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斗渍涝、旱热、病虫害?用好这几招,你的“三夏”更顺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1 09:03 5

摘要:渍涝灾害是指降水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长,造成农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农业气象灾害;又可细分为农田渍害和涝害。农田渍害是指地面没有明显积水,但土壤水分处于明显过饱和状态,影响根系呼吸和农作物生长。涝害是指农田地面被积水淹没并在地表面形成一定水层,浸泡农作

中央气象台预计

5月31日前后, 西北地区东部

黄淮西部等地将出现小到中雨

利于前期缺墒地区旱情缓解

及春播作物生长

南方地区多降水过程

部分低洼农田渍涝风险高

易导致作物受淹、玉米倒伏

尽管今年“三夏”期间

天气条件总体较好

但未来农业生产仍要关注

影响粮食收成的灾害性天气

特别要做好防范暴雨洪涝

引发的农田渍涝灾害等工作

风雨过后,防洪涝降渍害用好这几招

渍涝灾害是指降水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长,造成农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农业气象灾害;又可细分为农田渍害和涝害。农田渍害是指地面没有明显积水,但土壤水分处于明显过饱和状态,影响根系呼吸和农作物生长。涝害是指农田地面被积水淹没并在地表面形成一定水层,浸泡农作物根系、部分植株或全株,对农作物造成明显危害。涝害通常是由于一日或连续多日出现强降水或外来洪水,在坡度和径流影响下形成农田积水,致使旱地农作物受灾,严重的造成明显减产,往往连续强降水日数越多、降水量越大或者外来洪水越强,造成的农田涝害越重。农田涝害是在农田渍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相对而言,涝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最重。

渍涝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与其发生的时段和农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农作物种类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水稻、高粱等抗涝能力较强,小麦、大豆、玉米的抗涝能力为中等水平,而棉花、薯类、花生等抗涝能力较弱。但不管哪种农作物,长时间淹水均会影响根系呼吸和正常生长,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等,甚至出现植株倒伏,抗病力减弱,最终影响产量。

若农田出现渍涝灾害,农户该如何科学应对?

首先,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疏通沟渠,防止农作物长时间浸泡。

其次,强化田间耕种管理,加强灾后病虫害防控。因积水严重导致产量损失较大且难以挽回的田块,可重新整地进行时令作物的补种和改种。

5月20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铁佛村的农户正在为辣椒苗除草、施肥、浇灌。

进入汛期

在全面打响防灾减灾

和保障粮食生产的战役中

与来自海上的台风对阵

不可小觑其威力

防范携风带雨的海上“访客”

台风及其外围云系带来的降水、大风等,常常会给农作物带来直接损害,强风暴雨易导致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倒伏或折断;果树落花落果、枝叶受损;也可能引发农田淹水,长期积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可能造成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养殖场栏舍、渔业网箱、冷库等设施易被强风损毁,畜禽因环境突变易发疫病,水产养殖可能因网箱破裂造成严重损失,而灌溉沟渠、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损毁会打乱后续生产节奏;台风过后的高湿环境易诱发水稻纹枯病、玉米茎基腐病、果树炭疽病等病害,迁飞性害虫也可能更易扩散;洪涝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导致耕地被掩埋或土壤肥力流失。

“一场台风是‘好’是‘坏’,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评判。”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丽容介绍,台风可能带来强风暴雨,对农作物生产、农业设施造成严重影响,也可为农业生产带来充沛降水,缓解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如2024年台风“格美”登陆后,福建7月24日至29日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导致福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少部分还未成熟的早稻出现倒伏;部分地区甘薯、中稻受淹,晚稻秧苗被冲走;处于果实膨大期的文旦柚、蜜柚、芦柑等果树出现大量落果。但在“格美”登陆前,福建出现大范围高温,全省中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北部部分地区已达重度气象干旱,这场台风带来的充沛雨水,有效解除了当地高温和旱情。

