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华:“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

B站影视 2025-01-13 09:44 3

摘要:在干部选拔运用上,是否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通常被理解为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如分配调动到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的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去工作。假设同一批选调生,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的到了农村乡镇工作,还有的到了城市街道工作,一般认为到乡

何谓“基层”

在干部选拔运用上,是否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通常被理解为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如分配调动到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的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去工作。假设同一批选调生,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的到了农村乡镇工作,还有的到了城市街道工作,一般认为到乡镇工作比到城市街道工作更算是基层。

如果有人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很多人就会认为这个干部的思想觉悟比较高,能够吃苦也愿意吃苦。不过,基层工作并不是因为艰苦而变得重要。如果将基层工作仅等同于吃苦,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就变得庸俗化了。到基层去工作,具备吃苦精神很重要,但吃苦本身不是目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是为了锻炼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什么是基层工作能力?为什么在基层能够获得一种能力?在回答之前,先要理解何谓“基层”。条件艰苦的乡镇虽然是基层,但不是基层的全部。基层不只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凡是与群众直接地、广泛地接触,以及在工作上需要处理与群众相关的疑难事情,都属于基层工作。

基层不是指在某个工作地方,而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与群众打交道,需要处理群众工作,就是基层,反之不是基层。与群众打交道越多,需要处理的群众工作越难,面对群众越直接,面对的群众越复杂,这样的基层工作就越彻底,从中得到的锻炼就越多。

“基层”工作如何做

“基层”不是一种工作类型,也不是一种工作职务和工作层级,基层本质是一种工作性质。凡是需要做群众工作的地方都属于基层。在开展工作时,除了极少数技术性特别强的工作之外,绝大部分部门、领域和行业,都包括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部分。而这些部门和在这些岗位上的人,是否做群众工作以及能否将群众工作做好,就构成了检验其部门履职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做好基层工作的本质是在开展业务工作中善于做群众工作,将群众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起来。如何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呢?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注意毛主席说的两点:一是“关心群众生活”;二是“注意工作方法”。

“关心群众生活”是指做工作时,将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对于群众的诉求、困难和需求,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如果群众的诉求合理,存在政策依据,当然应当第一时间解决;如果不属于本部门直接解决的工作,要主动做好协调,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如果群众的要求缺乏政策依据,甚至超出合理范围,就要做好解释工作,对待群众要具备充分的耐心。

“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的第一步是了解和熟悉群众,政策设计和工作执行者必须全方面了解群众,到村庄、到社区、到车间、到一线,去了解群众的心声,在面对群体不多时,甚至要熟悉群众中的每一位,在面对大群体时,要抓住群众的关键,还要在群众中结交若干知心朋友。

“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的第二步是要认识群众和区分群众。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是专业工作,其专业性不仅体现为符合上位制度的要求,而且还包括将群众声音转化为政策问题意识,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群众那么多,群众声音又那么多,不可能每一种声音都纳入政策。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倾听群众心声和调查研究中区分群众:区分哪些是一般性的问题,哪些是特殊性问题;哪些是合理且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可留待以后解决的;哪些是趋势性苗头性的,哪些是偶发性或小概率事件。通过区分,抓住大多数、趋势性、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设计的政策才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的第三步是善于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工作和进行国家治理,必须依赖群众参与。在小的方面,比如具体到一件农村微型公共品供给,假若离开群众的参与,就有可能好事办不好,好的政策反而引起反感。大的工作就更不用说。开展任何基层工作,都需要组织动员群众,将群众变成主体而不是客体。

“基层”工作的辩证法

做基层工作,需要“关心群众生活”和“注意工作方法”,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性。

是否“关心群众生活”是衡量一项工作是否做好的标尺。近年来,很多工作领域出现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格要求各个岗位上的干部切实做到“关心群众生活”,构成了反对官僚主义的关键。加上媒体的监督,各个岗位的干部在与群众接触时,都特别注意对待群众的态度。

工作态度很重要却不是根本,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将群众工作庸俗化。“关心群众生活”和为群众服务,并不是不做区分地满足群众所有的要求。群众数量众多,需求差异很大,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有条件满足,也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合理。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为了求得工作平稳,一些时候出现了“花钱买平安”现象,闹得越大,问题越被重视,结果就出现了逆向的动员,客观上鼓励群众闹大。不合理的要求被满足后,表面是解决了问题,实则引出更多的问题。“关心群众生活”并不是将干群关系变成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关心群众生活”需要对群众的诉求做出区分,对群众进行正向引导,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要教育群众,倡导正确的社会风向。

二是一些部门和干部从“基层”工作中退出。群众工作不容易做,做得好,一时不一定被理解,做得不好,肯定不会被接受。做群众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要反复解释,不断说服。一些部门和干部越来越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再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能找到下级的就将接触群众的工作交给下级;找不到下级的,就专门开辟一个科室或窗口对接群众,其他人退到办公室,扎到文件和政策堆中;还有的直接聘请第三方或临聘人员,代替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如果部门的群众工作中出现失误,引发舆情,就将责任推给临聘人员。这些做法都是试图从群众那里退出来,试图将一线工作变成二线工作,将基层部门变成非基层部门,这么做的结果是干部不再与群众打交道,干部挤在办公室,官僚主义必然出现。

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部门并没有学会群众工作方法,将上级的群众工作要求,变成类似慰问群众、定期走访、写民情日记、选择少数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成立志愿者队伍等做法,这些做法并没有真正将群众当作主体,而将面向大众的群众工作变成了形式化活动,失去了群众工作精髓,增加了形式主义。

如何锻炼基层工作能力

“注意群众工作方法”很重要,缺少正确方法的群众工作做不好,甚至算不上群众工作。基层工作的本质是做群众工作,所以,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目的就是培养群众工作能力。

基层不只是存在于乡村或者偏远山区,每个领域和每个层级都要与群众接触,所以群众工作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一般来说,层级越低与群众接触的机会越多,一线部门比办公室接触群众的机会多。为了更快地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年轻干部一般要下到乡镇这样的基层或是一线部门去锻炼能力。

对于年轻干部十分重要的“基层工作经验”,是指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所获得的群众工作能力。“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观察发现,目前存在一种不好的趋势,一些年轻干部从机关下到基层,是为了履历上获得“基层经历”,却没有真正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一个人下到基层,比如县里的科员到乡镇当副镇长,或多或少能够增加他对基层工作的熟悉程度。然而,这却不能保证他就具有了良好的基层工作经验。因为,一个人在乡镇工作三年,是在办公室写材料,还是联系村庄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所带来的能力训练是完全不同的。在乡镇这个看似十分基层的地方,也能存在很多不需要干部下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和岗位。

一个后备干部能否在有限的基层实践中获得基层工作经验,能否成长为一个思想端正、具备群众工作能力的干部,不仅取决于他在基层承担的具体工作,还受其主观意识影响。

如果一位年轻干部,仅仅将下基层当作一种必要的“经历”,却没有认识到要通过基层工作实践来锻炼基层工作能力,以及没有认识到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这样的基层工作经历所带来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总之,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不能将基层工作经历变成履历的完成。进一步来看,带着完成履历的目的下到基层,反而会忽视基层实践的宝贵性,忽视基层实践对一个人成长的真正锻炼,丢失了向群众学习、在群众中学习的难得机会,进而就丧失了提升和改造自己的宝贵机会。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