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咨询: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2025-01-13 10:25 2

摘要: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看,当城市化率达到50%,城市发展将进入减速发展和存量运营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到65%,部分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率更是超过80%,比肩发达国

一、城市更新需要文旅产业赋能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看,当城市化率达到50%,城市发展将进入减速发展和存量运营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到65%,部分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率更是超过80%,比肩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进程已经明显放缓,从增量开发主导阶段向城市更新、增量开发和存量运营并行的发展阶段转变。

文旅产业与城市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与城市更新有着天然的历史连接,既是城市丰富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内容、业态、活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城市打造主客共享的品质新空间的重要手段。具体来看,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文旅产业为城市更新注入灵魂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除和重建,更重要的是解决民计民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历史记忆空间保育活化的过程,能够丰富城市更新的内涵和路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系统化梳理城市历史文化体系,明确城市文化品牌方向,统筹塑造城市精神、基调和风格,进而制定相应的城市更新规划、文化传承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是挖掘文脉价值,打造城市名片的过程。

02、文旅产业助力城市更新实现保护与激活并重

文旅产业赋能的城市更新关注文化、空间和经济的共生共荣。对于承载历史时空价值的传统建筑,文旅价值观的融入能让城市更新规划者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行动,在经济效应之外,更为关注城市的文化价值,最大程度地保护城市的文脉传承、历史演化及人文生态,在推动新旧融合的进程中,探索更多激发老城活动的新路径。

03、文旅产业助力提升公共空间的营造成效

在文旅产业赋能的城市更新中,用心发掘、营造更多空间资源,植入更多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文化的覆盖度和适应性,能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方面,以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为目标,对旧的城市服务或城市配套设施如老旧公园、停用轨道等,进行叠加改造,采取跨界融合、科技元素融入等方式对其进行智能化升级与拓展;另一方面,以城市现代时尚休闲集聚商圈为主打造文商旅综合体,融入时尚购物、特色餐饮、观光游憩、文化体验、旅游演艺和康体休闲等多元消费业态,既能较好满足当地市民日常生活需要,也能更好吸引和满足外地游客对本地城市生活的独特休闲体验。

二、文旅产业需要城市更新赋能

城市更新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居住更新、环境更新、文化更新和产业更新四个方面,其中与文旅相关的文化更新和产业更新主要是对历史遗存、工业旧址等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通过城市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创造新动能。

01、城市更新助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城市更新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在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加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解决城市更新的各类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例如资金筹措、土地规划、社区参与等,会促使城市管理者与市民积极寻求创新的方法和思路。这种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以及创新创造的氛围,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软实力,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02、城市更新推动文旅资源充分利用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为文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借助城市更新,将这些文旅资源转化为旅游景点、文化体验项目和特色产品等,可以促进文化资本的生成转化及文旅项目的创新与升级,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进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保护并传承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吸引力。

03、城市更新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硬件设施支持

城市更新升级了城市的基建设施,健全了城市交通、绿色生态、配套商业系统等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对公共空间的升级改造,为文旅产业创造了更多活动与展示平台;对交通设施的完善,提高了游客的出行效率,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对生态环境的绿色建设,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等等。多项并举,为文旅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城市更新文旅产业融合案例

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双向赋能既有利于拓展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新业态,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消费力。城市更新可以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2]下面介绍几个典例剖析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如何实现双向赋能:

01、历史街区强保护,绣花功夫微改造:永庆坊

1. 项目基本情况

作为广州市首个旧城改造项目,历经十余年的改造规划探讨,政府通过BOT(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引入万科集团,对永庆坊创新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在保留区域历史肌理、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进行“绣花式”小规模拆除与修补。在经营理念上,永庆坊运用“文化+休闲”等活化产业,采取“非遗+体验”等传承文化,贯彻新旧元素融合的理念,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新生魅力,让老城区焕发无限活力。

目前,永庆坊已还原了“坊、巷、里、弄”的岭南文化街区格局,坊内有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集聚了一批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手工印章雕刻、剪纸、西关打铜、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广东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是广州市致力打造的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区。

