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条约被遗忘66年,中国意外发现捡漏?靠它挺进北极科研圈!

B站影视 2025-01-13 11:57 3

摘要:巴伦支的三次航海似乎都没怎么给他好运气,前两次都因为各种状况不太顺利,直到1596年才总算成功越过熊岛,眼前出现了一片冰雪茫茫的岛屿。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头条深一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1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从挪威带回了一份足以改写历史的资料,在之前几乎没人意识到它跟中国有什么关系。

估计就连1925年稀里糊涂签下条约的段祺瑞,都想不到,这份沉睡了76年的条约给后世中国带来了多大的惊喜。

到底是份什么样的神奇条约有这般魔力?中国又是怎么阴差阳错地在北极捡到大便宜了呢?

故事要从大航海时代说起。那时欧洲人向往着东方的财富,一大批欧洲人被《马可波罗游记》洗了脑,梦想着遍地黄金的中国。

可是陆上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卡住,海路成了大家的希望,于是各种航海探险此起彼伏。

孤悬于北冰洋中的斯瓦尔巴群岛群,也在这一波探险潮中被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给揪了出来。

巴伦支的三次航海似乎都没怎么给他好运气,前两次都因为各种状况不太顺利,直到1596年才总算成功越过熊岛,眼前出现了一片冰雪茫茫的岛屿。

岛屿上的山峰陡峭险峻,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把插入天际的利刃,散发着刺骨的寒光。

巴伦支见此情景激动得难以自已,给这座峻峭的岛屿起了个名字——“斯匹次卑尔根”,就是“尖山之地”的意思。

可他并没有因为这点成就而停下脚步,心中的探险之火依然熊熊燃烧,继续向北一直来到了新地岛,不幸的意外让这个探险传奇永远留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

斯瓦尔巴群岛也就随着巴伦支探险日记的披露被文明世界知晓,可惜的是,巴伦支只给这些岛屿取了名字,却忘了给这些岛屿“插旗子”宣示主权,这才有了之后的主权之争。

挪威算是盯上斯瓦尔巴群岛最早的国家了,不过他们也没急着宣示主权。

从17世纪起开始,荷兰和英国的捕鲸船就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股脑儿地涌向这片冰封的水域,争抢那里丰富的鲸鱼资源。

这场鲸鱼争夺战打得火热,还引发了海上的直接冲突。挪威一看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赶紧召集各相关国家坐下来谈判。

几番谈判后大家敲定了《斯瓦尔巴条约》,白纸黑字写明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挪威,但加上了一句各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的条款,一起分享资源,算是在这片地盘上达成了共同开发的默契。

挪威这次的调停算是比较成功的,至少表面上解决了英国和荷兰的矛盾,没想到条约签了没多久之后,地质学家又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底下发现了煤矿和其他矿藏。

这下子条约反倒成了导火索,欧洲各国开始凭借条约条款合法的在这片土地上争夺,折腾了上百年都没彻底停歇。

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打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才终于坐稳了心思,正式承认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属挪威。

大家也达成了一致:地方对外开放,谁都可以来做做研究、搞点生意,但前提是不能乱来,也不能违反挪威的法律。

只不过那时候各国已经元气大伤,视线的焦点都是如何休养生息和瓜分大陆权益,斯瓦尔巴群岛这地方实在是太过偏僻,几乎没有国家重视。

最终挪威如愿拿到主权,但根据条约的规定,它得向战胜国敞开大门,允许其他缔约国的公民自由出入群岛,进行正当的活动。

谁也没料到,这份条约在几十年后让中国捡了个天大的便宜,无意间成了我国北极科考的敲门砖,只能说世事难料啊。

《斯瓦尔巴条约》

中国能搭上条约的末班车,其实完全是碰巧,那时候正是北洋政府当家,段祺瑞暂时掌权。

对于这份邀请北洋政府一开始根本没特别上心,这也难怪,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就没少逼中国签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提“条约”这两个字中国人就条件反射般地头疼。

