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调味料越来越贵?

B站影视 2025-01-13 14:54 2

摘要:那时候欧洲、日本的传统调味料市场都在萎缩,相反牛汤块、鲣鱼精一类的复合调料市场在增长,于是荣耀中就想,能不能用鸡作为原料,生产一个复合型调料。

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厨房里的调料越来越多了?

其实看做饭博主的视频就能察觉了。过去做饭很简单,只需要酱油、醋、味精、盐这些基础款就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蚝油,搞里头,味极鲜,搞里头,鸡精,搞里头。

当然这些都还不算啥,新一代的调料更是夸张,要么是什么古法酿造的酱油,要么是添加了名贵食材,例如松露、松茸等等。

并且主打的全是0添加,纯天然,健康概念,要代替传统的酱油、味精和盐。

我有一个健康守恒定律,就是当一个产品号称健康时,它的售价就开始不健康了。

这种调料品种越来越多,花头越来越多,且价格越来越贵的现象,我称之为调料通货膨胀。

所以这期内容,我来聊一聊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且为传统调料正名。

在众多要挑战味精的调味料里,鸡精显然是最出名,也是最成功的一个。而提到鸡精,就不得不提到太太乐。

1984年,风起云涌的一年,后来太太乐的创始人,当时刚准备下海经商的荣耀中前往河南南乐县参加扶贫工作。

这个贫困县里农产品并不多,但是土鸡特别便宜,当地老书记就希望荣耀中帮忙能把鸡卖出去。

荣耀中本身就是一个食品科学工作者,之前担任副厂长的无锡第三制药厂就是生产味精的,所以对调味料的升级换代非常熟悉。

那时候欧洲、日本的传统调味料市场都在萎缩,相反牛汤块、鲣鱼精一类的复合调料市场在增长,于是荣耀中就想,能不能用鸡作为原料,生产一个复合型调料。

于是在当年年底,荣耀中研制出了「鸡精」的雏形,并且在三四年后建厂投产,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太太乐。

很多资料说,太太乐在90年代成了鸡精行业的龙头企业,但这个说法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太太乐作为鸡精的发明者,也才刚刚起步,鸡精这个品类都还没真正建立,在风起云涌的90年代调味料市场里,还不算什么。

例如在94年,太太乐的鸡精产销量刚刚突破三千吨时,莲花的味精,年产量已经达到10万吨了,莲花才是真正的明星企业,直到98年上市,成了味精第一股。莲花后来的衰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大家如果有兴趣,我再找机会专门做一期讲讲。

而此时的太太乐,还在因为提高产量建厂导致的资金断链焦头烂额。于是,并购狂魔雀巢出资收购了太太乐80%的股份(2016年,雀巢将剩余20%股份也收购了)。

所以实际上是在千禧年后,鸡精和味精才开始逐渐攻守易形。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2000年后,太太乐的电视广告投放明显多了起来。

大家对太太乐鸡精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广告,那必然是著名的鲜上加鲜。

广告里,旁白说100年前人类发明了味精,20年前太太乐创造了鸡精,今日,太太乐倡导鲜上加鲜,画面中,则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往锅里加入致死量的各种复合调料。

时至今日,这则广告已经成了经典鬼畜素材。但是请注意,在00年代,鸡精正是打着「健康」的擦边球,踩着味精上位的。

其实从鸡精诞生起,对标味精就是其核心策略。早在1986年,《无锡日报》上就出现了一篇题为《食后不口渴的味精将进入千家万户》的消息。针对的,显然就是食用味精会口渴的说法。

而这种暗戳戳的表达,几乎存在在太太乐早期的所有广告之中。除了一直提到自己健康,提鲜之外,就是不口干。

甚至在07年的一则广告中,奶奶给孙子做饭,孙子大喊一声,奶奶烧的菜,吃了口干,换成鸡精立马没问题了:这是暗示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太太乐的营销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国人的心理。尤其「鸡精」这个概念非常具有迷惑性。

在味精这类鲜味调料发明之前,中餐鲜味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吊高汤。而但凡是吊高汤,鸡往往是核心原料之一。

同时呢,鸡汤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补品,我们小时候如果住院,多半是要送一碗鸡汤的。所以鸡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又鲜美,又健康。

