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中国音乐学院联合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音乐家协会共同策划主办,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中国乐派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共同承办的,以“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为主题的2024传统音乐盛会中,7场各具风格的演出、1场高端
日前,由中国音乐学院联合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音乐家协会共同策划主办,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中国乐派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共同承办的,以“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为主题的2024传统音乐盛会中,7场各具风格的演出、1场高端国际学术论坛、10余次高水平国内外专家讲座等,是国际、国内民族音乐人回馈社会的有力行动,为音乐教育的普及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更为推动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共同见证了民族音乐的历史脉络、未来展望与交融之美。
为传统音乐人才实践构建展示平台
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中国音乐学院自创立之初就肩负着培养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创作和表演人才的重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
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中国音乐学院深知,构建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中国传统音乐展演、展示平台,对树立专业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充分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未来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面实现文化自觉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为此,在2024传统音乐盛会期间,学校组织了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活动,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180多所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院系、中等艺术学校的师生支持,吸引近1600人报名。通过线上初评,海选出近500位优秀演奏人才。中国音乐学院更是突破地域与学术资源壁垒,先后邀请了225人次来自国内音乐院校、艺术院团的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作曲家担任评审专家,评委全程通过电脑机选来确定,初评评委背对背打分,极大保障了评委来源的代表性、广泛性和展演评审的公正性,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人才展演交流严谨把关,为打造高规格展演平台保驾护航。
对于此次展演活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表示,这是一次旨在挖掘与发现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音乐会,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发掘更多才华横溢的民族器乐演奏者,为中国民族器乐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丰富国内艺术院校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表示,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目的是要把中国音乐做出品牌,为中国音乐的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在国潮国乐蔚然成风的当下,中国音乐学院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举办展演与音乐盛会,我们是站在中国的音乐学院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角度,这是首都一流艺术院校的责任。展演总监审、胡琴演奏家姜克美认为,本次音乐盛会精心设置的民族器乐展演活动,为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现才华、切磋技艺、交流互鉴的平台,为培养青年民族音乐人才、展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音乐学院还在终评后举办了“承继之光”主题音乐会,参演本场音乐会的学生皆是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中的获奖选手。中国音乐学院希望用高规格的艺术展演平台扶持、培养音乐人才,为获奖选手提供展现才华、成长发展的机会。为此,此次音乐会邀请了享誉世界的指挥家叶聪、刘沙、李心草分别执棒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十位国乐大师王以东、李玲玲、周东朝、李光陆、魏蔚、赵家珍、宋飞、张维良、赵聪、王中山轮番登场,携手中国音乐(民族器乐)展演的参与者共同演绎国乐经典作品,“传帮带”“大手拉小手”的演出安排点燃了承继之光的亮丽花火,托举起了国乐的未来之星。
传统音乐人才发展连接世界与未来
除了为传统音乐人才实践构建了展示平台,此次传统音乐盛会还通过国际论坛、工作坊、大师班、讲座等形式与教学和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聚焦传统音乐的实践、研究及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旨在构建一个集音乐人才培养、艺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高质量平台,让学生浸润于传统音乐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传统音乐的交融与碰撞,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音乐人才。
其中,世界音乐系列工作坊由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联合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音乐学系、作曲系、国乐系、声乐歌剧系成功举办。来自7个国家的30余位音乐家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进行交流。此次系列工作坊紧扣“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主题,强调了文明对话与文化互鉴的双向性。7个国家的音乐家们以丰富的传统音乐形式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传递了多样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不同文明间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理念。各国音乐家也从中国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中汲取灵感,为其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系列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世界各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展现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多元、包容、创新的全球音乐文化注入了新活力。7个国家的音乐家们在校期间,还与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国际交流合作处共同举办了“音相聚 乐北京”——世界音乐专场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世界音乐盛宴。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传统音乐盛会期间,中国音乐学院还邀请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国际传统音乐舞蹈学会等共计100余人,组织召开了主题为“传统音乐研究新定位”的国际论坛。论坛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当代传承”“世界传统音乐的现状与全球对话”“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回顾与未来展望”三个议题,包含主题发言与圆桌论坛两种形式。与会专家通过研讨交流与思想碰撞,催生了众多关于传统音乐的学术观点与创新思路。此次论坛不仅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也为中国与世界传统音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育人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
