年前那个雨夜,命运之神为他们点亮的那盏温暖的灯。

来源:森林里的捕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