那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别说跑北极去搞什么科研了,连自己家门口的事都处理不过来。所以段祺瑞政府听说这个条约不用割地也不用赔款后,几乎没怎么多想,就派了个人去签字。

整个过程也就是走个过场,充个人头而已,心里盘算得很简单——反正签个字也不费事,签了就签了,没啥大不了。

条约签完,国内压根没报道,连头条都没上,几乎所有中国当政者都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啥关系。

谁能料到,时隔66年后的1991年,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在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参与一项北极科考项目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北极指南》。随手一翻到第三章,没想到竟然看到的是《斯瓦尔巴条约》的完整内容,条约里列出的签约国家中,居然清清楚楚地写着“中国”这两个字!

高登义瞬间震惊了,查阅多方资料后终于确认,中国早在1925年就已经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了。

这事可不得了!

因为根据条约,我国完全有权利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学考察,不需要看谁的脸色。最重要的是我国终于不用再费劲拉拢挪威商量怎么设立科考站,自己依法办事就行。

中国北极科考的僵局,因为意外发现一夜之间破解,这个发现成了我国探索北极的金钥匙。

此后我国逐渐加快了北极科考的步伐,到了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从此有了长期在北极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据地。

黄河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北极科研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不单是填补了我国在北极科考方面的空白,更是为未来气候变化、生态研究等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表面上看北极科考其实没什么,无非是让我国的科研事业能够向极地这种条件极端的环境延伸罢了,可科研是人类认知链条中的一环,有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北极可不单是冰天雪地和北极熊的家园,它还是科学研究的富矿。这里有极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的冰川、海洋和大气变化对全球气候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北极研究是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拼图之一。

我国早在发现《斯瓦尔巴条约》之前,就已经有了探索南北两极的初步行动。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随后1989年又建立了中山站。

尽管南极科考迈出坚实的步伐,但北极这片新战场始终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和南极不一样,北极周边的陆地早被其他国家瓜分完毕,根本没有给外来国家轻易插手的机会。

想在这里建立科考站?

必须得想让挪威、俄罗斯等北极周边国家得先点头,咱们才能小心翼翼地开展工作,让我们的科考项目成了租房子,干的所有事情都有些束手束脚,看人脸色不说,做事也不踏实。

所以1991年高登义发现《斯瓦尔巴条约》时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条约给了我国一块北极的敲门砖,让咱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在这里建立科考站,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2004年,黄河站拔地而起,坐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黄河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北极科考上迈出历史性的一大步。

新奥尔松地方是北极科研的风水宝地,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这儿设立了科考站,黄河站的建立,让我们的科学家终于能跟西方科学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为人类科学进步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了站还不算完,关键是科研成果得过硬。黄河站自建成以来,就肩负起了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任务,涵盖了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大气研究等多个学科。

站里的科学家们不仅监测北极的气候变化,还通过这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黄河站的观测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北极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国北方的气候波动。

而这些珍贵的数据是其他非北极国家求之不得的科研金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赛道上,许多非北极国家还得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才能分到一杯羹,而我国凭借《斯瓦尔巴条约》赋予的权利,稳稳当当地站在了北极科研的第一梯队。

结尾

时至今日,黄河站已经运行了20个年头,它不仅成了我国科学家在北极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的基地,也成了各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北极的极端环境、气候变化、极光现象,这些以往我们普通人听起来十分遥远的名词,正因为黄河站的存在才逐步被揭开神秘面纱。

斯瓦尔巴群岛的那片冰雪,见证了欧洲列强几个世纪以来的资源争夺和主权宣示,如今也见证着中国科学家们为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

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为我国捡了一个大漏,却也给未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历史带来的机遇化为了真真切切的科学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北极科研大国的形象。

未来的北极依旧冰雪皑皑,但黄河站的那抹中国红将永远在这片白色大地中闪耀。而对我们来说,北极的大门永远向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敞开。

信息来源:

中国在北极附近有一块海外飞地?假! 澎湃新闻 2021-11-22

中国科学家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有了《斯瓦尔巴条约》 CCTV.COM

挪威北极小城的“午夜太阳” 新华社客户端 2024-06-20

来源:百科密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