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凤:念好“知、辨、慎”三字诀 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

B站影视 2025-01-14 13:52 3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语言文字积累和语用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以审慎的心态对待中小学生“玩梗”。“网络梗”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聚力,完善优化青少年的话语体系,提升语言文字的教育质量

青少年时期,是语言文字积累和语用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以审慎的心态对待中小学生“玩梗”。“网络梗”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聚力,完善优化青少年的话语体系,提升语言文字的教育质量

近年来,在与中小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他们口中传出“YYDS”“666”等新词,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了解孩子们的网络语言时,也真切感受到网络“亚文化”到了需要格外关注的阶段。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较2023年增长742万人,其中10-19岁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可见,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主力军”,而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被网络语言“梗住”。

近段时间,笔者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了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问卷调研,共有5186名学生参与问卷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梗”的认知、理解与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的复杂性。总体看,“网络梗”越来越被青少年接受,而且低龄化现象比较明显。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网络梗”的频繁使用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甚至会削弱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应用能力。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笔者发现青少年“玩梗”存在“知之不明、辨之不深、用之不慎”的问题。为什么“玩梗”?有的学生认为有趣,沟通简单、便捷,有的学生认为“大家都这么说,有共同语言”,是“网圈”内朋友之间的交流密码,可以“隔断”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可见,青少年“玩梗”有“跟风式、拿来式”的特点。

对于“网络梗”,需要辩证看待。一些契合主流价值,具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的“梗”,能够带给青少年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一些空洞无物、简单粗暴、低俗恶搞的网络“烂梗”,却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梗阻”。所以,我们要从溯源、过滤、应用的维度,指导青少年适时、适度借“梗”造“梗”,让“网络梗”与时俱进、娓娓动听,促进主流价值的宏大叙事模式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流行形式。

首先,念好“知”字诀,了解“网络梗”前世今生。知是行之始。新媒体时代,广大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网络语言成为他们日常用语乃至生活的一部分。知晓“网络梗”的前世今生,就成为当下青少年的必修课。学校、家庭以及新媒体平台,都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网络梗”,形成自觉溯源意识,明白网络梗有优劣之分。一方面,学校层面可以开展“网络梗知多少”的知识普及活动,向学生展示优质“网络梗”,让他们感知“网络梗”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要切实关注孩子“玩梗”情况,既要示范性使用“网络梗”,也要针对孩子交流过程中“玩梗”进行甄别引导,净化孩子日常用语环境。

其次,念好“辨”字诀,明确好坏之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工具。一些“网络梗”的叙事风格备受青少年喜欢,这就需要家校进一步引导青少年理性思辨,合理取舍。比如,小学高年级、初中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辩论、主题班队课,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深度对话之中辨别“好梗”与“烂梗”。创设“网络梗”主题情景剧,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用“梗”必须有边界,改变孩子用“梗”就能拉近人际关系的认知,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烂梗”会让自己远离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让学生在思辨中了解常用的借“梗”造“梗”路径和方法,在言语实践中“祛魅”,自觉抵制与主流价值契合度不高、有变质变黑倾向的“网络梗”。

最后,念好“慎”字诀,注重合理使用。中国的语言文字优美且博大精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青少年时期,是语言文字积累和语用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以审慎的心态对待中小学生“玩梗”。“网络梗”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聚力,完善优化青少年的话语体系,提升语言文字的教育质量。

学校要借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的建设,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谨防过度用“梗”导致失语。社会层面,要以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为契机,打击网络黑话,创设一个鼓励多元化表达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全民读经典,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语言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家庭层面,家长“玩梗”可以拉近亲子关系,但要“用之有度”。

知之、辨之、慎之,念好三字诀,才能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