2. 改造前后功能业态与运营成效

永庆坊的前身是永庆大街,随着城市中心外移,作为“老西关”的恩宁路辉煌不再。从基建设施角度看,改造前的永庆坊建筑损毁严重、电线交织消防不过关、社区卫生条件糟糕;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其传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逐渐没落,传承堪忧。

对永庆坊的改造,一期保留“一纵两横”街区格局,二期保留“三横五纵”的传统格局,对坊内建筑进行小修小补。首先基建配套设施,在保留麻石路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路面重铺、地底埋线、改善排水及消防等功能;其次,营造公共空间“荔枝湾”,保留并还原岭南小桥流水人家风貌;再次,翻修建筑内外部,强化岭南建筑特色;最后,是导入新业态,焕发老城生机。

永庆坊项目将整体分成了“粤韵西区”及“风尚东区”。西区以文创特色、非遗传承、国粹文化、老字号为主要内容,顾客可在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新生魅力;东区则偏重国潮时尚、夜生活酒吧街、先锋文化体验,感受新活力带来的冲击与碰撞。其商户主要有文化创意、精品民宿、创意轻食、文化传媒等类型。作为西关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集合地,永庆坊还打造了“广州首个非遗街区”,集体验互动、展示和销售于一体,囊括“广彩、广绣、珐琅、榄雕、醒狮”等10余非遗文化项目,让市民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和了解岭南非遗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永庆坊功能分区图

自2016年开业后,永庆坊先后举办了广府西关历史文化展、广州爵士音乐节分会场、广州青年文化艺术周西关会场、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UCCA Lab非遗华南首展《有中生有——西关故事新编》等;先后与广州美术学院、UCCA Lab、广州星海音乐厅、广东大剧院等文化艺术机构联合落地城市级艺文活动。不仅如此,永庆坊深度挖掘商户艺文资源,如非遗大师工作室等,联合落地文化体验课堂、市集等活动,让岭南传统文化与都市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3. 经验借鉴

以绣花功夫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历史文化深厚的片区,采取“微改造、强保护”的方式而非大拆大建进行城市更新,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特色文化,还原人文环境。在改造规划阶段,应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为宗旨,在还原城市旧貌的同时,融合新元素,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古建筑古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推广“政企民”合作的模式,为城市更新创造更多可能。由政府主导城市更新的方向、企业承办具体落实、居民参与出谋划策,能保障城市更新的高效落实并提高质效,做到既符合城市发展战略,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更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三方共赢。

加强体验式的文化推广,让传统手工艺走进新时代。通过举办展会、开展授课、开办店铺等形式,让居民与游客在亲身体验中直观并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内涵与魅力,激发更多人产生兴趣与文化认同,还能鼓励人们汲取灵感,推动文化创新,让文化以多样的方式走出去。

02、老厂区升级复兴,IP引流焕新机:大连熊洞街

1. 项目基本情况

大连熊洞街的出圈,被称作一个老旧工业区的“尖叫式复兴”。作为一个从大连冷冻机厂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园,在博涛文化的操盘下,通过打造流量IP“熊北北”(一只高6米,重25吨,直立高度可达9米的机械白熊)进行引流,再配套一系列游乐设施和商业生态,大连熊洞街实现了流量经济的变现,成为大连商业消费的新地标。

2. 改造前后功能业态与运营成效

改造前,熊洞街仅是一个常规的由旧工业园区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以传统零售和餐饮为主,设施陈旧,部分未完全开发的厂房还有着挑高的大空间,被打上“缺少商业氛围”的标签,淹没在千篇一律的产业园中,不温不火。

在博涛文化对其操盘改造后,通过贯彻尖叫美学,即以视觉为主要抓手,吸引受众注意力、丰富其审美体验的方法论,打造大连专属IP“熊北北”。北北的第一个“北”代表“北方”,第二个“北”代表“北斗七星”。其希望通过“熊北北”与人的互动,传递出北方人特有的憨厚、善良、热情、温暖。