那鸡精鸡精,鸡的精华,给人感觉就是拿鸡肉磨成的粉,和鸡粉混淆,听着就纯天然,和化工味浓重的味精,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事实上呢,鸡精当中普遍认为的天然成分——也就是鸡粉——的含量并不算多。依据《鸡精调味料》中定义,鸡精是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所以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鸡精不仅不是味精的替代品,而是在味精中加入更多其他成分的调料后,健康自然的神话,自然也就不告而破。

有趣的是,曾经味精致癌的谣言,也因此反射到了鸡精的头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鸡精与味精一样,都被安上了致癌的标签。

曾经标榜健康的鸡精,也被调味料的后浪们,用几乎同样的手法,打入了「不健康」的范畴当中,也可谓是造化弄鸡。

不过,这种借用天然食材来标榜鲜味的手法,也并非太太乐首创,甚至谈不上第一。在这个领域,我认为蚝油,无出其右。在不替代任何调料的情况下,生生开辟了一个新赛道,把自己挤进了大众厨房之中,成就了酱料王国李锦记,AKA无限极之父。

蚝油诞生的故事与许多民间小吃类似,带有典型的「传奇」色彩,据说是创始人李锦裳在为客人烹调蚝肉的时候忘记关火,白色的蚝汁被煮成咖啡色,结果意外的鲜美。于是在1888年,李锦裳创立了李锦记蚝油庄。

但是,这个传说中用蚝煮出来的蚝油,跟我们现在吃的玻璃瓶装,永远无法精准倒出用量的粘稠物体,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厨房里常见的蚝油,首先跟油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随手拿起一瓶蚝油,看看配料表就知道,蚝油主要成分其实是蚝汁、白砂糖、谷氨酸钠、黄原胶、焦糖色等等。

而所谓蚝汁,就是将蚝肉蒸煮以后,拿走蚝肉,把剩下来的汁水进行浓缩提取得到的。有人开玩笑说是生蚝的洗澡水,也不是没有道理。

有煮过生蚝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生蚝煮出来的水,其实是一种近似豆汁的暗绿色,也并不粘稠。之所以能变成蚝油的样子,其实是因为加了焦糖色,还有黄原胶一类的增稠剂。

不过,「蚝油大王」李锦记真正发家,其实靠的不是蚝油,还是酱油。毕竟相比蚝油市场,酱油市场要广阔得多。直到2019年,蚝油的渗透率也只有22%,远低于酱醋类的99%。

正是因为认清了这个现实,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才选择开发酱油,以及XO酱、叉烧酱、虾酱等等。

蚝油的渗透率虽然不算高,但市场增长率却很不错,在19年的是细分赛道里,同比增长最快的调味品。

另外插一句,同年下跌最厉害的是鸡精。

我们确实也能看到,很多做饭视频里,现在都多了「加蚝油」这个步骤,以至于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做菜习惯性加一点蚝油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蚝油作为一种调料,地域属性非常明显,看文章的各位,对蚝油流行程度的感知一定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对广东地区的朋友们来说,蚝油或许早就是日常调料了,但对北方的朋友可能就未必。

蚝油开始流行,显然跟粤菜的输出有很大关系。在我个人看来,广东在输出调料方面,本身是具备很大优势的。

广东地区本身在使用调料方面,就异常丰富,跟广东人吃食材分类很细致一样,对调味料分的也非常细致。像叉烧肉要用的叉烧酱,柱侯牛腩堡要用的柱侯酱,潮汕牛肉锅搭配的沙茶酱等等等等。

甚至生抽与老抽的分类,也是广东人依据酱油发酵时间长短做出的区分,所以在把调味料推向全国这件事上,粤菜是有许多先例的。

除了基础调料之外,大部分调料的风靡,往往都跟菜系,菜谱,乃至某一道菜的流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譬如说蒸鱼豉油,其实也是生抽的一种,但因为和蒸鱼紧密绑定,到今天,几乎每一个蒸鱼食谱里,都会有淋蒸鱼豉油的步骤。

蚝油也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食谱中,出现在教做饭的视频里,自然也就影响了许多人日常的烧菜方式。厨房里多出一瓶蚝油,也就不奇怪了。

