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同济学子17年日记见证科技兴农梦成真,捧回多个全国金奖

B站影视 2025-01-14 22:34 3

摘要:从4岁开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2级本科生潘翎洁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一写就是整整17年。30多本日记本,近1400页电子日记,17年不间断的记录,见证了她田野里长出的科技兴农之梦一步步变成现实,也无形中督促着她坚持公益志愿,赠人玫瑰,手有

从4岁开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2级本科生潘翎洁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一写就是整整17年。30多本日记本,近1400页电子日记,17年不间断的记录,见证了她田野里长出的科技兴农之梦一步步变成现实,也无形中督促着她坚持公益志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日前,她获得同济大学2024年“励志之星”荣誉称号。

在潘翎洁的日记中,总离不开乡土记忆。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她走过了插秧的清晨、晒谷的午后和割稻的黄昏,汗水与泥土交织,构成她的童年回忆。“当我六点半爬起来的时候,发现爷爷奶奶早就已经到田里好久了”“昨天看爷爷的手,上面全是裂纹”......记在日记里、疼在心里,潘翎洁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要让干农活变得更轻松。2013年,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以后一定要发明机器,什么农活都可以干!”

2022年8月,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梦想,她来到了同济大学。助农的方式有很多,她决定发挥专业所长,以设计兴农。

在潘翎洁的家乡泉州,永春篾香声名远扬。她为这个海上丝路的香氛密码设计了IP形象,并且衍生设计了文创产品。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她还设立了共创工作坊,制作乡村印象照片集,搭建AI设计绘本工作流,把邻居哥哥返乡创业成为“优秀新农人”的故事做成绘本,用青年的方式传播乡村故事。

积累一定专业知识后,潘翎洁想做得更多。她了解到,家乡还有很多小农户也面临着成本高、控制难、效率低的难题。于是她加入了学校“智绘农稷”团队,从事绿色智慧无人农业研究。

从调研、研发、试验到落地,团队成员无数次在车间埋头至深夜,精益求精。其中,潘翎洁负责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制作展示视频等工作。最终,团队研发的农机让作业效率提高了3倍,节省了几十万元成本,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多个全国金奖。

看着小农机走向更多的田间地头,潘翎洁感慨万千:曾经写在日记里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我的梦想成真了,是不是能带着更多人一起追梦?”一路走来,得到过不少师长帮助的潘翎洁想把走过的弯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于是,她担任朋辈导师和小班主任,并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B站等平台分享学习生活经验,为大家答疑解惑,至今已陪伴了百余名同学。

繁重的课业外还要挤出时间整理经验分享,偶尔她也会感到疲倦。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邮件:“学姐你好!我对目前的时间安排和未来规划有些迷茫,正好看到朋辈导师这个活动中有你……”原来,一位学妹专门找教务老师询问了她的邮箱。“我当时特别感动,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受到如此肯定。”在潘翎洁看来,大学生活不应该只有学习,还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每周,她都会花一定时间做志愿公益,目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300余小时。

从校内走向更大的平台,她担任同济大学仲英公益促进协会学生骨干,加入由22所高校组成的唐爱大家庭,希望带领更多人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志愿公益项目。她还与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携手寻访乡村,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一起筹办三校支教,贡献青年力量。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为社会奉献的感觉。收到别人的一声谢谢或者一个温暖的笑容,会很快乐。”潘翎洁说,起初只是想让更多美好绽放,最后发现自己手有余香。

如今,潘翎洁依旧保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周能写1万字以上。每隔一两个月,她就会把它们整理成书,时不时翻看,回顾自己充实的生活。坚持写了17年的日记,见证了潘翎洁梦想成真的轨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我会继续坚持,为智慧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潘翎洁说。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