台风系统十分复杂、庞大,其形成、发展、移动及消亡涉及多尺度、多圈层相互作用,还受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分区域、分作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

华南地区农户可提前抢收成熟水果、蔬菜,加固香蕉支柱,荔枝、龙眼等树体;修整沿海农田排盐沟渠,防范海水倒灌;台风过后及时补种耐涝作物。华东地区农户应提前疏通稻田沟渠,雨后喷施叶面肥;在风力过大时“割膜保棚”,主动泄压。对台风北上可能影响的华北、东北地区来说,台风残余环流可能引发持续降水,低洼农田易渍涝,可视具体情况排涝、松土。

水稻种植户应在台风到来前清理排水沟,保持浅水层,抢收成熟稻谷,在台风过后及时排渍、洗苗,喷施杀菌剂防病害,补施速效氮肥促恢复。玉米种植户要及时排涝松土散墒,因情施策处理倒伏,重点关注青枯病等病害及黏虫、玉米穗虫等虫害,及时补施肥料,辅助授粉确保粒数。及时固定树体、适时抢收果实,修剪过密枝条减少风阻,转晴及时修剪断枝,防控病虫害。设施蔬菜种植户要加固棚架,对露地蔬菜提前架设防风网。

做好这些工作的前置条件是,一定要及时关注气象及相关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科学应对。

5月20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汤处村农户抓住雨停间隙抢收油菜籽。

“三夏”期间

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

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

但同时

农作物病虫害高发的季节也到来了

警惕农田里的“隐形杀手”

病虫害是病害与虫害的统称,其中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发,而虫害则是由有害昆虫诱发。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

当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地的冬小麦进入灌浆成熟期,多雨易引发条锈病等流行,导致叶片枯黄、灌浆受阻;高温少雨易导致蚜虫、麦蜘蛛大量繁殖,刺吸植株汁液致早衰瘪粒。而东北、黄淮海等地的大豆产区,易受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及大豆蚜虫、食心虫等侵害。

“玉米各产区也风险各异:东北、西北地区春玉米播种期要防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啃根,黄淮海夏玉米苗期至生长旺盛期要警惕黏虫、草地贪夜蛾、蝗虫等迁飞啃食叶片,玉米螟与南方锈病也要重点防控。”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纯枝说。

长江流域一季稻移栽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从南向北迁入,刺吸水稻汁液或取食叶肉,前者还传播病毒。

“两迁”害虫具有迁飞性,与气象条件也有关。多数迁飞性昆虫,如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等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迁飞,这是虫群借助了高温下上升气流的作用。我国夏季西南季风常携带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从南向北扩散,且风速越大,迁飞效率越高。而下沉气流和降水易使空中虫群被迫降落,从而引发局部虫灾;近地面上升气流可将虫群托举至高空,而稳定的大气条件则有助于虫群保持定向飞行。

因此,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是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空中生物迁飞高度一般在500米至2000米,属于天气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天气雷达可以追踪这些空中迁飞生物。”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系统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吴东丽介绍,利用天气雷达空中生物识别技术,可监测典型迁飞性昆虫的“足迹”。尤其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可清晰、动态地描述空中迁飞鸟类和昆虫起落区域、飞行高度、种群数量及运动轨迹等迁飞全过程。鸟类和昆虫的迁飞时间、高度、个体大小和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天气雷达通过仿真分析典型昆虫的散射特性,结合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等参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精准识别。

2024年3月15日至6月13日安徽合肥天气雷达监测昆虫集群迁飞流量统计。

天气雷达空中生态监测系统中2022年8月26日0时昆虫活动情况

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产品,中央气象台构建了草地贪夜蛾、黏虫等主要害虫的发生发展、防治气象等级预报技术体系,以及迁飞扩散预报方法。依托新一代天气雷达网识别迁飞害虫虫峰的技术,结合农业虫情测报数据、天气雷达监测信息与迁飞轨迹模拟模型,可精准预报害虫的迁入时间、路径及落区,为农业绿色、高效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网上农高会

相关推荐