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重庆南岸区的早高峰照样拥堵,寒风中,52岁的李阿姨站在公交站台边,习惯性地揉着脖子。她不是因为冷,而是这几个月来,脖子左侧总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感,像有个小石子卡在动脉上,一动就隐隐发胀。
201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重庆南岸区的早高峰照样拥堵,寒风中,52岁的李阿姨站在公交站台边,习惯性地揉着脖子。她不是因为冷,而是这几个月来,脖子左侧总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感,像有个小石子卡在动脉上,一动就隐隐发胀。
她没太在意,以为是颈椎老毛病犯了,直到有一天上楼梯时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差点摔倒,才被家人强行拽去医院。
检查结果让她一头雾水——颈动脉斑块,而且不少,最厚的一个已经超过2毫米。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发展成脑梗。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原来身体发出的信号早就不是“肩颈酸痛”这么简单。
颈动脉斑块,说白了就是血管内壁上长了一层“油垢”。这个“油垢”不是厨房的那种,而是由胆固醇、脂肪、钙等物质混合成的一种沉积物,它们就像堵在水管里的杂质,时间久了会越来越厚,甚至堵死血流。
一旦斑块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顺着血流跑进大脑,引发脑卒中。
李阿姨开始吃药控制,医生提到了氯吡格雷,说是防止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简单点说,就是防血栓。但她心里一直犯嘀咕:药要吃一辈子吗?吃了真的有用吗?两年之后,她的检查结果会证明什么呢?
我们先不急着揭晓答案,先来聊聊这个“斑块”究竟是怎么来的。
斑块的形成就像“熬夜+油腻+情绪上头”的生活方式长期堆积出来的一本“账单”。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顶多有点高血压、血脂高,但这些慢性的小毛病,其实正是斑块最喜欢的土壤。
尤其是高血脂,它就像在血管里放了一锅油,时间一长,油和血管壁反应,就变成了“斑块”。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有斑块就一定会出事?其实不一定。关键看它“稳不稳定”。
稳定的斑块像是“贴在墙上的泡沫砖”,虽然存在,但不太容易掉下来;而不稳定的斑块就像“挂在屋檐的碎冰”,一旦掉下来,后果可大了。
李阿姨的斑块,当初就是“偏不稳定”的那种。
她自己没感觉,但血管已经在悄悄报警了。医生建议她坚持服药,同时控制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运动。
她一开始很抗拒,特别是对“吃药”这事,总觉得药是毒,吃久了肝肾受不了。
但现实很快教育了她。几个月后,她身边的亲戚突发脑梗,半边身子瘫了,吃饭都要人喂。
那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原来“防”永远比“救”更重要。
坚持两年后,2020年她再去复查,CT报告让她松了口气:斑块没有继续增厚,部分区域甚至有轻微缩小的迹象。
医生告诉她,这说明血管环境稳定下来了,虽然斑块还在,但它们“没那么闹腾”了。
很多人以为,斑块一旦长出来就只能靠手术“铲掉”。
其实不是。稳定斑块、控制风险因素,才是目前最主流的应对策略。
就像你家水管里有点水垢,不一定要把整根管子换掉,而是要控制水质、减少沉积,让水垢不再继续发展。
这里就要说说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点:不光是吃药,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再教育”。
李阿姨的成功,靠的不是单一药物,而是对自己生活节奏的整体修复。
比如饮食,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顿顿重油重盐,而是学会了做“轻口味但不寡淡”的饭菜。
她每天走6000步,不多不少;她学会了冥想,睡前不再刷短视频;她甚至开始写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情绪、睡眠、饮食。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才是血管真正的“清道夫”。
也有很多人走了弯路。
有人查出斑块后,开始疯狂吃保健品,什么鱼油、红曲、纳豆丸,见一个试一个。结果花了冤枉钱,有些甚至影响了肝功能。
还有人觉得“反正吃药了,生活照旧”,该熬夜熬夜,该生气生气,斑块没缩小,反而更活跃。
你要知道,药物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帮你争取时间,让你有机会重新掌控身体。
李阿姨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斑块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是你几十年生活方式的“化石”。
如果你习惯了重口味饮食、缺乏运动、情绪内耗,那么就算目前没症状,也可能已经在“路上”。
斑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一无所知,或者掉以轻心。很多人直到突发脑梗才知道自己有颈动脉斑块,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关键。
说到底,健康不是靠一次体检、一次吃药、一次锻炼就能拿到的“通行证”。
它更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拉锯战”,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你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
你可以从今天起,做三件事:
第一,了解自己的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别做“糊涂账”。
第二,把生活节奏慢下来,尤其是情绪管理,不要总是“憋着气过日子”。
参考文献:
[1]韩文静,刘建民,张敏. 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3):129-134.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摘要[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8):693-700.
[3]张晓红,王海峰. 颈动脉超声评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中的应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3,25(5):356-359.
来源:健康管家Plus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