艺术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理论课程是构建艺术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实践是塑造艺术人才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熔炉。因此,中国音乐学院在日常培养传统音乐人才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践育人,做到了既有“讲台”也有“舞台”。
自2010年起,中国音乐学院推出了“艺术实践周”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艺术实践周活动期间,学校各院系也会结合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为了培养更多“厚基础、重实践”的艺术人才,中国音乐学院还以讲座、大师课等方式邀请专业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到学校去讲课,把他们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天彤老师组织的“新山歌社”每半个月就会邀请一位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口传心授,与学生们当面讲授演唱技法,并当堂实践、发现不足。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走进演出场地,通过沉浸式方式学习、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理论知识更加具象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比如,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国韵戏曲社的学生,在副教授袁环组织下走进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观看戏曲演出,在唱、念、做、打的精彩演绎中,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不仅如此,组织学校师生登台演出,参加实践也是中国音乐学院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业界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将象牙塔的“围墙”逐渐打开,引导越来越多的师生亮相社会舞台,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到校外,体验不同的行业领域,深入体验生活,提升对艺术功能的多维认知,在创作生产一线夯实专业技能,提高艺术本领,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从艺道路上走稳走实。中国音乐学院2023级声乐歌剧系学生尹曦曼就多次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在她看来,对于民歌学习者而言,语言是风格,风格是特色,要想掌握好民歌的风格,把民歌的意境、韵味演唱出来,除了掌握民歌中方言的发音技巧外,还要对民歌的历史背景、背后故事有所了解,暑期社会实践可以让她从课堂走到民歌艺人中间,丰富阅历、增加文化厚度。
民族器乐人才也是传统音乐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以民族音乐的时代发展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着力增强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据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杨靖介绍,中国音乐学院从单纯的“一对一”教学拓展为现在多种形式的教学,包括“一对多”“多对一”及室内乐独奏、大型合奏等,同时在“一对多”“多对一”小型集体课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增加讨论和观摩的教学环节,为教师的互相学习和学生的主动思考、自我认知提供平台和空间。
中国音乐学院在传统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学校“产研学用”的协同发展,以此提升、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2023年12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艺术实践中心,以校歌剧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创作部、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为建设主体,服务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与行业内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有机联动的一体化创新机制。此外,学校还分别与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四家文旅部直属的文艺院团签约,建立了高校与文艺院团全方位战略合作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优秀音乐学子打造艺术实践的专业平台。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根据艺术人才发展特点,立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阶段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既要扎根华夏大地也要放眼世界。传统音乐不仅要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还要与世界交流,实现文明互鉴。为此,自2010年以来,学校主办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发起成立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打造“中国音·中国乐·中国年”新春文化品牌,让世界人民聆听中国之声、领略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世界各地传统音乐人才培养的交流,为学校今后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借鉴。
实践育人与国家文化事业同频共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文化强民族强。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建校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德艺双馨、挺膺担当的文艺人才不断探索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的教育之路。
步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在守正创新中继续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与传承。为此,中国音乐学院践行学校“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初心与担当,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作为,勇担文化使命,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服务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精彩篇章。
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现场,还是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抑或在外国领导人访华、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任务中,都能看到中国音乐学院师生的身影。学校广大师生以实际行动锤炼责任担当品格,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出贡献,奏响时代乐章。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弦歌不辍。中国音乐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仁爱、诚信、博学、精艺”的校训,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改革等方面勇于实践、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续奋力书写高等艺术教育的国音答卷。 文/顾昕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