大连熊洞街由一只巨熊“北北”和两条大街组成,融入了巨兽巡游、主题游乐、时尚文创、科技研学、特色美食、嗨玩夜场、主题活动等元素,用文化科技艺术结合的方式,有机将文旅与游乐、餐饮、零售等业态进行融合,已连续3次登上央视新闻,在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累计曝光达5亿次以上,吸引了全国各地近200多万粉丝的关注。

3. 经验借鉴

挖掘城市文化底色,打造特色IP引流。大多数地区在城市更新中对老旧工业园区的改造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翻新,打造创意园区,引入餐饮零售等业态,但由于园区缺乏记忆点或所引店铺缺乏对顾客的长期吸引力,除去开发初期因新鲜感吸引游客打卡外,大多数创意园区后期都发展到门可罗雀的窘境。故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特色IP引流,通过线上影视、线下手办等齐发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为发展乏力的创意园区实现流量引入,再辅以配套商业设施完成流量变现。

多元业态保障流量持续。在流量有效引入后,可通过丰富业态、完善配套设施留住消费者。一方面,可通过科技元素的引入,如AR、VR等技术手段,将线下的实体店和线上的虚拟体验相结合,为游客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艺术装置、融入时尚潮流元素,营造视觉冲击强的公共空间,从而打造一个集文化创意、科技体验、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03、新商业体打造,社区商业破圈:重庆紫薇路

1. 项目基本情况

2019年以前,紫薇路仅是普通的“汽修一条街”,如今摇身一变“重庆小曼谷”,发展成为一条烟火气与文艺范并存的街道。作为社区商业破圈的代表,紫薇路的店铺包罗万象,食物横贯中西,建筑别样风情;招商时宁缺毋滥的标准,使其商业产业链愈发完善。最为可贵的是,紫薇路并非全盘商业化,仍保留着社区服务功能,平衡了商业化与社区的关系,让探店打卡的潮人与下班买菜的居民在此地同框成为寻常,成为了重庆时尚消费新地标。

2. 改造前后功能业态与运营成效

改造前紫薇路的业态以副食品、汽修汽配、农贸市场为主,是一条承担普通社区服务功能的老旧街区。改造分为三步,首先进行硬件提升,包括人行道整改、绿化修建、街景布置、定制灯光系统等;而后开始文化打造,包括布置文化长廊、开放木雕等非遗文化展等;最关键的,是构建多业态商业模式,以餐饮为核心,融入零售、休闲、文化等多元业态,其中餐饮涵盖中西美食、咖啡、酒吧等;零售涵盖服装、饰品、手工艺品、书店等各类零售业态;休闲文化涵盖艺术展览、音乐会和创意市集等多种类型。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消费供给体系。

区别于大多数商业体/网红街的重装打造,紫薇路秉着保障并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的初衷,在商业化过程中,仍保留菜市场、超市等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店铺,以维持街区的服务功能,打造出高品质社区。

坚持特色的商业布局,使紫薇路形成了美食、旅游、文化、展览等多维度消费场景,集聚了100多家特色商铺,在未投入太多营销成本的情况下,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自发前来打卡消费,曾经流失的街区居民也在不断回流,现阶段其月均客流量超50万人次,并带动了周边整体社区商业氛围的提升。

3. 经验借鉴

商业、文化与社区的有机结合。“街道商业化,社区仍自由”。以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为指引,对老旧街道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提升品质,创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环境。但并不磨灭社区最基本的服务功能,为游客与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实现二者的有机平衡,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持续创新与业态调整。为保持街区的活力和新鲜感,在招商引资时应提前进行业态规划布局,避免商户同质化。严格筛选出能够为街区带来新业态、创造新活力、吸引新消费者的商户,由多元业态形成商业产业链,让市场通过创新与竞争,发挥更大的推动发展作用,促进新型活力商业街区的打造。

来源:正略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