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名山的价格暴跌,主要原因是做原本做熟茶的好原料,被大家当成了生茶原料。存放的时间一长,与当初头脑发热收购的结果不成正比,市场的效应就大打折扣,所谓的祛魅化一完成,还是会回归到茶汤,而不是名气,天价。
趋势之一,一线名山大跳水。
有些名山的价格暴跌,主要原因是做原本做熟茶的好原料,被大家当成了生茶原料。存放的时间一长,与当初头脑发热收购的结果不成正比,市场的效应就大打折扣,所谓的祛魅化一完成,还是会回归到茶汤,而不是名气,天价。
今年已经5 折,正常的价格应该是 2.5 折,与秋茶的折率相同。
趋势之二:茶农造假的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
古树茶造假的源头在山头,这一点无需多讲,即使是守树采鲜叶,也是花样百出。
一颗茶树有十个老板等着采,茶叶明显不够,逐渐发展出一条产业链,茶地主人和茶商配合,你买几斤茶,哪怕你回去做一吨,我也给你站台。
如此暴利,茶农不会自己做?
有的寨子,一个寨子都在造假!
原本从收毛茶到收鲜叶,目的就是防范山头造假,问题是防不胜防。
我从来不做这种侮辱智商的茶。做真,量太小,没有商业价值。做假,一眼假,还有意义?做配合,是为了证明你自己还是证明别人的茶地?
人读书,就是为了区别于动物化的思考,为什么反过来被茶农按在地上摩擦智商?
事实上,近十年随着采摘频繁,种植面积扩大,质量已经严重下滑,汤薄如水,天花板还是天花板,殿堂级还是殿堂级?
以前,茶地主人会出来讲,我们没有和哪个人合作,哪个品牌没有拿我家的货。只要一出来,群情愤慨,现在发出来,有谁理?
不要说茶商会演戏,有些茶农就是戏精。
趋势之三,直播仍然值得重视。
直至 11 月份,整个直播仍然是普洱茶霸屏。按照数据测算是有 20 个亿的销售,当然,我不清楚退货率,无法给到正确的数据。但是,趋势还是一样,直播取代了传统门店。
几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凡是线下市场做得好的,线上都做不好。线上敢做的,基本线下都是失败的。其二,技术派占据直播主流,传统的电商转型直播的,还在努力。其三,销售品类,传统电商是熟茶,直播是山头茶,至少,名字是如此。可以想象,下一步还是山头茶会引领普洱茶复苏。其四,中期茶从直播开始的火热到现在逐渐的退场,是因为口感?还是因为健康因素?不明。
趋势之四:传统茶企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没钱,没现金流,会是茶企以及这些品牌经销商的常态。
茶企靠全国的经销商筹钱,经销商无钱,茶厂就没钱。
今年以来,至少有三家以上大型茶企的经营陷入绝境,茶企依赖经销商,经销商在疫情三年耗干了现金流,而且,茶企年年加码压货,批发商已经积压了过多的库存。
以前是消费和投资的重叠效应,现在仅仅剩下消费这一通道,很多茶叶只剩古树茶的价格,而无古树茶的口感,市场的消化需要三五年。
趋势之五:茶艺兴盛,带领品鉴业率先复苏
围炉煮茶是疫情后遗症,算不得正常茶艺。茶艺生活化,茶道生活化,将在城市再一次兴起,带动普洱茶消费热潮。
其表皮是社交,其核心是人不能信万物,而总有其终。借茶渡己。
趋势之五:金融茶讲进一步跳水,让出消费茶空挡。
金融茶,大厂山头茶将继续回落到几十块的价位,台地茶台地价。
趋势之六:茶山主题游会大面积复苏
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不再大举投资。不投资,闲暇的时间就会增多,旅游业就会兴旺。和日本经济危机类似,居家游戏业,旅游业,大健康产业都反其道而行之。
最近普洱茶的指数大幅跳升,应该与关注生态,健康有关。2023 年绿茶产量是接近 200 万吨,普洱茶产量约为 16 万吨,就产量和覆盖面来说,普洱茶都远远不及,然而,搜索指数却是普洱茶反超,可以说明一切。
趋势之七:线下线上融合的新实体模式产生
茶叶不好卖,关键是一个行业都在吹牛,吹多了,吹久了,大家以为就是正常。新茶客一看,这不都是一帮神经病?
让茶叶正常化,让人正常化,一个嗜好品,可能不好卖?
线上融合线下,不过是一种互联网社会的实践而已,茶叶本来就是靠体验的,不可能不靠实体,不要参考国外的经验,老外也没有我们这一套文化系统,也不用参考茶饮料这一套系统,茶和茶饮料本来就是两个大类,方向完全不同。
实体,经销模式,仍然是茶行业的一个方向。
至于怎么做,那是你思考的问题!
来源:文化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