和鸡精一样,蚝油这个名字同样具有迷惑性,同样用天然食材的名号,占据国人「鲜」这个心智位。

但相比鸡精更进一步的是,作为原材料来讲,生蚝比鸡更加昂贵,这也让「蚝油」显得越发高端一些,可以合理卖出更高的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么一个套路,只要在自然界中寻找到更稀缺,价格更高昂,同时又满足「鲜味」的食材,就能以此创造出新的调味料。

那么这几年,根据这个套路,在调料市场最现象级的单品,就是松茸类调料。将这类调料打响的公司松鲜鲜,虽然是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妥妥的新消费,但在产品故事和营销理念上,比起前辈,可以说不遑多让。

松鲜鲜的创始人易子涵最初是做私域起家的,从2016年就开始经营公众号「教素食」,宣扬健康饮食概念,分析团队研发产品。2019年的时候,明星单品黑芝麻丸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000万。

也是依靠这些积累,易子涵投入到了天花板更高的调味料赛道,围绕松茸这个食材,打造了松鲜鲜一系列产品。

不得不说,相比鸡精、蚝油,松鲜鲜在起名上是更进一步。如果说鸡精的鸡还是平价,蚝油的蚝属于昂贵,那么松鲜鲜的松茸,已经属于珍贵食材了,乃至大部分人这辈子只闻其名未见其茸。

起名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松鲜鲜并不是第一家用菌类作为调料噱头的企业。早在20年前,太太乐就做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用的是蘑菇,取名蘑菇精,后来又推出了蔬之鲜。就是很多美食博主视频里放的,看着像绿色鸡精的调料。

蘑菇对比松茸,好比我与吴彦祖,大家都是人,但是比人和蘑菇的差距还要大。

而在标榜健康这件事上,松鲜鲜比起前辈们,也有所升级。主打0添加和低盐,和元气森林一样,将这些特点文字放大,印在包装上,力求醒目。还不忘贴心地告诉消费者,可以代替盐和鸡精调味。

在消费者焦虑于科技与狠活,关注低钠饮食的大环境下,松鲜鲜这类调料,精准切中了当下需求。从2021年连续三年保持着300%的同比增速,并且在各大电商平台,调味料细分类目下,销量都名列前茅。

这在整体增长乏力的调味料市场,绝对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难怪调料巨头们,都开始跟风推出自己的松茸类调料。

那如果没有添加剂,鲜味从何而来呢?

就像鸡精的鲜味并不完全来自于鸡,蚝油的鲜味也不全来自于生蚝,而是添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一样,松茸类调料也不可能真的全是松茸磨成粉。

要知道目前新鲜松茸,最便宜的3-5cm报价也在600元每公斤。而一公斤装的松鲜鲜松茸调味料,在京东超市上的标价则是87。除非是企业做慈善,拿茅台卖雪碧价。

事实上,在松茸调味料的配料表上,虽然确实有松茸成分,但写的是菌菇粉,里面除了松茸外,还有香菇、草菇、杏鲍菇。所以我觉得这类产品被称为菌类调味料才更合理。

现在大多数打着0添加、减盐旗号的调味料,其实都是通过配料表里的酵母抽提物进行增鲜提味。它通常是由酵母细胞经过热处理、破碎和溶解等工艺提取出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如鸟苷酸和腺苷酸)等成分,其中发挥鲜味作用的氨基酸、核苷酸,与味精、鸡精中的谷氨酸钠和核苷酸是类似的。

这种增鲜剂因为能放大鲜味和咸度的感受,所以才能保证产品在减盐的情况下,味道不会折损。同时在我国现行标准下,酵母抽提物还不属于添加剂,因此这类产品才能标注0添加。

但是,减盐和健康是不是成立呢?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减盐是目前调味料的一个大趋势,并不是只有松茸类调味料能办到,甚至松茸类调味料未必是做的最好的。

以酱油这个大单品为例,松鲜鲜出品的松茸一品鲜金标酱油,成分表里,钠含量是619mg/10ml(NRV%为31%)。李锦记的薄盐生抽则是537mg/10ml(NRV%为27%),甚至比松鲜鲜更低。

鸡精类调料也是一样,松鲜鲜是780mg/5g(NRV%为39%),太太乐的薄盐鸡精则是638mg/4g(NRV%为32%),换算过来也差不多。

也就是说,选择薄盐、减盐类调味料,都能做到更低的钠摄入量。同时呢,同样500ml的松鲜鲜酱油售价是19.8,李锦记薄盐生抽只要8.9(盒马价格),松茸调味料也比薄盐鸡精售价更贵。

其次,我们日常饮食中,确实存在钠摄入过量的问题,但健康并非只有减盐一个标准。

酵母抽提物虽然能达到放大鲜味从而减盐的目的,但是嘌呤含量较高,并且作为原料之一的菌菇,嘌呤也不低。尿酸高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会被叮嘱少吃菌菇。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厨房调味料的通货膨胀是如何发生的了。

首先,品牌会通过营销暗示传统的调料不够健康、不够鲜美,来制造需求。尤其会利用普通消费者对化学合成物的焦虑心理。

例如味精,一度被说成跟毒药似的,吃了不仅口干,还掉发,致癌。即使味精一样是由天然产物发酵、提取而来,并且被世卫组织认定为最安全的类别,也依然难以甩脱这些帽子。

因为广告法的存在,这些品牌即使不能公开踩传统调味料,也会通过各种话术来挤兑。

当然面对同样的质疑,新兴品牌总会用我们不「额外」添加某种成分来进行规避。这与元气森林当年在包装上标注大大的0蔗糖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这些品牌总会祭出天然食材和制作工艺两大武器,对产品进行包装。营销中总是充斥着一股「我跟化学有仇」的气质。

这样一来,只要我的天然食材越珍贵,制作工艺越复杂,给人感觉成本也就越高,卖得当然也应该更贵。

从鸡到生蚝,从生蚝到松茸,就是这么一个升级路线。我毫不怀疑,松茸也绝非调味料的终点,松露、鱼子酱、鹅肝什么的,都在路上了。

最后,就是利用媒介来让这些新兴调料日常化,逐渐进入厨房,替代掉传统调料。

就像过去太太乐广告里,告诉你要想烧菜更鲜美不口干,可以加致死量的鸡精、鸡汁。现在的做饭视频中,突然加入一甩蚝油,一勺松松鲜。

做饭这件事情,传承的痕迹是很重的。很多人刚学会做饭,配料其实都来源于父母。所以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炒饭这种发挥空间很大的食物,一家人炒出来的味道却特别相似。

如果家里做饭习惯加一甩蚝油,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定式传承下去。即使是一开始很小众的调味料,也可能随着菜式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大众。

我提到调料品的通货膨胀,并不是想呼吁大家不要去买这些新兴调料。相反,作为一个爱做饭的人,我十分热衷于购买各种新奇的酱料。我想说的是,新兴的调料,不是就一定优于传统调料。

我一直认为,健康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称之为垃圾食物的炸鸡汉堡,放在原始人那里就是不折不扣的营养餐。处于健康鄙视链底层的泡面,你要是带一仓库穿越回古代,都足够你揭竿起义的。

即使是现代来说,糖分、盐分、油脂等等摄入的超标,成为普遍现象,也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罢了。

就像无碘盐,过去在食盐里加碘,是因为那时候贫困,食物品种单一,碘的摄入不足。现在食物丰富了,自然开始有选择无碘盐了。

新兴的复合调料,有时候就像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顾全了减钠的需求,却没有考虑过国人的尿酸在迅速升高,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隐形因素之一。相反,被黑了半辈子的味精,成分单一,对尿酸没什么影响。

我们从谈油脂色变,到谈糖色变,到谈盐色变,说到底,真正要做到少油少盐,健康饮食,最好的办法,还是用成分更简单的调料,不是多买一瓶,而是少放一些罢了。

“蚝油大王”李文达的传奇故事:用半生建起商业帝国,用制度避免“分家”危机——一刻商业

蚝油里根本没有蚝,只有蚝的洗澡水——丁香生活研究所

味精、鸡精真的对人有害吗?它们有啥区别?看完终于清楚了!——科普中国

合资企业寿命2.6年,为何太太乐和雀巢18年不散?——餐饮界

味精、鸡精、鸡粉:为什么总挨骂?知道了前生今世你不会再冤枉它——普济

创始人连续创业14年,从亏两千万到年销8亿,什么是松鲜鲜?——FoodTalks

来源:小猪的美食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